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潲水油”早被明令禁止使用 缘何赶不出餐桌?

2018-01-10 17:10:00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交了锅底费还吃潲水油:百亿产业为健康埋雷

大队长主题火锅是全国知名火锅品牌,在全国16个省区市拥有100余家门店。地处重庆繁华商圈的江北区北城天街店,不久前还被评为“放心火锅店”。但就在这里,客人吃到的火锅油,却是和地沟油同属回收油的“潲水油”。这种油因反复加热、循环使用,会产生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早已被明令禁止使用。

在这个仅重庆一地产值就接近300亿元的产业中,“潲水油”是怎样生产出来的?重重禁令缘何无法杜绝?“潲水油”对人体健康到底危害多大?半月谈记者和“线人”的独家暗访结果令人触目惊心。

卧底厨房:“潲水油”直接端给客人

“交了锅底费,还吃‘潲水油’,这种行为太过分了。”重庆市民邓先生说。一个月前,他在大队长主题火锅北城天街店吃火锅后肚子疼,怀疑火锅油有问题。为了找到证据,邓先生请人到这家火锅店“卧底”,结果发现店家竟使用“潲水油”作为火锅底料。

邓先生提供的现场视频清晰地记录了大队长火锅店厨房发生的一幕:多名服务员忙着将客人食用后的火锅油倒入一只大铁桶里,一名未戴口罩的师傅站在桶边,用漏勺打捞桶里的漂浮物,倒进旁边的垃圾桶里,大铁桶里余下的火锅油直接舀进锅,撒上干辣椒和香料后,就由服务员直接端给客人了。

“漏勺一会儿在垃圾桶沿上磕,一会儿放入铁桶里捞,肯定不卫生。何况客人吃完后,有时候会往火锅里扔餐巾纸、烟头,桶里不知道有多少细菌。”邓先生对半月谈记者说,“进店消费时,店里收取了38元的锅底费,店员明确表示这是‘一次性锅底’,结果竟是在欺骗消费者。”

在这家店“卧底”的小李告诉半月谈记者,一般情况下,厨房会对端进来的火锅油先过滤再加热,以彻底除去残渣,将剩下的油舀出来装锅供客人食用。“但周末生意好时,简单滤一下就端出去了。”

根据邓先生提供的线索,半月谈记者来到这家火锅店。

“我们火锅店非常干净,无论是菜品还是用油都保证健康。我们用的都是一次性锅底。”一位年轻的女服务员如是介绍道。半月谈记者看到,该店菜单上清楚标明:红汤锅收锅底费38元,鸳鸯锅收锅底费58元。

大队长主题火锅官方网站显示,该品牌火锅是重庆火锅排名前十强,现有20家直营店、8家合作店,还有100余家连锁加盟店,分布在重庆、四川、江苏、广东等16个省区市。2017年12月,重庆市火锅协会联合商委、食药监局等部门认定了全市第一批“放心火锅店”,大队长主题火锅北城天街店名列其中。

邓先生告诉半月谈记者,除了大队长主题火锅,他还对重庆市主城区其他的7家火锅店进行了调查,发现也存在使用“潲水油”的情况。“这些火锅店明明收了锅底费,还将顾客吃过的油重复利用,完全不顾顾客的健康。老百姓想吃顿安全放心的火锅怎么就这么难?”邓先生说。

禁令重重:“潲水油”缘何赶不出餐桌?

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2017年7月,重庆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火锅类餐饮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要求严查采购或使用“地沟油”“潲水油”等违法犯罪行为。

重重禁令为何管不住“潲水油”? “原因在于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小,‘潲水油’可以带来暴利。”在重庆从事火锅生意20多年的业内人士杨女士说,现在除了一些大型餐饮企业采用一次性锅底外,小火锅店使用“潲水油”较为常见。

杨女士给半月谈记者算了一笔账:火锅底料1斤成本约17元,一般情况小锅要用2~3斤火锅底料,大锅用4~5斤,但大部分火锅店的锅底费仅为30~50元左右,还不够火锅底料的成本。

“使用‘潲水油’,大锅只耗油1.2斤左右,小锅只耗油0.8斤左右,剩下六七成油可以循环使用,节约大半火锅底料成本,省出了一笔商家纯利润。” 杨女士说,一家火锅店按每天接待30桌算,使用“潲水油”光火锅底料成本就节约上千元,一个月算下来达数万元。

正因此,重庆不少火锅店一直对推广一次性锅底不积极,有些店家甚至表面承诺用一次性锅底,暗地使的还是“潲水油”。再加上“潲水油”火锅的味道更“浓厚”,迎合了部分消费者的口味,也让部分火锅店排斥一次性锅底。

对违法者打击力度不够是“潲水油”屡禁不止的又一重要原因。

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忠民指出,目前我国法律针对使用地沟油、“潲水油”等违法行为的处罚手段有限,对违法商家的震慑力不足,令其仍存侥幸心理。而“潲水油”的外观、成分与正常用油相似,一些不法商家或采用高纯度过滤,或与正常用油混用,使得“潲水油”难以在日常监管中现形。

消费者维权成本过高,也变相助长了“潲水油”的气焰。

张忠民分析,商家使用“潲水油”不利于消费者身体健康,属于普遍性侵权。但这一损害并不明显,消费者如果发起维权,费时费力却补偿有限,且面临举证困难等难题,这令不法商家更加有恃无恐。

百亿产业岂能毁于“潲水油”?

“不少人对‘潲水油’火锅存在误解,认为油烧开了吃了就不会有事。实际上,‘潲水油’在制作加工中就受到了污染,反复加热更会催生有害物质,严重危及人体健康。”杨女士说。

湖南省益阳市计量测试检定所工程师喻旭东研究表明,“潲水油”在制作过程中,油脂发生了水解、氧化、缩合等一系列复杂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由于潲水中常常会混有其他各种杂质,运输和储存过程也不会考虑任何卫生要求,极易发酵变馊。

科学实验测定,“潲水油”的羰基价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食用油卫生指标,人食用后会引发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部疼痛以及胃肠道疾病;所含丙二醛聚合物对人体细胞色素酶等多种酶系统会产生损害作用,加速人体衰老,还能诱发肝癌。

重庆市商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上半年,重庆市辖区内火锅门店数已近3万家,年产值近300亿元,占重庆全市餐饮业比重达38.8%,成为拉动全市消费最有力的产业之一。不少火锅行业人士表示,当前人们对绿色健康饮食日益敏感,“潲水油”可能会葬送重庆300亿元的火锅产业。

对此,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静钧副教授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更有力的监管措施,确保食品安全,呵护火锅产业发展。

一是制定火锅等餐饮行业餐厨垃圾废料处理的明确标准,回收过程全程监管,从源头上减少“潲水油”流向餐桌。

二是加大不法商家的违法成本,对于承诺不使用“潲水油”却不能兑现的商家从重从严处罚,还可以借鉴欧美等国家经验,对其采取信用惩戒措施,在一定年限内甚至终身禁止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不健康的饮食观念,提醒其老油火锅并非特色美食,对身体危害甚大,让消费者在选择火锅店时“擦亮眼”。

来源:半月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