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全球性稳定币会放大风险 私人部门参与需严监管

2019-11-11 19:18:4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更迭和进步,全球央行面临的挑战不再仅是如何让货币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效力,私人部门参与的数字货币发展新趋势,正在撼动着央行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权威,令各国央行充满担忧和警惕。

在11月10日召开的第十届财新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详细阐述了全球性稳定币存在的风险,以及中国央行要先发制人推出数字货币(DCEP)的政策考量。

不同于比特币等加密货币所存在的币值高波动性、投机炒作盛行的缺陷,脸书推出的Libra更像是非主权数字货币的2.0版本,也就是全球性稳定币。按照Libra的愿景,通过与一组资产进行挂钩来稳定币值,借此推动全球支付向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更普惠的方向发展。

穆长春表示,全球性稳定币对公共政策和监管形成了诸多风险,比如法律确定性、治理、反洗钱、反恐融资、反大规模杀伤武器监管、支付系统安全、市场稳健、个人隐私与信息保护、消费者/投资者保护、缴税合规等。如果稳定币扩展到全球范围,将放大其对于公共政策产生的挑战和风险,也可能产生新的挑战和风险。因此,在法律、监管、风险控制等问题未解决之前,当下不宜推出全球性稳定币。

穆长春进一步解释了全球性稳定币会放大风险的原因。他表示,一是全球性稳定币的应用会削弱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由于全球性稳定币的发行者一般为大型科技公司,网络效应将导致更高的市场集中度,同时,稳定币的闭环体系可能会抬高市场准入门槛。

二是全球性稳定币生态系统存在信用、期限和流动性错配及操作风险,可加剧国内货币金融部门的脆弱性、加剧危机的跨境传导。全球性稳定币很大程度上依赖运营者的信誉,一旦出现风险事件,做市商是否有能力稳定币值存疑;而抵押资产储备不透明、相关的权利和义务界定不清,储备资产未独立托管等也会引起挤兑。

三是如果全球性稳定币用于支付,一旦出现系统中断,会导致市场金融波动并影响实体经济活动。在市场承压时,如果稳定币成为法定货币的替代,将冲击国家货币主权等。

此外,穆长春还认为,全球性稳定币一旦推出,会对货币政策传导产生影响。例如,如果全球性稳定币广泛用于价值贮藏工具,国内货币政策对这部分资产的收益率影响有限,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将处于弱势。如果全球性稳定币支付利息,那么利率是由篮子货币所决定的,这将进一步削弱本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对本币不在篮子货币中的经济体影响更大。如果全球性稳定币和本币自由转换,稳定币利率将影响本国内存贷款利率的确定,进一步削弱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等。

对各国央行来说,或许他们早已看清大方向。尽管当前的非主权全球性稳定币的构思仍显稚嫩不完善,但私人部门参与数字货币发行仍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加强监管、先发制人成为央行占据数字货币时代主导权的必然选择。

穆长春建议,应对可能存在的监管漏洞进行全面评估,以最高标准对稳定币进行监管,并推出新标准。私人部门开发稳定币需遵守国际及不同国家法律法规,满足来自监管、治理结构及风险管理的最高标准要求,明确参与者对稳定币的权利和义务,清晰界定治理结构和投资规则,并充分披露。

除了要对私人部门参与的非主权全球性稳定币加强监管外,央行自己发行数字货币也是先发制人的办法。穆长春就表示,各国央行也应在各自法律辖区内对于发行央行数字货币(CBDCs)成本和优势进行评估。

人民银行之所以很早就在布局推出DCEP,就是为了避免人民币被非主权全球性稳定币侵蚀。穆长春称,如果人民币不可兑换,就会和弱势货币一样,必然受到全球性稳定币的侵蚀。唯一有效的应对,就是保持和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篮子中的地位,争取继续提升成为强势货币,才能抵御住全球性稳定币的挑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