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三个“越来越”,今年春耕释放新信号

2018-03-21 15:59:07 信息来源:新华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 题:三个“越来越”,今年春耕释放新信号

新华社记者 张春保 周楠 林超 张斌

眼下正是春耕忙碌时。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的粮农们开始浸种催芽,种粮大户简丽蓉每天都悉心照料着这些种子。“一年之计在于春,把春耕开好头,期盼今年的农业生产顺顺利利。”

记者在湖南、福建、陕西等多地的春耕现场发现,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今年的春耕释放了许多新的信号:产品结构日益优化,优质稻越来越受欢迎;化肥农药使用减少,有机肥使用越来越多;“大水漫灌”的生产方式少了,精细化耕作越来越受重视。

 
 

 

不再盲目追求产量,优质稻越来越受欢迎

益阳市赫山区位于洞庭湖平原,是传统的“鱼米之乡”。赫山区农业局局长蔡丽环告诉记者,过去农民更多是追求产量,种普通稻居多,产量虽高,价格一般,收入增长困难。

记者在洞庭湖平原的春耕现场感受到,农民种植观念变化大。过去盯产量,现在盯市场,亩产相对低但市场欢迎的高档优质稻越来越受农民青睐,农民自觉优化粮食结构。“过去大米价格低,每年都愁卖,现在的优质稻口感好,销售不用愁,调结构是最好的供给侧改革。”简丽蓉说。

今年,简丽蓉所在的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000亩,全部种高档优质稻。她每天都惦记着种子的发芽情况,“高档优质稻加工出来的大米价格能达到普通大米的六七倍,我可要好好照顾它们。”

在东部沿海的福建省,这种变化同样非常明显。

“过去农民买种子都咨询哪个产量高,现在都在问哪个品质好。因为优质的大米口感好,在市场上受欢迎,价格也高得多。”亚丰种业公司是福建省制种龙头企业,公司总经理丁信良说,2010年,亚丰公司销售的优质稻谷种子仅占总销量的40%左右,如今已达到了近80%。

看到近年来普通常规稻谷的价格不断下跌,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三峡村种粮大户雷炳华2016年开始调结构,种起了绿色优质水稻,效果很明显:“质量上去了,很受市场欢迎,每百斤价格能比普通粮高32元。”

化肥农药减少了,有机肥施用越来越多了

刘进良是湖南省有名的种粮大户,他在2004年开始进军规模种粮行业,荣获过“全国种粮标兵”称号。站在农田旁边,他开玩笑说自己正在从“老农民”变成“新农民”。

“过去很多年,都是按照老式方法种粮食,化肥农药用得多。”刘进良说,看着种粮效益上不去,他反思还是要对接市场,要重视食品安全,施用有机肥,种有机稻。

确定了这一理念,刘进良开始潜心种植有机稻,每亩水稻一季要施用8袋有机肥,还探索了“稻鸭共作”模式,放养水鸭在稻田里,鸭为水稻除虫、除草,鸭粪排放在田里,减少了饲料、肥料、农药的投入,保证了稻米的品质。连续施用有机肥几年后,他发现这笔账划得来,“虽然每亩田的成本要多出1000多元,但收入也是以前的5倍。”

记者来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西坑村时,农民赖主清正在查看仓库里的有机肥,他指了指肥料说:“这可是好东西,用了以后土壤更肥,柚子更甜,钱包更鼓。”

赖主清种了1000多棵柚子树,他告诉记者,使用有机肥后每斤柚子的成本会高出0.1元,一开始农民都觉得不合适,但后来发现用了有机肥的柚子售价每斤比原来高0.2至0.3元,现在都开始抢购有机肥。

漳州市农业局土肥站站长丁文介绍,农民使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的积极性越来越高。2017年漳州市有机肥推广面积达到35万亩,比2016年增加了5万亩,化肥使用量下降了6%以上。

种子从论斤卖到论粒卖,耕作越来越精细

陕西杨凌示范区是我国种子研发推广的重要基地。记者在当地采访时,了解到今年春耕一个独特的现象:种子从过去的论斤卖,变成了现在的论粒卖。

陕西金棚种业公司杨凌研发基地办公室主任李永宁认为,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人心,农民精细化、科学化种植观念增强,追求提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经济效益。为此,他们已经改变了种子销售方式——以往按斤卖,现在论粒卖,一个小包装袋里装1000粒,种子成活率比以前大大提高。

“论粒卖对种子质量要求就更高,因此我们研发投入占比也不断增加。”李永宁说,公司现在每年科研投入五六百万元,占到销售额的四分之一。

记者采访中还发现,除了蔬菜种子,作为日常生活主粮的小麦、玉米等种子如今也开始实现小包装销售。陕西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董永利说,这正体现着我国从粗放式种植到精细化耕作的观念转变和探索。

生产环节的精细化同样突出。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池中村种粮大户戴春生发现过去“扩面积增收”的道路行不通后,去年将140亩地改种了“再生稻”,通过精心管理,用上先进的施肥和培育技术,每茬水稻可以多收割一次,增产近300公斤。仅此一项,戴春生就多赚了15万元。

“虽然去年赚了钱,但今年也不打算扩面积。就想看看还有没有新的种植技术、施肥方法,在同样的面积上精细化耕作,提高产量和效益。”戴春生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