擦亮产业振兴新名片---内蒙古科右前旗系列报道之二
2022-08-13 13:20:12 信息来源:科右前旗宣传部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奶产业奶香弥漫
(艾森网记者 戴月丽)前文曾简单提到了兴安盟科右前旗特润奶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但涉及到科右前旗的产业振兴报道,对这个合作社和老板娘金花还要多加几笔。
暖阳普照,寻味牧家小院,在兴安盟科右前旗特润奶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里,弥漫着奶茶、奶豆腐、奶皮子的浓郁香味。
“来口刚出锅的奶豆腐吧!”身着白大褂的合作社老板娘金花热情地为游客端上了一盆刚出锅的奶豆腐,乳黄色的奶豆腐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儿,游客咂吧着嘴,感叹好生态带来的好味道。
乌兰毛都草原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属丘陵山地草原,是世界上少有的无污染的原生态草原,好草好牛出好奶,这一方丰饶的水土滋润着当地奶制品产业的发展。
从小在牧区吃着奶食品长大的金花深有感触,儿时的记忆里,每天清晨都会有额吉(母亲)亲手熬制的奶茶搭配着奶豆腐、奶皮子摆上了餐桌,传统奶食品味道对于金花来说是回忆,更是额吉的爱。长大后,金花继承了额吉精湛的手艺和制作醇正、味美、飘香奶制品的“秘诀”,那就是用天然纯净的奶源配上精良用心的制作手法,人人都对她做的奶制品赞不绝口。2016年开始,金花相继参加了多次民族传统奶食品制作大赛,连续四年获奖,这让金花更加坚定了要带着传统奶制品“走出去”的决心。
2020年,金花注册成立的科右前旗特润奶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正式运营。依托乌兰毛都杭盖草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生产制作出来的“查干伊德”即白食奶制品,味道醇正,深受消费者青睐。从最初卖给街坊四邻,到如今乘借旅游的东风,特润奶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的奶制品从单一的奶豆腐、奶皮子,发展为奶糖、黄油渣子、千层奶皮子等15个品种,每日用奶量最高可达900斤,年产奶豆腐3.65吨、奶皮子3650张,每年净收入30余万元。
“牛奶真是宝,可以做奶豆腐、奶皮子、黄油,就连熬出来的残渣也可以做奶糖,一点不浪费。”金花对奶制品加工专业合作社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
为推动扶持奶制品加工产业,让“草原味道”传承下去,科右前旗政府投入了135万元扶贫资金、30万元“京蒙帮扶”资金,金花自筹了25万元,建起了450平方米的厂房,原料间、发酵间、奶皮子间、奶豆腐间、晾晒间、包装间一应俱全,传统的工艺、现代的生产加工设备,叫响了品牌,让奶制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驰骋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来一块奶豆腐,味蕾得到了极大满足。现如今,草原上的奶制品已经成为了人们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咀嚼在舌尖上的美食。
守好生态“聚宝盆”,苍茫草原绿生金。在科右前旗,草原上不仅有乳香四溢的奶制品,还有“蒙古八珍”之一,被称为“元玉浆”的酸马奶。在桃合木苏木乌申一合嘎查,兴安盟蓝斑人酸马奶产业基地与茫茫草原遥相呼应。1.2万亩草场上,200匹马悠闲地吃着草,定时挤奶,将奶无菌运输到酸马奶产业基地,经过原奶检验、马奶冷却贮藏、过滤、预热、均质、杀菌、发酵、暂存、包装、检验到出厂,整整10个步骤,一瓶瓶成品酸马奶走入市场。
“一斤鲜马奶可以制作出一斤酸马奶,酸马奶蒙古语称‘策格’,营养丰富,可以强身健体,对‘三高’、肺结核、慢性肺炎等有辅助治疗效果,供不应求。”说起酸马奶的功效,那木吉拉像翻开了一本珍藏的书籍。
那木吉拉是蓝斑人酸马奶产业基地的创始人,也是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策格”酿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小时候家里有10匹马,母亲就用传统方法制作酸马奶。那木吉拉喝着酸马奶长大,自小对酸马奶的功效耳濡目染,发展酸马奶产业的想法在那木吉拉的头脑里逐渐成型。创业之初,他多次到外地考察,学习技术,引进设备,2017年创立了兴安盟第一家生产酸马奶的产业基地,3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配有检测设备、冷链运输车、冷库、240平方米挤奶厅、小型挤奶设备等基础设施,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到如今的颇具规模,日产鲜马奶500斤,2021年用奶量40吨,年收入100余万元,真正从“酸”产业中尝到了甜头。
2021年,桃合木苏木乌申一合嘎查采取“合作社+产业户+散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投入集体经济150万元,为酸马奶产业基地建立了挤奶棚,购买了检测设备和60匹马,项目达产后,年产酸马奶200吨,年产值达800余万元,实现纯利润400余万元。那木吉拉还与通辽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由酸马奶产业基地每年向通辽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供应鲜马奶、酸马奶,用于蒙医药制作和酸马奶疗法,扩大了规模、树立了品牌,擦亮了草原崭新的产业名片。
科右前旗奶制品加工小作坊从“星星之火”发展为现如今的近30家,年用奶量1200吨,产值近1000万元。从草原到城区,从小作坊到经营店,从牧区到旅游景点,家家有品牌、户户有特色,科右前旗深入实施奶业振兴战略,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以绿为底,走出“深闺”,绘就出一幅民族传统奶业振兴新画卷。
刺绣品展现魅力
蒙古族几百年来长期生活在大草原上,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在悠久的实践中,勤劳聪慧的蒙古族妇女们用刺绣、贴花等手法巧妙地创作出独具风格的服饰、手工艺品,将草原上的花朵、野生动物、民族图案展现在作品之中,这就是蒙古族独具特色的札萨克图刺绣技艺。在兴安盟科右前旗,札萨克图刺绣作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形式,世世代代的传承着,像萨日郎花一样绽放在草原上。
在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有一个地方只要走进去就能见识到正宗的札萨克图刺绣技艺,那就是萨日郎巾帼民族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内,每天都有几十名绣娘忙碌在工作台前。自从2019年合作社搭上了自治区“布丝瑰行动计划”的快车,成功签订了价值200多万元的订单合同以后,合作社的名头越来越响,订单也越来越多。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蒙古族优秀文化,同时也为了扩大就业,提高广大妇女们的收入水平,乌兰毛都苏木萨然台嘎查妇联主席秀云在2016年组织创建了科右前旗萨日郎巾帼民族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主要生产经营各类传统民族服饰、针织品、纺织品和生活用品等手工艺产品,并通过下发订单和成品回收的方式,让当地妇女参与进来。合作社建成后还通过举办培训班、入户教学等方式积极开展技能培训,让更多妇女加入到就业大军当中,用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龙梅是乌兰毛都苏木当地的一名贫困户,通过培训她在两年多以前成为了一名绣娘。现在的她通过刺绣每年可以增收数千元,这也成为她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像龙梅这样通过掌握刺绣本领实现增收的妇女在合作社里还有许多,她们中有些人是从小就喜欢刺绣的爱好者,有些人则是这两年才刚刚接触刺绣的初学者,通过合作社这个平台,她们都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通过手把手向受训人员传授刺绣服饰、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制作技术、与贫困户签订产品订单、招录贫困户在合作社加工基地就业等方式,切实提高贫困户收入水平,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接下来,萨日郎巾帼民族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还要进一步扩大规模,继续传承和弘扬札萨克图刺绣技艺,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带领更多的能工巧匠走上致富路,让合作社像萨日郎花一样永远绽放在美丽的乌兰毛都草原上,让民族服饰、手工艺作品走出草原,展现魅力。
小沙果的72变
华盛夏七月,大兴安岭南麓碧绿如染。在科尔沁右翼前旗,10万多亩沙果树迎着阳光雨露,结出拇指大小的青果。虽没到果子成熟季,却早有客商盯上了它们。果汁、果干、果脯、果酱、果馅月饼……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想方设法摆脱产业基础薄弱的困境,一心一意从绿色发展中探路掘金,打造出多品类、全链条的林果产业,让小小沙果通过“72变”,“变”出绿富同兴的新路径和乡村振兴的新景象。
科右前旗山高沟深,立地条件差,资源禀赋不足,这里的老百姓多年来只能依靠种苞米为生,收入不高。近些年当地旗委、政府困中求变、难中寻机,结合生态建设打造出林果产业,破题乡村产业振兴。在位于俄体镇的恒佳果业有限公司,5台沙果去核切分机轰隆作响。在这里,每年有2100吨的沙果,经过分拣、清洗、切片、蒸煮、烘干等9道流程,变成700吨色泽金黄、口味酸甜的果干和果脯。公司生产厂厂长李林介绍,通过供果、摘果、生产务工等方式,公司带动周边超过900户农户增收。说起旗里打造的林果产业,俄体镇白音村村民白振福心里热乎乎的。“我栽了60多亩沙果树,每年收入能达到15万元。”他满意地说,这要归功于家门口的恒佳果业有限公司,按照他和公司的约定,公司收购沙果每斤价格比市场高出0.1元。科右前旗旗长王立东介绍,像白音村一样,科右前旗目前有156个村栽植果树,占到全旗村总数的68%,果树经济林栽植面积达23万亩,其中最主要的品种就是沙果树,年产水果6.25万吨。
“这些年,旗里努力做大做强林果产业,通过引入龙头企业,不断丰富林果产品加工。目前旗里大规模生产果干、果脯、果酱等产品,中秋节期间还生产沙果月饼,春节期间生产沙果饮料,不断拓宽市场。”他说,“小沙果‘72变’每年给果农带来1.1亿元以上的收入,全旗有5000多户农户借此增收。”“以前家门口的大山光秃秃的,大风一来吹一脸沙土,可埋汰了;现在漫山遍野的沙果树绿油油的,不仅沙尘不见了踪影,而且小沙果成了乡亲们增收的‘金蛋蛋’。”大石寨镇三星村村民孙显富说。
为壮大林果产业,让更多农户受益,旗委、政府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做文章。王立东举例,科右前旗建有24个保鲜库,共计9818平方米,聚焦林果品质价值提升,可存储7500吨果品。谈起保鲜库,俄体镇齐心村村民李桂良说:“保鲜库让我家的沙果实现了反季节销售,小果子身价一下子涨了近3倍。” 产业链逐渐完善,业态也更加丰富,让科右前旗广大农民不再像以前那样“靠天吃饭”,而是走上了“农业+旅游”增收致富的道路。王立东说,“赏花节”“采摘节”贯穿沙果生长季,“全粉宴”“全鱼宴”等美食又成游客们赏果、摘果时的“旅游伴侣”。
同时,直播带货也成了科右前旗一些村民们的“必修课”,一机在手就将山村农产品隔屏促销,每斤果子收入提高30%左右。科右前旗旗委书记孙书涛介绍,科右前旗林果产业今年将有大动作,多条新生产线即将启动。届时果丹皮、果醋、果酒等产品将实现规模化生产,更多的农户将通过栽种果树、务工等方式进一步增收。“我们有信心将‘小林果’进一步做成‘大产业’,为山林荒坡增绿,为百姓致富加油,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孙书涛坚定地说。
信息来源:科右前旗宣传部
编辑:赵宪臣
校对:王梓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