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欧盟新领导人选艰难出炉

2019-07-04 17:48:4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你见过凌晨3点的布鲁塞尔吗?为了将合适的人送上欧盟的铁王座,欧盟各国领导人已经连续两天通宵达旦了。当地时间2日,无休止的争论终于按下了暂停键,欧洲理事会定下了四位人选。但并没有大功告成,一切还要等待欧洲议会的批准。这场权力的游戏在数十天的僵持后落幕,但撕扯欧洲的游戏仍将持续。

  提名落定

  从6月30日至7月2日,漫长的会议之后,欧盟各国首脑们终于累了,就新一届欧盟领导班子达成了一致。

  欧洲理事会2日发表声明,提名德国国防部长乌尔苏拉·冯德莱恩担任下届欧盟委员会主席;提名比利时首相夏尔·米歇尔担任下届欧洲理事会主席,提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担任下任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提名西班牙外交大臣何塞普·博雷利·丰特列斯担任下任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

  两男两女且无一人来自中东欧,这很欧洲。“这是一次完美的性别平衡,是值得等待的一个结果。”欧洲理事会现任主席图斯克表示,毕竟欧洲是位女性(欧洲全称来自希腊神话中一个公主的名字)。

  不过,新一任欧洲议会议长的人选仍然空缺,该项推至3日举行。15日,欧洲议会将就欧盟委员会主席提名进行表决,如未能通过,欧洲理事会须在一个月内推出其他人选,直至议会批准。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中心主任丁纯表示,这次围绕着欧委会主席、理事会主席、欧洲议会议长、外长及央行行长等5大职位的反复拉锯博弈,反映了目前欧盟政坛各方(政党集团)势力、法德等国家,对欧洲一体化未来走向等不同想法的冲撞和博弈,事关欧洲政坛的未来走向及一体化方向。

  女性面孔

  在此次提名中,两张女性面孔既新鲜又让人好奇。将接棒欧盟委员会主席的冯德莱恩现年60岁,于2013年12月出任德国国防部长,是德国首位女性国防部长。如果提名获得通过,她不仅将成为史上首位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的女性,还会成为52年来首次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

  冯德莱恩的确适合这个职位,毕竟她是典型的欧洲一体化倡议者。2015年,她曾在接受德国《时代周刊》采访时表示,自己的目标是一个更加一体化的欧洲。

  另外一名女性——现年63岁的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曾有“金融界的可可·香奈儿”等称号,在加入IMF前曾担任法国财政部长。如果提名获得通过,她不仅将成为欧洲央行历史上首位女性行长,也会是唯一一个没有央行任职经历却担任央行行长的人。

  虽然拉加德没有央行任职经历,但在德国经济学家Peter Bofinger看来,她在IMF积累了许多维持金融稳定和处理重大危机的经验,非常适合担任欧洲央行行长。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扈大威分析称,欧央行行长这个角色比较吃重,其对于货币政策的把控将会影响未来欧盟的整个经济脉络。目前,从货币政策来看,除了德国是一派外,包括法国在内的南欧国家则对欧元区的改革有很大分歧。而欧洲央行受德国央行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一般会要求与德国立场比较接近的,而由拉加德来担任欧洲央行行长,德法之间可能形成了某种默契。

  权力平衡

  这五个职位有太多讲究。美联社指出,欧盟有28个成员国(包括英国),在挑选领导层时,不仅要考虑的地区平衡,比如东欧和西欧,也要考虑到经济差异、大国和小国、男女性别比例等。

  顾大局的默克尔表示,四位人选无一人来自中东欧国家,各成员国倾向于由中东欧国家候选人担任欧洲议会议长,从而在实现性别平衡后,维系地域平衡。

  欧洲理事会对于平衡近乎偏执的追求,似乎忽视了马克龙那句“这一僵局是欧盟的败笔”。

  过去一个月,布鲁塞尔见证了这五个职位的一次又一次的“难产”。在上月20-21日凌晨的会议中,欧盟各国领导人甚至切断了电话信号,与世隔绝,但仍没能打破僵局。

  好在最终的妥协让平衡成为可能。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扈大威表示,欧盟机构的负责人还是要体现主要成员国之间的权力平衡,是复杂的权力交换,历来就比较复杂。其实,现在的结果多少能反映出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关注焦点。

  撕裂欧洲

  平衡是欧盟选举的关键词,但撕裂却是现在欧洲的关键词。“目前欧盟正处在一个内忧外患、民意纷杂、各种力量势力博弈,各国(尤其是大国)诉求各异的状况。”丁纯对北京商报记者分析道,此次选举其实是在欧洲民粹力量不断壮大的背景下,欧洲主流政党和力量重新磨合的艰难过程。

  事实上,撕裂的势头在5月的欧洲议会选举中已经浮现。当时欧洲人民党和欧洲社民党史上第一次失去了多数席位,给了自由派和绿党可乘之机。

  扈大威表示,如今,从成员国的角度来看,欧洲传统的政治体制受到挑战。以前是中左、中右的主流政党轮流执政,这样会让整个体制比较中立,虽然可能有倾向性,但不至于极化。但在如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下,有些政党剑走偏锋,可能会拿一些比较极端的议题来争取选票,把选票从主流政党分离走。

  环保议题是其一。6月21日在布鲁塞尔闭幕的欧盟夏季峰会中,欧盟28国领导人未能就2050年气候目标达成一致,波兰、匈牙利、捷克等中东欧国家对实现“碳中和”并不买账,认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可能会对本国的未来发展构成限制和障碍。

  “以前为了保持相对平衡,像欧委会主席这种职位,一般会找中小国家来担任。现在是来自德、法,好处是可以得到来自德国和法国的更多支持,使得欧盟的各种政策和方案的实施更容易。”扈大威坦言,欧洲议会选举结果出来之后,能感觉到政党政治碎片化的倾向比较明显,行动力比较强的欧盟机构更容易化解分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