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代表建言献策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2018-03-19 14:34:01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者:isen点击量:

代表建言献策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弘扬工匠精神 提升产品质量(把脉高质量发展)

于中赤代表:好质量不仅意味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还包括成熟的企业战略,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以及良好的服务等多方面要素。

朱小坤代表:对品质的追求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

 
 

 

姜希猛代表:向制造强国迈进,就要主动对标世界标准,在制造品质升级方面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

陈赣飞代表:产业升级并不是以机器替代人,而是需要更高水平的工人。希望制造业领域涌现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传承工匠精神。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代表们进行了热议。

满足美好生活新需要

对制造业而言,品质是关键,是核心。5年来,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集成电路、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兴产业“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断激发市场活力,为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动力,供给质量持续提升。今年1—2月,全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9%和8.4%,工业机器人增长速度超过25%,新能源汽车增长速度超过178%。

东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中赤代表认为,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要更深入地理解提升品质的路径和方法。如今,好质量不仅意味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还包括成熟的企业战略、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以及良好的服务等多方面要素。“品质的内涵和外延都大大丰富了,企业不能吃老本,要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并力争上游。”

从“保质保量”到“提质增效”的转变,来源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代表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老百姓的关注点从“有无”转为“好坏”,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刺激企业不断推陈出新。中国制造对品质的追求,正是源自不断增强的市场需求。

“品质提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好途径。企业发展必须坚持质量为先,品牌先行。只有通过提高品牌附加值,才能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对品质的追求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相辅相成。”江苏天工集团董事长朱小坤代表说。

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

姜希猛认为:“如今,我国的家电、化工、太阳能以及高铁等产业全面发展,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很多产品已经具备与发达国家产品比拼的能力。以华为为代表的国产手机能够从苹果、三星手中抢到中国的巨大市场份额,就是一个重大突破。此外,国家对研发的大力投入和政策保障,使得我国的航天领域技术水平一直在国际上处于前列。”

朱小坤认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材料与新技术同等重要,要加快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材料生产大国,在生产数量和规模水平上积累了经验,材料研究队伍规模列世界首位。近年来,新材料产业规模年均增速保持在25%左右。这样的市场活力和企业动力,为中国制造业的品质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姜希猛认为,向制造强国迈进,就要主动对标世界标准,在制造品质升级方面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

“细节决定品质,人才决定未来。”江西气体压缩机有限公司车工组组长陈赣飞代表认为,工艺的精度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要重视培养高素质制造业人才。陈赣飞表示,产业升级并不是以机器替代人,而是需要更高水平的工人。希望相关部门能出台更多高技术从业者培养政策,完善技术工人的待遇保障,让制造业领域涌现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传承工匠精神。

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需精准施策,发展壮大新动能。政府部门要对创业者、民营企业等做好帮扶支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朱小坤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和完善制造业领域各行业准入条件,及时更新产业目录,并健全标准体系,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转化。“目前,中央已经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议各级政府也要设立相应的配套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不同产业项目设立差别化鼓励政策;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扶持政策,加大对符合政策导向和市场前景项目的支持力度。”

把握新的发展趋势,加强人工智能研发应用,推进多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随着各种学科不断交叉,未来的制造业将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产品除了品质好,还需要充满创意,更加人性化、智能化。IT、物联网技术等将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行业发展应不断向这方面调整、靠拢,重视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利用好工业互联网平台。”姜希猛说。

注重技术细节,加强管理,提升业务短板。于中赤认为,企业的管理水平是智能制造的平台基础。“企业是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建设制造强国的主体,技术、设备、政策等是‘硬实力’,统筹管理的能力是‘软实力’。二者结合,才能全面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的大目标,作为企业也应有小目标,从一点一滴做起,脚踏实地参与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积极拥抱制造强国的未来。”

(本报记者赵贝佳、尹晓宇、谷业凯、齐志明、孙超、丁怡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