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垃圾分类还有这么多“洋玩法”

2019-08-04 22:05:39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者:isen点击量:

德国:习惯成自然

德国是欧洲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之一。随着垃圾分类概念深入人心,严谨细致的德国人早已对垃圾分类习以为常,相关规定得到了很好的遵守和执行。

在德国,垃圾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家庭垃圾、生物垃圾、可回收垃圾、玻璃、废旧纸张等。这样的分类可以保证不同种类垃圾得到恰当的处理。比如生物垃圾,只包括食物残渣(包括已烹饪和未烹饪)、过期食品(去除包装)、水果、蔬菜、鸡蛋壳、鲜花、其他植物等,将被直接用作生成沼气;再比如废旧玻璃,还细分为有色玻璃和无色玻璃,也是为了方便回收再利用,制成新的玻璃制品。

总体上看,德国垃圾分类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垃圾分类,有效提高垃圾回收再利用效率,减少燃烧、填埋等垃圾处理方式的工作量,从而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在德国,一般家庭住宅楼都设有专门的室内或室外垃圾房用于放置各类垃圾箱。其中,有黑色(黑色盖子,不可回收生活垃圾)、黑色(棕色盖子,厨余和生物垃圾)、蓝色(废旧纸张)、绿色(废旧玻璃)、橙色(可回收垃圾)等。在很多垃圾房中,都张贴有比较形象的垃圾分类说明,用以指导居民正确分类垃圾。

目前,德国垃圾分类主要靠居民自觉,原则上并没有对垃圾分类执行不力的处罚措施。不过,住宅楼的物业公司、负责回收垃圾的相关环境部门都会对居民垃圾分类予以监督和指导。在笔者所居住的公寓楼内,曾经发生过有人将未折叠拆解的大型纸质包装箱放在垃圾房地面上的情况。物业管理员就在垃圾房门口张贴了一张带有照片的告示,敦促事主尽快将垃圾按规定处理,否则环卫部门就有权利拒收本楼的垃圾。由于拒收垃圾将会影响本楼其他住户的正常生活,当事人“压力山大”,很快就按要求把垃圾处理好了。

对于可回收塑料瓶,德国的处理颇具特色。从超市买回来的大部分饮料、矿泉水等带有塑料瓶包装的产品都已包含了0.25欧元的“塑料瓶押金”。使用过后把带有可回收标志的塑料瓶投入回收机,会得到一张带有金额的凭证,可用作代金券在超市内继续消费或在收银台申请退款。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做法,却让塑料瓶回收和再利用得到了普及,有效提高了有害垃圾的回收利用率。

新加坡:从源头入手

新加坡的垃圾分类制度不算复杂,主要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大类。一般蓝色垃圾桶用于投放可回收垃圾,绿色垃圾桶用于投放不可回收垃圾。蓝色垃圾桶将可回收的垃圾再细分为4类并分别粘贴上醒目的标识:蓝色代表塑料品、绿色代表纸质品、红色代表玻璃制品、黄色代表金属用品。大件可回收物品需另行处理。

通常做法是,居民把可回收垃圾投入桶中后,持有执照的收集公司会来收集并加工处理,实现废弃资源再循环使用。不过,垃圾分类的执行却并不严格。一般情况下,在新加坡街上看到的垃圾桶,垃圾无须分类都能投进去。

新加坡政府在提倡垃圾分类投放的同时,为了不给居民因垃圾分类过细增加相应负担,注重减少垃圾产生的源头,如减少过度包装等,并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再回收利用上下功夫。据统计,新加坡有560多万人口,每人每天产生近1公斤垃圾,这些垃圾近60%被回收循环利用。其中,不可回收的垃圾会送往垃圾焚化厂焚烧,垃圾经焚烧后体积一般会减少90%,再做无害化填埋处理;剩余的可回收垃圾,会运送到垃圾处理厂由专门机器和部分人工分拣,将其中的塑料、玻璃、金属等分离,用于销售或二次加工,残余部分再处理后制作砖头或用于铺路。

新加坡以“零垃圾国家”为目标。在减少垃圾方面,政府在号召居民绿色环保生活的同时,致力于减少约占生活垃圾总量三分之一的包装垃圾。新加坡政府、工业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于2007年联合发起签署了“自愿包装协议”。根据协议,签署协议的公司,包括产品制造商、零售商、批发商等,要自发制定减少包装数量的标准。根据计算,从第一份协议签署至今,已减少包装生活垃圾数万吨,政府节约了数亿元新币支出。

为了保持“花园城市”形象,新加坡政府对乱扔垃圾的行为教育与严惩双管齐下。一旦有人违反了新加坡环境公共卫生法令,就会被罚款。乱扔垃圾,会被处以高额罚款。对于乱扔垃圾行为严重者和“垃圾虫”(屡教不改者),除了予以高额罚款外,还会接到劳改令,被穿上鲜艳的“粉红色配黄色背心”在公众场所打扫卫生,接受“劳改”。

保加利亚:从娃娃抓起

在保加利亚,不遵守垃圾分类原则,会被直接罚款。例如,将可回收垃圾扔到混合生活垃圾箱中,通常罚款10列弗—50列弗(1欧元约合1.95列弗);对于造成较为严重后果的,罚款额为150列弗—500列弗;对于那些屡教不改者,罚款额则为造成严重后果罚款最高额的两倍。

不过,罚款只是垃圾分类工作的辅助手段,让民众拥有严格自觉的垃圾分类意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培养居民垃圾分类的习惯,保加利亚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去年,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投产的一处现代化垃圾处理中心,专门建有儿童互动教育中心,用于培养孩子的垃圾分类意识。300平方米的互动教育中心分为三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是电影放映区,主要用于宣传保护环境和包装废物的分类知识,参观者甚至可以了解到从古代到现在有组织的废弃物收集系统历史;第二个区域是培养孩童环保意识区,主要让儿童学习如何区分并将塑料、纸张、玻璃和金属等放入不同颜色的回收箱中;第三个区域则是绿色地球主题区,每个参观者都可以留下自己对保护环境和绿色世界的畅想和建议。

据保加利亚教育科学部提供的信息,2018年,有近23000名学生参加了从事以环境教育和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兴趣活动。索非亚市市长凡德科娃说,儿童是城市实施绿色政策的大使,要让儿童从小就明白,废弃包装物也能变成宝贵的资源。

匈牙利:不一般的精致

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垃圾分类2013年才开始实行,但几年下来,垃圾分类已经成了居民们的习惯。笔者刚到布达佩斯工作时,就被房东告知一定要认真学习垃圾如何分类,因为扔错垃圾,会被邻居鄙视为素质不高。

绿色箱装生活垃圾、蓝色箱装纸质垃圾、黄色箱装塑料和家用金属废物,匈牙利的垃圾大致分这么几类。具体操作起来,可没看上去这么简单。

例如,被油浸了的比萨饼盒得撕开扔,有油渍的部分归为生活垃圾,剩余部分则是纸质垃圾;喝完的纸质牛奶盒,塑料瓶盖要拧下来放在塑料垃圾里,牛奶盒得拿水把里面冲刷干净后才放进纸质垃圾。

在匈牙利生活久了,慢慢就养成了精致的垃圾分类习惯。矿泉水瓶、啤酒罐要压扁;洗发水瓶要拿水冲刷得干干净净;书本报纸不能用塑料胶带捆扎,得用纸绳;过期药得送到药房回收和处理;泡沫板、CD碟片、录像带不属于塑料垃圾,要单独处理;灯管、灯泡、电池等,要交到专门的垃圾收集站,等等。

还有一类垃圾得专门处理——园林垃圾。秋冬季行驶在街头的树木粉碎车,将修剪或被风吹断的大段树枝甚至树身收集起来,打碎成只有几厘米大小的碎屑。笔者好奇地请教了小区物业,才知道匈牙利对园林垃圾有很严格的处理标准。庭院或小区中剪下的草、树枝树叶等,必须购买可生物降解的收集袋,把园林垃圾放在指定位置,等垃圾收集车运走。如果把园林垃圾放入普通垃圾分类箱中,垃圾收集车会果断“拒绝服务”,还有可能被处罚。园林垃圾运回后,将作堆肥处理,所以收集袋内的树枝长度不能超过1米,直径不超过10厘米,并且松子、坚果等不能放在里面,因为它们树脂含量高且有毒性,会使堆肥过程复杂化。

不过,每年都有这么一天,可以“放肆”地随意扔垃圾。那就是,垃圾狂欢日。在匈牙利各个城市,每年都有一个周末,可以不加分类地随意扔垃圾。在布达佩斯,每个区扔垃圾时间都不一样,这是为了方便垃圾回收公司有足够人力从街道上清运这些垃圾。每到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把一年里积攒下的不知道怎么分类的垃圾或是不方便拿到垃圾收集站的大小杂物,一股脑儿地都扔在街边上,包括大件家具、被淘汰的显像管电视等。主妇们也会趁着周末,可以好好地做一次大扫除。

越南:迈出第一步

越南北方下龙湾以“海上桂林”的独特风景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但近年来日趋严重的垃圾污染,让这一著名景观逊色不少。据统计,平均每天从下龙湾打捞上的垃圾有约7吨之巨,其中大多数是居民和游客扔弃的塑料垃圾。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日披露的统计数据,越南每年约产生180万吨塑料垃圾。

近日,越南总理阮春福正式呼吁,力争到2021年城市各商店、超市、市场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到2025年全国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在BigC等大超市里,一些蔬菜如大葱、秋葵已经开始用香蕉叶做包装,代替塑料袋,一些藤、竹制品则用来装盛货品。这些塑料袋、塑料盒的替代品在越南取之不尽,用起来既环保又经济,还能形成一道独具地方特色的风景。在一些餐厅、咖啡店,纸质吸管已代替了一次性塑料管,一些面包店也将塑料袋换成了纸袋。

人们观念的改变、生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真正向一次性塑料垃圾说“不”还需要较长的路要走。越南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