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IIF总裁:全球进"波动时代" 美联储应谨慎加息

2016-03-22 16:48:50 信息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艾森网消息:进入2016年以来,全球股市、汇市、债市动荡不断,“负利率”国家也再次扩容,美联储甚至将负利率纳入了其“压力测试”的场景之中。虽然美联储日前又决定按兵不动,但在这个全球波动时代,各国究竟要如何面对?中国经济和人民币又将何去何从?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在2016年冬季达沃斯期间,国际金融协会(IIF)总裁、美国财政部前副部长蒂姆·亚当斯(TimothyAdams)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称:“全球已进入一个波动时代,美联储开始了正常化进程,这是近十年来的首次加息;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则将持续保持宽松政策。当前,大类资产价格逐步被重估,这代表全球市场将继续波动。”

美联储应谨慎加息

第一财经日报:去年以来,全球市场大幅波动频频,这似乎成为了2016年的新常态。你认为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

亚当斯:我认为全球已进入一个波动时代,美联储开始了正常化进程,这是近十年来的首次加息;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则将持续保持宽松政策。当前,大类资产价格逐步被重估,这代表全球市场将继续波动。

日报:有鉴于此,美联储加息进程是否应该更慢一些?

亚当斯:的确如此,最近类似声音很多。我认为美联储此前对加息就十分谨慎,今后仍会如此,美联储不能忽略外部环境,以及美元走势对自身及其他经济体的影响。

日报:随着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中国经济放缓,你认为今后全球会如何发展?

亚当斯:这些都是历史罕见的变化。QE就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试验,提高资产价格,促进消费、刺激需求,但人们从未经历过退出QE的时代;此外,中国的变化也没有先例,中国增长的驱动力正在改变,从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波动。

可见,当前全球增长的原动力在改变,服务业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尤其是在中国,在各项经济指标中,消费也是唯一看似健康的增长因素,而过去则多靠制造业驱动,这一转变在未来会进一步突出。

日报:中国经济大幅放缓,当前看似唯一健康的是消费,但制造业数据并不乐观。你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放缓?。

亚当斯:我认为中国的确经历着经济周期性的放缓(cyclicalslowdown),其增长动力已经和30年前的截然不同。当前,中国经济体量已经达到了11万亿美元,因此可以说现在7%的增长相当于2007年14%的增速。久而久之,经济放缓是无法避免的,中国也深谙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转型的重要性,因此我认为中国会朝着这一方向转变。

新汇改方向正确

日报:在人民币汇率方面,作为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的新成员以及进一步国际化的需求,人民币需要维持坚挺;但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人民币似乎又有贬值的需要。你认为中国央行在这方面应如何权衡?

亚当斯:中国央行的确面临严峻挑战,但我对于央行充满信心。例如人民币进入SDR一事,这是中国的巨大胜利,而中国央行正是引导此次胜利的幕后英雄,中国已经是一线国家的一员,金融地位大大上升。

此外,市场对于人民币仍然存在误读,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挂钩将会长期持续,但人民币的确正在朝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其实一直以来,美国官员都建议中国减少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干预,让经济基本面、市场供需来决定汇率的最终水平,而中国当前所做的正是如此,但结果却又被解读为竞争性贬值。

总而言之,可能央行推行新人民币汇率指数的时机不是最佳,但人民币转为盯住一篮子货币已是确定的举措,其相应的国家都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这的确是正确的方向。

日报:鉴于人民币转为盯住一篮子货币,其的确有适度贬值的需要;但在短期而言,贬值趋势会引发众多投机套利。此时,央行就需要动用外汇储备进行干预。干预是不是必要和可持续的?

亚当斯:中国央行现在面临双重目标(dualobjectives)。每一个央行都有自己的使命,如美联储的使命就是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有时甚至这些使命是互相矛盾的,如中国央行当前要让市场机制决定人民币汇率,同时又要避免汇率剧烈波动,因此管理的难度的确存在。但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情况会得到好转,央行也正在采取措施来收窄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汇差。这需要一个过程,毕竟人民币汇改在去年8月才刚刚开始。一年后,相信市场信心会逐步重建,央行也会在汇率机制管理和市场沟通方面更加娴熟。

日报:但是市场的信心似乎在下降,居民和企业开始用人民币换美元。你如何评价信心的影响?

亚当斯:中国并非个例,众多新兴市场皆是如此。尤其是产油国,资本流出总量创下历史纪录。但我认为它们都已经开始采取正确的政策,资金会逐步回流。不变的规律是,当汇率贬值到一定程度时,投机套利的空间就会受到抑制。不过资产配置多元化是一个自然的思路,也是一个聪明的策略,毕竟本国股市、房市的投资机会有限,但这种多元化一定要以可管理(manageable)、透明的方式进行。

日报:所以你认为当前的资本外流现象对于中国而言并非一种挑战?

亚当斯:我认为中国对外开放市场,并鼓励国内资产配置多元化,这种双向流动是一种良性发展。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极为成功的中国商人,并在过去10~15年积累了巨大储蓄,国内配置的途径有限,因此配置海外资产是顺理成章的。

日报:鉴于中国出现的资本外流现象,中国是否应该继续推进资本账户开放?

亚当斯:目前来看中国当然应该谨慎而行。首先,中国需要确保本国金融体系能够承受大量的资金流入和流出,并打造一个强劲的资产负债表和健康的银行体系。

我的建议是,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强化银行体系,在实践中学习(learnbydoing),逐步加强对于资本流动的管理。久而久之,资本账户开放进程会是水到渠成的,而开放的速度还要取决于外部条件的变化。

央行角色更重要

日报:从去年到今年,中国股市的动荡不断,你认为中国今后如何才能打造一个健康、有助于实体经济的资本市场?

亚当斯:中国股市的历史并不长,市场机制尚不成熟。虽然我并不清楚中国散户投资者的心态,但很可能持有短线投机思维的人不在少数。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熔断机制的阈值设置太低了,两档间隔也过短,这加剧了不确定性,并会产生“磁石效应”(magneteffect),加剧恐慌抛售。

此后,我相信市场会逐步成熟,个人投资者也会意识到基于基本面投资的重要性。对于未来中国即将推出的新股发行注册制,相信相关方面也会合理控制发行的数量和节奏,市场也会逐步趋稳。

日报:也正因为近期市场的波动,中国最高领导层也在酝酿金融监管改革。

当前存在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等,你认为哪一种更为适合中国?美国突出了美联储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作用,建立了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SOC);英国在央行(英格兰银行)内设立金融政策委员会(FPC),负责制定宏观审慎政策,并把金融监管权从金融服务局(FSA)转移到央行,成立审慎管理局(PRA)。

亚当斯:美国的监管部门过多,我比较喜欢英国的模式,其更为精简(streamlined)和灵活(nimble),但每个国家的自身情况都不尽相同,且监管模式都需要较长时间的试错。

可以确定的是,监管规则每过5~10年总要调整,金融创新的步伐飞快,法律规章总需要不断追赶其变化的步伐,监管方也必然会出现失误,并必须在此基础上改进。

对中国而言,找到一个严格的监管模式和理解市场运作的监管者至关重要。更为关键的是,要确保市场各方能够更为有效地配置资源。总结来看,中国需要有质量的投资、严格的监管以及随机应变的监管能力。

日报:央行在金融危机后是否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亚当斯:对于美联储而言的确如此。《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Act)推出前市场便存在一种争议,即是否应该扩大美联储的职能让其介入微观审慎监管?最后该法案扩大了美联储的职责与权限,授权美联储监管所有的系统重要性机构,负责维持金融稳定。因为美联储是银行的最终贷款人(lenderoflastresort),也要兼顾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美联储的重要性也可想而知。

宏观稳定是G20的重点议程

日报:中国将在今年主办G20峰会,IIF在其中将扮演何种角色?在可持续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将资金有效导入基建投资?

亚当斯:我们正在与中国方面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合作:发展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推动可持续的全球经济增长,维持宏观经济稳定,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填补全球数万亿美元的基建缺口,上述都是极为重要的话题。

日报:你认为中国最应该聚焦的是哪个话题?

亚当斯:就当前情况来看,9月峰会最需要聚焦的话题是如何维持宏观经济稳定。此外,可持续的金融发展、推动基建投资也是重要议题,而对中国来说,完善资本市场建设是使中国进一步同国际接轨的关键。

日报:原本久拖不决的IMF份额和治理改革在G20峰会上可能是被热议的话题,所幸这一改革已获得了美国国会的通过。中国已经考虑重启全球金融架构工作组,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探讨是否应该重新被提上议程?

亚当斯:份额和治理改革终获通过,这是积极的一步,未来IMF仍会扮演重要的角色,拉加德在过去5年的任期中表现出色。当前IMF维持其中心地位,同时也要让各个国家在IMF中所占的份额更能合理体现出其本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可见机构自身也需要不断变化。

日报:美国在IMF的话语权很强,中国的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你认为未来是否会出现再平衡?

亚当斯:随着各国情况不断变化,国际机构也需要与时俱进,绝不能停滞不前,而是要持续处理全球新问题。在这方面,我认为拉加德做得很好,无论成员国规模和在IMF的投票权,她都能够倾听所有成员国的声音,来确保能够尽可能达成内部共识,这的确彰显了伟大的领导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