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香港共有700多家养老院产业发达 养老护老有啥招?

2016-03-17 10:48:31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香港共有700多家养老院产业发达养老护老有啥招?

    香港松龄护老院集团以“爱老如亲”为理念,为老年人提供贴心专业的服务。资料图片

香港文化村专业护理安老院为老人庆祝父亲节。资料图片

  有统计显示,香港65岁以上老人只有4%愿住养老院,但实际6.8%住进去了,远高于发达国家3%—5%的比例。主要原因是老人不想给子女增加负担,而且香港养老产业比较发达。全港共有700多家养老院舍,遍布港九新界离岛,共提供宿位7万多个。

 

 文化村专业护理安老院就设在西环昌宁大厦的一楼、二楼,属于中高档,功能类似疗养院,里面设施齐全,环境整洁,现住80位老人,日常生活大多需协助。为了居住的私密性,有限的空间被隔成每人一间的小房,墙上贴了亲人的照片。住的面积不大,但该有的都有,包括医疗床、电视、电话,有无线网络、24小时冷暖空调。记者看到,两位拄杖老人在大厅交流康复技巧,有护士正给一位轮椅上的老人鼻饲。曾任护士的院长萧映霞告诉记者:“公立医院常派医生(访问医生)来巡诊,我们每周再请私家医生上门看病,老人有急病,职员也会带去医院。还有,这里吃得好,少吃多餐,每天5顿,多了下午茶和宵夜哩!”

  香港养老院舍一般规模不大,床位少的20多张,多的几百张。“文化村”收费每月1万港元左右,根据每位老人不同的照顾需求而定。相对于香港高房租,这个收费不算高。该院由一家文化科技企业兴办,老板有服务社会的情怀,办院不以营利为目的。萧映霞说:“这里是老板的自有物业,收费才能集中用在提升服务上。如果租房办院,成本要高很多!”

  社会办院 政府买位

  “文化村”是社会力量办院舍的一个缩影。香港慈善机构、企业和人士关心老人福利,对养老事业的参与度相当高,大大分担了社会安老之责。

  历史悠久的东华三院,在开办20余家护理、护养安老院之余,积极服务“居家老人”,在全港各区资助开办长者中心等。另一老牌慈善团体保良局,辖下有12家安老院舍,还办了多所长者支持中心、日间护理中心。不少私人捐建的安老院舍,以捐助人的姓名直接命名,例如戴东培护理安老院、郭罗桂珍护老院等。

  香港耆康老人福利会、救世军、邻舍辅导会、博爱医院等各有数家安老院,提供政府资助宿位,供经济能力较低的老人优先使用。

  社会参与并不意味政府的缺位。事实上香港政府对安老服务投入很大,管理到位。社会福利署一年的安老服务预算是66亿多港元,而且拨款占比逐年上升。

  政府资助如何实施?通常是批出地皮并负责建设,再以合约形式外包给机构负责日常运营,政府为符合条件入住的每位老人提供大约每月1万港元的补贴,个人只需支付1000多港元。申请者需全港统一排队。由于宿位供不应求,排队达3年之久。

  1998年开始,香港政府向私营院舍购买部分床位,同时促使私营院舍提升服务素质。一所养老院如果30%由政府买位,另70%自营床位也必须按较高标准来运营管理。老人要住买位院舍,也需排队。

  创办于1989年的松龄护老院集团,9所院舍都列入政府买位院舍,集团共有1200个床位,400多名员工,人手相当充足,政府评估为甲级买位院舍。

  香港民间如何申办养老院?牌照的审批和监管由社福署负责。条例规定具体明确,对楼宇面积、防火通道、设备等硬件要求很细,建材要防火,连房屋采光都有要求;人手方面,职员与住者的比例、需配备多少注册护士与社工,规定很严。对合规的开办申请,1至3个月内发牌照。之后经常被巡查,达标的才能续牌。

  养老院收费,平均每月七八千港元,各类院舍各有不同。提供养老院配对中介服务的“长者家”负责人表示,全港养老院收费4000至2万港元不等,贫困老人可申请政府综援(综合社会保障援助金)来交院费,综援分不同等级,从4000多到7000港元不等,最高额的是伤残老人。不同老人进入同一院舍,收费也不同,这要看护理程度和床位等级。

  香港政府对院舍进行精细管理。什么人可优先住进政府资助的院舍?十几年来香港采用国际认可的“长者健康及家居护理评估”工具,由专业评估员全面评估,使有限的资源用到最迫切的老人身上。2003年11月起,实施长期护理服务“中央轮候册”,经登记和评估的老人,由社会福利署统一编配服务资源,包括进哪家院舍,住何等床位。

  居家养老 精准服务

  香港的安老政策“以居家养老为本,院舍照顾为后援”。全港65岁以上的老人约110万,大部分选择在熟悉的家中安度晚年。为做好服务,香港政府想了许多办法,服务模式在实践中愈发成熟。

  长者中心被称为居家老人们的“第二个家”。记者来到位于西营盘的西园长者中心,这里经常举办丰富的班组活动、社交联谊,还有不定期的理发、体检、一日游等,都引来“老宝贝们”争相报名。638名登记会员中,半数80岁以上。经理黄美施说:“老人对这里的归属感非常强烈,有位100岁的婆婆天天都过来‘打卡报到’呢!”

  类似的长者中心,香港共有200多家,它们受社会福利署全资津贴。西园提供的9项服务中,最有特色的是外展服务。黄美施介绍说,西园正通过外展服务发掘“隐蔽老人”(指与社会隔离、有需要时不会主动寻求协助的老人,多数为独居)。中心义工或经熟识老友介绍、或经“街站”宣传,逐一接触这些老人,先与他们简单交流、建立互信,再以电话或家访形式,协助处理一些简单生活事务,最后帮助他们走出家门,参加活动,拓展社交。

  西园组织有专才的老人服务老人,很多义工也是老人。正在教舞蹈的导师就是一位15年的“老义工”,中心还有“针织婆婆”“太极婆婆”和“体操婆婆”等。

  社会福利署还开设长者支持服务队、长者日间护理中心、日间暂托服务中心等,悉心照料“居家老人”。香港70岁以上的老人,可领取由政府资助的“长者医疗券”,每人每年2000元,用于身体检查、护理及康复等。还有一项试验计划,低收入家庭护老者每月照顾老人满80小时,可获发2000港元生活津贴。

  香港养老产业的另一招是人员专业化,目前从业者约3万人,其中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社工)约有一半。社工是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注册人员,服务专精,收入还不错,社会认同度比较高。

  全民退保 仍未破解

  香港养老存在一个最大的未解难题,就是绝大多数人没有固定的退休金。

  2000年起,特区政府主导建立了强制性公积金制度,全港雇主和雇员必须各自缴纳每月工资的5%,存入个人户头中交给第三方基金公司打理,到65岁法定退休年龄时,一次性支取本利。过去香港公务员有相伴终身的退休金(长俸),现在公务员也已纳入强积金计划。

  香港政府的养老开支,目前主要用在综援、老人津贴上,在整体财政收入中占比不算大,没有背上长期大范围发放退休金的重负,但同时也导致养老福利的整体水平仍较低。

  现实中,大比例的港人养老积蓄严重不足。许多老人七八十岁仍要坚持工作来养活自己。在香港街头,经常可遇到退而不休的老人。保安、销售、清洁工、洗碗工、出租车司机等,老年人尤其多。记者住所的物业管理员,5人都60岁以上,他们十分敬业,服务礼貌周到。有的住在深圳,每天上班需转几次车,终年来回奔波。

  近期香港围绕建立全民退休保障的讨论,争议很大。有专家指出,虽然强制性公积金制度的保障并不充分,但避免了政府的巨大财政支出,而许多西方国家陷入福利陷阱,不得不推出延后退休年龄、增税等措施。香港地方小,不具备大幅增税的条件。全民退保虽然好,也是努力方向,但目前政府有顾虑,整个香港社会是否愿意为提高福利而增加税收,尚无共识,还需从长计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