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高层频频发出的简政放权信号,往往在基层卡壳

2018-01-12 10:33:26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原标题:总理批示、国务院督办照样不管用,改善基层营商环境,难道还要等什么?

2015年5月,时任桔子水晶酒店CEO的吴海致信李克强总理,痛陈企业同政府打交道时的“憋屈”经历,结果不仅“惊动”包括总理在内的三位国务院领导,还被请进中南海。但这个“高光时刻”,并未带来太多改变。

两天前,吴海又一次发出“公开信”,依旧在倒营商环境的苦水。在他眼里,两年多来,“执行层面好像没有真正领悟到中央的意图”——高层频频发出的简政放权信号,往往在基层卡壳,该憋屈的照样憋屈,甚至更憋屈。

“总理批示要办,国务院办公厅督办,到现在没有解决,”吴海向媒体抱怨,他很“气愤”。

从“憋屈”到“气愤”,吴海的情绪并不独属个人。这段时间,有几位企业家在舆论场上密集发声,批评营商环境,言辞情绪不乏激烈。也是最近,中央和多地政府也在关注营商环境问题。这种情况下,企业家们的“集体爆发”更显特别,也获得广泛的舆论关注。

这些言论矛头所指,无外乎是基层行政机构和公务人员面对企业时“层层设卡”甚至“层层盘剥”。只不过,有了这几年高压反腐、持续反“四风”和强调简政放权的背景下,基层的表现有些新方式。

去年秋天,曾有老企业家公开表示,这两年感受到基层政府“作风变好了”。怎么变好呢?——

“鬼子进村”式的“流动执法”,实则“白拿白要”的那种,过去每年几十拨,如今每年“也就”十来拨;

企业“孝敬”政府部门的“公关开支”,原来每年五六十万元,现在减到了二三十万元;

基层单位明目张胆“索贿”的少了,如今只是消极怠工“不作为”,他们明知道业主每日扛着高额房租、人工费、承受力有限,就以各种理由或拒受理或借口不来现场审查,迫得企业只能千方百计疏通关系、请客送钱……

吴海的抱怨与之如出一辙:拿钱的少了,事更难办了;跑腿的次数少了,但事情照样办不了,因为那图章还得一个个敲,流程并未见少。到头来,“变的只是形式,本质并没有改变”。

从舆论的反应看,具体事实固然有待确认,但此类现象的存在应当确凿无疑;也正因为类似现象在不止一个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基层营商环境才会令人堪忧甚至愤懑。

营商环境取决于政府行为,而大多数正常经营的企业,对政府的要求其实不高。当年那封让自己成名的公开信里,吴海就写道,自己不需要政府的资金扶持,这是资本市场的事;也不需要特殊政策支持,这是“长大了跟妈要奶吃的事”。他和众多企业家想要的,只是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体制”,是一个“不添乱就是帮忙”的政府。

营造这样一个营商环境,理论上并不算难,只要政府、企业各归其位,都没有非分之想、都不去觊觎不该属于自己的权利和利益;政府在此基础上能够主动跨前服务,或是愿意适当“割肉”,为企业经营让出一些“利”、创造更便利的空间,那就更是锦上添花。

然而,一些地方在相当长时间内的政企关系处于扭曲状态,归根到底是政府权力不受制约,致使其占有不当得利。这些不当得利,来源于过多制度空隙造成政府手中过多的“自由裁量权”,这就滋生大量权力寻租空间,使政企关系的天平日渐失衡。

而既得利益者的地位一旦树立,非但不易由外力撼动,更容易使相关主体产生严重的“利益依赖”和“路径依赖”。久而久之,“伸手”就成了一些人习惯且唯一擅长的管理方式。

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对政府权力细加约束,尽最大可能堵住制度的漏洞和缝隙。这些年改革持续推进,重点和难点正在于此。而现实让人们意识到触碰利益是多么艰难——中央三令五申、总理屡屡批示都难以解决问题,个别地方呈现出的观念难转、手势难变,根子上还是“奶酪”难动。

但愈是如此,愈是需要改革重拳,愈是需要强加监管——不仅是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也包括针对政府行为的监管。

都知道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这“三张清单”也已被提倡多年,顶层设计不可谓不充分,关键就在日常的执行与督查。政府的权力、许可和行为,都应当有法可依、有理可循、有据可查,但凡失职或滥权,则当有及时的遏制和惩戒措施;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则应当有畅通的意见表达及上溯渠道,应当有制度性的权利保障。

要靠制度——也只有靠制度,才可能填平上层理念同基层执行之间的鸿沟,才可能形成长期的健康导向。总不能一次次都要劳烦“领导批示”吧?

来源:上观新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