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日产董事长戈恩被抓!法国总统也被惊动

2018-11-21 03:16:21 信息来源:每日经济新闻发布者:isen点击量:

一向严谨古板的日本人,在自己民族工业企业的权力争夺上,却也杀伐决断,让人惊愕。

11月19日,一架从法国飞来的客机降落在东京羽田机场,当雷诺-日产-三菱汽车联盟的董事长卡洛斯·戈恩走下飞机时,等待他的不是公司职员和媒体记者的前簇后拥,而是两名手持“东京地方检察院特别搜查本部”证件的搜查官。

——卡洛斯·戈恩,汽车工业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曾临危受命空降日产,凭借裁员2万人等严厉的成本控制措施,加上大胆的联盟计划,让雷诺-日产-三菱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集团之一,该联盟由此有了一个新外号:“戈恩王国”。

下属告密,日产的“二把手”在新闻会上痛陈卡洛斯·戈恩“三大罪状”,法国总统和财长为之发声……

看似一场企业的管理权之争,实则是日本和法国争夺汽车工业话语权的“大决斗”。

戈恩的三大罪状

据共同社报道,日产汽车CEO西川广人在记者会上表示,戈恩被捕主要是因为他的三大罪状:

过去5年中,戈恩明明从日产汽车公司领取了99亿日元(约6亿元人民币)的报酬,但是他却指示部下做手脚,在公司的财务报表《有价证券报告书》中,只写了49亿,隐瞒了整整50亿日元(约3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戈恩个人独裁,将日产汽车公司建为“戈恩王国”,否定并抹杀日产的传统与尊严。

据告密者的报告,戈恩曾将公司资金用于个人用途,公司内部已对戈恩和代表董事格雷格·凯利(Greg Kelly)可能存在的不当行为进行了数月的调查。

据日本NHK 19日披露,戈恩的年薪在2016年达历史最高,为10.98亿日元(约合6773万元人民币),到了2017年,收入同比减少了33%至7.3亿日元(约合4500万元人民币)。另据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上市公司有义务在每年提交有价证券报告书。如果报告书内容有假,个人处以10年以下有期徒刑或1000万日元(约合61.7万元人民币)以下罚款,法人处以7亿日元以下罚款。如果罪名成立,戈恩不仅将被三大公司除名,还要遭受牢狱之灾。

消息爆出后,恐慌情绪充斥着证券市场。日产全球存托凭证跌幅超过11%,而同时作为雷诺的领导人,雷诺在巴黎的股价也下跌了6.2%,创2014年以来新低。

临危受命的戈恩

戈恩的父亲是黎巴嫩商人,母亲是法国人,1954年3月9日出生于巴西。1972年,他进入法国国立高等综合理工学院学习工程学,后考入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矿物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深造,均以优异成绩毕业。

1978年,戈恩加入米其林集团公司,1989年任米其林北美分部CEO。1996年,出任雷诺汽车公司副总裁。

戈恩接手日产时,正值外界所谓的日本“失去的20年”。当时日产汽车面临连年的亏损,经营困难。从1991年到1999年,日产汽车公司连续7年亏损,背负债务高达21000亿日元,市场份额由6.6%下降到不足5%,公司濒临破产。

不少汽车工业巨头都在考虑对日产进行竞标,但日产的巨额亏损、庞大的债务以及几乎被认定为积重难返的各种大企业弊病让强如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等公司都“知难而退”。

就在日产快要撑不下去时,万里之外的法国人却伸出了橄榄枝。1996年,日产与雷诺达成合作协议,而戈恩在谈判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那一年,戈恩只有45岁,事业如日中天。

在当时,日产的种种麻烦导致几乎没人看好这宗交易,甚至有观察家评论说:雷诺拯救日产的想法就如同依靠法国的公务员来复兴日本经济一样。

1999年3月27日,雷诺-日产战略联盟正式签署开始,到2002年3月28日雷诺-日产联盟战略性管理公司成立,在戈恩的主导下,雷诺和日产这对兄弟开始勒紧腰带过苦日子。

按照戈恩的设想,两家公司的产品要尽量使用同一平台开发,素有"成本杀手"之称的戈恩,强行推行大裁员计划,2万名日产老员工在戈恩的手中遭到解雇。

同时,在戈恩的领导下,日产汽车对臃肿的供应商体系进行缩减,整合了原有的零部件供应商,使成本下降了20%。两年内,日产便实现了便扭亏为盈。2000年,日产汽车实现了27亿美元的盈利,成为全球获利率最高的汽车公司。仅用4年时间,日产就还清了公司全部2万亿日元的债务。

戈恩从此在汽车界名声大噪。他让日产“复活”的“神话”,也成为美国哈佛等著名高校MBA的经典研究案例。戈恩也因此成为“日产的救星与恩人”。

2017年,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轻型车总销量达到1061万辆,击败大众成为全球最大的轻型汽车制造商。其中,雷诺汽车的销量为376万辆,三菱汽车的销量为103万辆,日产汽车的销量达到582万辆。

同床异梦的雷诺和日产

网络上曾经有人调侃说:历来的共同奋斗者最终逃不过“四同”的结局:同舟共济——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

在同舟共济度过难关后,雷诺与日产这对曾经的“好兄弟”,也因为进一步的融合发展而产生了分歧。

在入股日产之初,雷诺并没有要兼并日产的想法。

在2002年,雷诺持有日产44.4%的股份,已经控股日产(其他投资者持股比例最高不超过3.5%),但各种文件上均未显示“收购”字样,始终是“联盟”。这不仅是对日本人的汽车工业情结是一种安慰,也显示了雷诺的态度。

为了“维护”日产的自尊心,在2002年3月,日产获得了雷诺13.5%的股份,这也成为此后数十年日产与雷诺联盟的基础之一。但是作为合作中强势一方的法国人,自然留了后手——日产手中13.5%的雷诺股份,是没有投票权的。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迅速席卷全球,欧洲的经济陷入长期的低速增长中。法国人可能觉得“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时候到了。

2014年,时任法国总统的弗朗索瓦?奥朗德通过了“Florange”法案,该法案允许长期投资者拥有双重投票权(法国政府是雷诺的最大股东),而2015年,雷诺的股东投票决定不阻挠这项法案在雷诺的实行。

该法案直接强化了法国政府在雷诺的话语权。而作为配合措施,2015年4月,时任法国经济部长的伊曼纽尔·马克龙(没错,就是现任法国总统)将政府在雷诺的持股比例从15%提升至19.73%,以确保政府在雷诺的双重投票权。

法国人的“霸道行为”引起了日本人的不满,他们担心这会让日产汽车更容易受到法国政府的干预。于是,日产方面发起了“反击”,其中一个措施就是日产加大对雷诺的持股,将持股比例提高至25%以上。按照日本对有关企业交叉持股的法律规定,如果日产汽车对雷诺的持股达到了25%,那雷诺将会丧失在日产43.4%的投票权。

眼看日产毫无退让的意思,法国人只好将双重投票权暂时搁置。但是两家的公司之间的隔阂就此产生,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法国的行动还一度导致两国政府之间关系紧张。

2017年,在戈恩的倡议之下,雷诺和日产的合并再一次被提上日程。2017年,雷诺-日产联盟发布“Alliance 2022”(“联盟2022”)规划。在这一规划里,戈恩有意让雷诺与日产完全合并。

但是素来为自己汽车工业自豪的日本人显然没有将自己的企业拱手让给法国人的意思。而在今年4月份,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产汽车CEO西川广人驳斥了日产与盟友雷诺合并的构想,并且在法国政府敦促交易之际强调独立经营的重要性。西川广人接受访问时表示,他认为两家公司整个合并“没有实益”,反而会带来“副作用”,并称日产试图维持和雷诺及三菱汽车间的三方结盟,致力于提高管理效率。

日本媒体表示,一旦雷诺控制了日产,日本政府或将被惹怒,因为日产拥有很多汽车技术。同时,在2016年年,日产获得三菱汽车公司34%的股份,将其纳入旗下。

作为整合两家车企的关键人物,戈恩被日本媒体认为立场偏向法国政府。而他此次因为长达数月的调查而被逮捕,其背后的原因可能不止是在财报上弄虚作假这么简单。

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将何去何从?

戈恩被捕后,法国财长布鲁诺?勒梅尔表示,他的政府“首先关注的是雷诺的稳定性”,该公司的部分股权由法国政府拥有。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他“将对这一联盟的稳定性保持高度警觉”。

勒梅尔将与雷诺高管开会讨论这起丑闻,但他表示现在谈论替换掉戈恩还为时过早。

但日产汽车CEO西川广人则表示,已与三菱汽车CEO进行沟通,并希望建立一个包括两名独董在内的第三方组织,恢复公司治理。

在2018年上半年,雷诺-日产-三菱联盟销量创出新高,累计售出新车553.8万辆,同比增长5%。目前,该联盟销量已经超越了大众集团的551.9万辆,成为世界汽车销量第一的汽车公司。在联盟内部,雷诺汽车的增长势头最为强劲,上半年销量增长了9.8%,达到207万辆。照此发展趋势来看,联盟在今年拿下全球汽车销量冠军是大概率事件。

根据“Alliance 2022”战略规划,到2022年,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将实现销量突破1400万辆,营业收入增至2400亿美元以及协同效应节省成本翻倍至100亿欧元的目标。与此同时,到2022年,联盟将在四个平台上推出12款新型纯电动汽车和40款不同等级的自动驾驶车辆。

作为宏伟构想的提出者和践行者,戈恩的意外事发,给雷诺-日产-三菱联盟日后的发展带来了变数。从日产汽车和三菱汽车发布的公告来看,戈恩同时卸任日产和三菱董事长或将成为大概率事件。那么,没有了戈恩的雷诺-日产-三菱联盟,还能按计划推进其2022年目标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