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香港为何花大力气借“一带一路”东风?

2016-03-01 11:17:06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香港为何花大力气借“一带一路”东风?

  受全球经济萎靡以及香港政局纷争和民粹过激行为的拖累,香港近几年经济发展缓慢,后劲不足。前几日公布的香港财政预算案预测,2016年香港经济增长为1%至2%,低于去年增幅,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甚至在立法会上直言:“未来一年本地经济情况存在不少风险,难言乐观。”因此,香港花大力气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希望借国家进一步开放的东风,带领本地经济突破困局。

 

  新兴市场带来新增长点

  特首梁振英在2016年施政报告中,首次花相当大的篇幅,总共29段文字,详细描述香港未来如何积极参与和配合国家落实“一带一路”建设。

  毫无疑问,香港与欧美发达国家联系密切。自开埠以来,香港在170余年间与西方国家建立了丰富而广泛的商业人脉等资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与西方世界之间数量巨大的转口贸易更是让香港成为亚洲地区首屈一指的交通枢纽、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跻身亚洲“四小龙”。

  但是发达国家市场已经饱和,香港市场又较小、发展空间有限,而“一带一路”沿线新兴经济体发展方兴未艾,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一带一路”约有60个沿线国家,其中不少将与中国合作发展基建、开发资源和产业,而香港拥有“两制”特色,其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如金融、贸易物流、高端服务业、旅游,以至创新科技等新兴产业,都可以配合国家“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策略,处处都蕴含着商机。只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扮演好“超级联系人”角色,自然能在新兴市场这块蛋糕中分得一杯羹,为香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因此,今年特区政府施政报告把落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年度重头戏来看待。首先是政府层面将成立由特首亲自执掌的“一带一路”督导委员会,并设立“一带一路”办公室,并争取让香港以非主权地区身份加入“亚投行”。其次在金融方面,将扩大与世界各地商贸的联系,强化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并适时推出第三轮伊斯兰债券。最后在民间层面,鼓励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港升学,促进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

  祭出重金促进产业转型

  为解决香港经济产业结构单一,过分偏重金融、地产的问题,特区政府抓住“一带一路”契机,在教育、专业服务业等领域拿出重金用来发展,以助香港产业转型。

  首先,“一带一路”沿途大多为新兴市场或发展中经济体,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后发优势强劲,但迫切需要解决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难题。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一带一路”区域未来10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8万亿美元。目前,已规划一大批跨境铁路、公路、海上航线、空中航线、油气管道、输电线路、通讯光缆和互联网等方面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全面启动。庞大的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急需大批熟悉多国文化,精通工程、规划、设计、制造、法律等专业领域的国际化高端人才。

  特区政府利用香港在会计、法律、投资环境及风险评估、环境咨询、建筑、工程管理等领域的优势,拨款2亿港元,满足“一带一路”地区(包括中国内地)对专业及基础设施服务的迫切需求。在专业服务领域,香港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提供专业的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协助建立和完善海外业务风险管理;在基础设施服务领域,香港可为其提供公路、铁路航运项目可行性及风险评估、研发、融资、管理等支援服务。

  其次,特区政府将注资10亿港元,把“特定地区奖学金”名额由目前的每年10名分阶段扩大至每年100名,以鼓励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来香港升读大学,同时推动本地专科以上学生到“一带一路”地区交流学习,利用香港高度国际化和英语普及程度高的优势,搭建教育、文化及青年交流平台。这样一来可以促进香港文化“走出去”,二来可以拉动香港教育产业的发展,三来可以吸引更多外来优秀人才,可谓一石多鸟。

  政策实施需要全民支持

  虽然“一带一路”是重大发展机遇,但可能是宣传不够深入,普通香港市民对此所知并不多。有港媒在闹市街访了10个人,仅2人能稍稍讲出何谓“一带一路”。

  香港多数老师也不清楚何为“一带一路”。团结香港基金副总干事李浩然表示,老师们都不知,如何在授课中让学生有感,他们认知的世界,是过去数百年间发展水平较快的欧美,对尚需进一步发展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则很少接触。这其中蕴含的很多商机,就会与港人擦身而过。他举例说,中亚、东欧以俄语主导,其友人在中亚做生意,但请不到通晓俄文的港人员工,终要回中国内地招聘,“那些地方会有大量工作机会,为自己前途着想,若我年轻,我都会学俄文。”

  好在特区政府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接下来会举办一系列活动来加深社会大众和商界对“一带一路”的认识。2016年曾俊华会再率团前往中亚地区,让香港商界代表亲身了解当地在“一带一路”下的发展潜力和商机;今年5月将举办首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广邀沿线市场的主要官员、商界和专家等,深入探讨合作机会。

  无论多好的政策或倡议,都需要市民大众的认同及支持,否则政府的努力就极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近来香港好事多磨,有利经济民生的政策措施,无一不受到政治干扰,“一带一路”议题也一样。特区政府重视“一带一路”建设,却被反对派恶意诬蔑为“擦中央媚鞋”。可事实是,香港周边不少国家或地区早已对“一带一路”策略虎视眈眈,希望从中可以分一杯羹,新加坡在这一方面就已做了不少动作。因此,港人真的不能再闹情绪,政治归政治,经济归经济,全球经济低迷,香港明显不能独善其身。当世界经济疲弱的时候,香港旁边刚好有内地这个新亮点,怎能不把握呢?眼光要放长远一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