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香港校长开解决青年问题"药方":引导、交流、顶层设计

2016-03-11 10:40:59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电 (记者 傅艺明 陈小愿 冯志军)“青年对社会发展状况有所不满,我想是可以理解的,但当前的社会矛盾与冲突越发激烈,青年工作和教育可能存在着系统性问题。”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副主席戴希立如是说。

 

 在违法“占中”、港大学生冲击校委会、“旺角暴乱”等一系列事件后,香港青年问题日益凸显。多位有学校校长任职经历的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戴希立曾任香港仁爱堂田家炳中学校长。他认为中学生关心政治是有必要的,“不过现在还没到他们具体参与政治的时候,年轻人的基础还不好”。

  戴希立表示,作为开放性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青年面临的竞争压力本来就很大。而目前产业较为单一以及财富分配不均的现状,使得青年向上流动通道趋窄,“学位”与“职位”的问题尤为凸显。

  “有一部分青年看不到他们的前途,比如预期薪水和房价完全不成比例,这造成了他们对社会的不满。”曾任香港浸会大学校长的港区政协委员陈新滋说。

  陈新滋举例称,浸会大学全部学生超过两万名,真正会采取过激行为的不超过100名。这些青年之所以对国家认同感淡漠,除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外,亦与他们对内地了解甚少有关,“有些人甚至连回乡证都没有申请”。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公开大学校长黄玉山认同这一看法。“一方面是学校关于中国文化、历史、风俗等课程安排不多,对国家、民族的了解自然比较少。另一方面,媒体对内地发展的报道也不很全面。这样的话,香港青年人很难对国家和民族有感情。”

  增进两地青年的互相认知已被提上日程。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3日所作的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鼓励港澳地区政协委员广泛深入地参与港澳青少年工作。

  “这方面的工作要引导,靠灌输和压力都没有用。”戴希立说。

  他建议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更加贴近青年生活的文化、历史及法治的内容,引导他们了解国家及香港的过去和现在。戴希立笑言,为了让香港青年接受,教材的内容应该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多讲细节小事,少搬法条”。

  课外实践则是课内教育的重要补充。黄玉山希望,香港与内地能够多一些交流,“让香港青年学生多到内地看看”。

  “我认为交流活动的形式可以创新。不必安排大规模地游玩,而是组织学生到内地实习、服务,去山区支教,进一步加强青年对国情的认知。”戴希立如此建议。

  除此之外,发展香港经济,加强解决结构性矛盾的顶层设计同样重要。“长期的问题就要有长期的办法。”陈新滋说,“比如从住房来看,香港并不是没有土地,只要政府下决心在这方面继续全力推动,让大家安居乐业,青年的‘火气’就不会有这么大。”

  陈新滋说,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对香港的政治与前途感兴趣,这并非一个坏现象。但教育所需起到的作用,是让青年明白要靠理性的方式实现目标。

  “我还没有看到有学校对严重干扰校政、破坏学校公物等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但每一件事情都应该有一定的制约,不能因为是青年,就可以随意违反制度,否则大家就会觉得制度本身没用。当破坏制度的习惯养成,青年的前途恐怕就会面临更坏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