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深度融合 品牌声名远播---内蒙古科右前旗系列报道之三
2022-08-14 13:13:49 信息来源:科右前旗宣传部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艾森网记者 戴月丽) 奔流不息的归流河,是这片土地上永久传唱的歌;巍然屹立的宝格达山,是这片土地上才华横溢的诗。巍巍青山,潺潺流水,不仅养育了兴安盟科右前旗40万各族人民,更赋予了兴安盟科右前旗丰富多彩的蒙元文化。
近年来,科右前旗委、政府以打造“中国新兴草原旅游目的地”为总目标,全力发展草原旅游,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发展品质,努力实现旅游产品向旅游产业转变,旅游景点向全域旅游转变,推进精品演绎、文创产品进景区,不断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创建多条特色游
那达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蒙古族人民的心中古老而神圣。每次那达慕,大家都会穿着最华丽的蒙古袍、带着最美味的食品、怀着最虔诚的祝福奔赴这场约定。而对于2022年来说,即将开始的那达慕上更令所有人倍感珍惜。
8月8日,传统盛会兴安盟那达慕将在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举行。来自各地的参赛选手和游客汇聚在乌兰毛都草原,尽情享受着独具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温都苏和吉日嘎拉是多年的好友,由于两家的距离较远,平时只能靠电话和微信联系,只有每年那达慕召开时才能坐在一起喝酒畅聊。温都苏拉着老友的手说:“能和老朋友相聚真好啊!”
今年71岁的哈斯专门带着老伴从300多公里外的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赶来参加那达慕,在搏克比赛场边,哈斯看得津津有味。他告诉记者:“听说乌兰毛都草原要举办那达慕,我们早早就开始计划时间和路线了,想在赛场边给家乡的搏克选手加油。看着他们在赛场上竞技,我觉得自己也年轻了。”
来自广东的游客李然观看完那达慕开幕式后激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内蒙古,被这里的一切深深震撼。来到这里我才知道什么是哈达、什么是那达慕,还看到了骏马奔腾的场景,我爱大草原。”
那达慕举办期间,游客们纷纷参与到札萨克图手工艺品制作、奶食品制作及展销、草原音乐美食季、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工艺品展示和销售等各项活动中。
乌兰毛都苏木积极打造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发展的生态文化旅游。创建品牌旅游景区,打造品牌旅游目的地,包装品牌旅游线路,打造“自驾游”“牧家乐”品牌;树立旅游工作先进地区品牌,开发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草原旅游、体验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品牌,积极创建“那达慕”“敖包祭祀”等知名的旅游文化节庆品牌。
打造全域风情游
科右前旗察尔森镇进一步扩大和提升察尔森旅游品牌的社会影响和战略价值,结合“旅游+”战略,探索全域旅游新模式,大力发展白色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推动产业间深度融合发展。兴安家禾米业项目今年10月份阶段性竣工投产;科右后旗历史文化陈列馆年内对外开放,擦亮研学旅游品牌。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推介,加强与国内外旅行社及旅游机构的合作,积极参加盟外举办的各类旅游展会展览,巩固提升“春季登山、夏季露营、秋季环湖、冬季捕鱼”四季旅游新格局,最大限度使察尔森品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科右前旗委、政府科学规划、有序打造,实现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深入实施乌兰毛都大草原旅游工程,推进草原旅游产品开发。继续打造乌兰毛都旅游特色小镇,完善金马鞍景区、乌兰毛都赛马场,开放玛拉沁乐园、乌兰毛都风情街、乌兰毛都草原旅游观光驿站,启动建设努图克天桥、塔林乌苏湿地公园项目。打造高端草原旅游目的地,启动建设海力斯台郭勒旅游区。实施乌兰毛都勿布林嘎查和绿水哈日白辛草原民宿项目建设。实施特色小镇建设,打造察尔森生态休闲旅游名镇,完成湖心岛景点、1000亩景观药材种植和家禾米业田园综合体观光旅游区建设,打造锡伯图山景区和时间花园,启动国家森林公园湿地修复工程。打造索伦特色小镇,建设提升索伦湖和圣旨金牌公园,完成药王峰景区二期工程。实施科尔沁塔拉城中草原文旅重点项目,改造树木沟旅游驿站,完成雪村滑雪场二期工程。根据满族屯满族乡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推进“三点一面”式旅游发展模式。稳步推进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特色村寨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蒙草集团特门文化生态园项目建设,打造“牧家乐”旅游业服务项目,鼓励和扶持其他牧民发展家庭旅游业,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文旅融合重点游
当游客们来到乌兰毛都苏木,就可以走进牧家的毡房,喝一碗奶茶、扯一块手把肉,唱一曲蒙古长调,手里摩挲着留有蒙古族阿妈余温的札萨克图刺绣,享受着草原风情。牧民们还将舞台搬进蒙古包,将牧民的故事演绎给游客,让游客在草原上、在蒙古包里体会到民族文化、草原文化的魅力。游客们还可以坐在面向花海的民宿小院的房前高阶上,望着三五里路的街巷,蓝色基调的建筑配以内敛的花饰,民族味儿十足。在民宿流连一晚,再购买一条自己中意的柞木配饰……“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给前来的游客带来了意外惊喜和不寻常的乡村旅游体验,而乡村旅游更给当地村民带来了致富的信心。
在科右前旗平安村,这里正在打造农耕文化的再现地。千年以来,族群聚居、繁衍生息、勤耕劳作,创造出了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社会形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是不可复制的农耕文化模式。作为科右前旗农耕文化打造典型——展翼家庭农场,经过几年的精雕细琢已经“更新”了旧模样。你瞧,儿时的大锅、荡漾的秋千、练体能的胶皮圈,还有亲手制作的木长廊、亲手种植的小菜地……吸引着四方来客,也处处展现着平安村老百姓越来越红火的日子。
旅游与文创相遇则为科右前旗增加了“名气”。满蒙刺绣、草编、蒙古族皮艺、蒙古族乐器等特色产品产业化, 铸就了“萨日郎”“玉鸾草编草雕”“金杭盖”等特色文创品牌,小巧的马头琴纪念品、玲珑的“马鞍”“蒙古靴”、柞木的纪念链……游客不仅玩得开心,还让全国各地的人们了解前旗、了解草原。在2017年,乌兰毛都苏木勿布林嘎查和满族屯满族乡满族屯嘎查还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前旗的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推波助澜。
文旅融合发展为全域旅游注入了活力,也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为此,科右前旗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发展定位和清晰的工作思路。打造“三线七点、两区三镇”旅游新框架——全旗旅游资源进行大组合,以S203、S101公路为轴线打造科尔沁镇至乌兰毛都苏木、察尔森镇至满族屯满族乡、归流河镇至德伯斯镇三条旅游线路,沿线布局科尔沁镇、巴日嘎斯台乡、乌兰毛都苏木、满族屯满族乡、归流河镇、察尔森镇、索伦镇七个旅游业重点项目,形成以特门自然保护区、青山自然保护区两个景区为依托,以生态特色为主的旅游乡镇察尔森镇、以兴安农村第一党支部为主的红色旅游乡镇巴日嘎斯台乡、以乌兰毛都苏木为核心的科尔沁草原风情旅游等特色旅游经济板块,着力建成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
在景点建设的同时,科右前旗打造了一批特色精品演艺节目,推进文化演艺与旅游深度融合。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带动餐饮、购物、娱乐、文创等城市休闲业态发展,制作自驾旅游宣传册《路书》,在各知名旅游网站上发布了旅游宣传片和歌曲,在微信平台推送旅游攻略。“不让酒香藏深巷”的工作理念有效加快了科右前旗对外营销推介的步伐。科右前旗还举办了元宵灯展、那达慕、草原音乐节等活动。
助力脱贫致富游
记者在居力很镇红心村采访到了65岁的贫困户徐淑云。谈起近几年生活的变化,徐淑云高高地竖起了大拇指,她说:“多亏了党的政策好啊!我老伴患有重病,干不了体力活,村书记看到我生活有困难,让我负责打扫村里的卫生,我还在精准扶贫产业园打工,每年能多赚3万多元,现在花钱不愁了,生活越来越好了,我知足了!”
在科右前旗雪村滑雪场,虽然还没有到滑雪季节,但是在这里打工的贫困户都在井然有序地做着前期准备工作。雪村滑雪场总经理刘娅静介绍说:“每年12月初至次年2月末,正是农闲的时候,贫困户不仅可以来这里打工,还可以把自家的农副产品拿来,放在我们免费设立的农副产品柜台上销售。来这里打工卖货,每年可使贫困户增收7000余元。”
近年来,科右前旗坚持文体活动围绕旅游做,通过草原“那达慕”“冬捕”等民俗文化品牌,联动“果花节”“采摘节”“粉条节”札萨克图春晚等大型文化活动,汇聚而成的科右前旗“九站式”旅游及草原那达慕、冬捕两大品牌活动,实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在升温”,为当地聚焦了不少人气。借此发展的苏金宝力高奶制品合作社带领40多名牧户走上增收路,户均增加3万元;萨日郎品牌刺绣带动300多贫困户人均创收1000多元。
如今,朝气蓬勃的科右前旗外塑形象,内提修为,旅游“金字招牌”越来越亮,生态游、乡村游、文化游……全域旅游蓬勃发展。独具魅力的科右前旗以开放进取的姿态,正酝酿旅游发展的又一次腾飞!
大美草原三色游
如果用颜色来形容科右前旗的美,那一定是红、绿、蓝。因为,以这三色为基调的旅游业方兴正艾,更让前旗农牧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前旗巴日嘎斯台乡兴安村成了游客打卡地。70多岁的村民李凤玲每天一大早就忙着蒸玉米面窝头。“如今,到咱们村里来旅游的人挺多,这个‘红军饭’是必尝的。”李凤玲高兴地说。
前旗巴日嘎斯台乡兴安村是兴安盟农村第一党支部建立的地方,22年前,村“两委”就将“让兴安村美起来,让老百姓的日子富起来”作为村庄发展目标。22年过去了,兴安村已成为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上的重要一环。
“真没想到,这个曾经不靠山不靠水的地方,还让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了!”李凤玲一脸的幸福。和李凤玲一样,巴日嘎斯台乡的村民们借旅游发展开起了农家乐,经营起商超、旅店、加油站等,尤其沿旅游线的村屯岔路口,摆起了瓜果摊,过路游客停下来歇歇脚,尝尝本地特色产品,既缓解了长时间坐车的劳累,还让村民分享旅游产业一杯羹。
“旅游饭”香不仅直接表现在吃住农家,还将该乡稻田蟹、杂粮杂豆、蔬果等特色农产品打包出售,一份“私人订餐”礼盒蹭上旅游热度,走上了全国人民的餐桌,9个村屯的500多户村民户均增收2000元至1万元不等。如今,以兴安村为核心串联起来的一个个村庄,不断探索完善“人文+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年接待游客16.5万余人(次),旅游收入年年增加。
夏季的乌兰毛都草原美得像一幅画。绿如茵、牛羊壮。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宝音巴达拉胡,经营了一家“游牧人家旅游村”,每年五月到十月是他最忙碌的时候,每天平均要接待游客70余人,他家推出的“烤全羊”得到游客们的夸奖。
“咱得用最正宗的手艺挣钱,让游客吃了咱家的烤全羊明年还想来!”宝音巴达拉胡很自豪。自从经营牧家乐,羊价提高了2.5倍。养殖的羊虽然由原来的1000多只减少到目前的700余只,但收入却不降反增。尤其是牧场得到了休养生息,用生态“绿”换来了致富“金”。
同样端旅游饭碗的还有前旗察尔森镇察尔森嘎查,前有察尔森水库,后有青山如黛、绿林蓊郁,村口的民宿每到夏季都会有游客到来,归湖而居、仰望星空,库区的“全鱼宴”更让游客爱上这里。如今,“全鱼宴”早已转向文化全产业链,经营“回头鱼锅”的老板吕淑霞,每到“五一”“十一”旅游节日,日均收入近6万元。贯穿全镇的一条旅游线路,将历史、美景、美食串联起来,吸引33个旅行社的目光,团餐、团购、团游让全镇老百姓受益,全年旅游收入达5000万元。
“前旗旅游业发展其时已聚,一些旅游项目高位推动,不仅调优了产业结构,也从文化前旗、明星推介、直播带货、新业态等方面推介旅游。”前旗委书记孙书涛对前旗旅游业发展充满信心。
近年来,科右前旗坚定不移走“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不断拓宽“两山”转换通道,旅游产业实现了“吃”有特色、“住”得舒适、“行”更便捷、“游”得顺畅、“购”有商品、“娱”有活动的转变。逐渐发展起来的徒步旅游、森林康养等一系列“旅游+”项目,拓展出了体育旅游、休闲旅游、农牧业观光等旅游新业态,架起了“诗与远方”的“桥梁”,留得住乡愁、聚得起人气、看得到未来的美丽乡村崛地而起,不仅推开了走向外界的窗口,更让农牧民在家门口端上了旅游“金饭碗”。
信息来源:科右前旗旗委宣传部
本网编辑:赵宪臣
校对:王梓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