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香港零售业力抗“倒春寒” 不复当年盛况业界自救

2016-04-08 11:43:52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既治标也治本 化危机为转机

  香港零售业力抗“倒春寒”

  香港特区政府于3月31日公布香港零售业最新数据,今年2月的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估计数字为370亿港元,较去年同月重挫20.4%,创下自1999年以来的最大单月跌幅。

 

 立春已两个月有余,香港零售业却退入“凛冬”。频频遭遇“港囧”,零售业未来的出路和机遇在哪里?香港能否重夺“购物天堂”的光环?

  不复当年盛况

 

  零售形势严峻

  作为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消费型城市,香港的经济活跃度主要体现在市场活跃度、商场人流及游客数量上。2003年施行的内地旅客个人游政策为香港零售业注入大量“新鲜血液”,一时间香港收获了“购物天堂”美誉,零售业一片繁盛。

  然而,十年高速发展,一朝止升急跌。自2014年下半年起,转折点悄然显现。政府统计处数字显示,2014年零售总额同比下跌0.2%,是11年来首次倒退。此后,零售业“一蹶不振”,至今连续下跌12个月。

  弥敦道贯穿旺角及尖沙咀,曾是传统的人流旺区,如今行人虽依旧不少,却早已不复当年“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的盛况。

  街道两旁的周大福、周生生等珠宝首饰连锁店内顾客寥寥,店员整齐地站在门口,紧张地留意着每一位驻足的“潜在客户”,不时向过路行人推介折扣优惠。广东道上一众奢侈品店门前,排队的人龙已消失无踪,就连新开张的苹果手机店也出现“销售员比顾客多”的窘境。

  有人说,零售业是香港的“鸡肋”,对本地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不足5%,占比低、增值低,就算旅客减少,本地居民购买力下降,也不足以影响香港的整体经济状况。

  但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零售业是香港经济中的重要一环,其兴旺与否直接影响着市民对香港经济发展的信心。且零售业可为港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每10个劳动人口中,就有1人从事零售业。

  商业模式转型

 

  业界出招自救

  “跌跌不休”是否真的意味着香港零售业“回天乏术”?香港品牌总商会创会会长赵振国不这么悲观。

  日前,香港品牌总商会委托香港理工大学进行零售业现状调查研究,赵振国在报告中列举香港零售业目前的优势,包括良好的国际形象和信誉、充足的商品货源、零售批发商丰厚的资金和经验,以及香港与内地频繁的经济交流等。

  他对记者分析说,内地赴港旅客人数持续走低,零售业免不了受其拖累,但即使个人游规模扩大,也只能让零售业短期“回暖”,“治标不治本”。业界面临的本质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例如盲目模仿欧美经营方式、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电商发展较弱等。

  以电商发展为例,香港虽也有购物网站,其规模和影响力却远不如内地的“淘宝网”。记者有位本地建筑师朋友,曾在淘宝网上订购木材和工具,“漂洋过海”运到香港后自己锯木、组装,给家里修了道木门。他请记者参观时笑说,“这种体验在香港难有”。

  赵振国在报告中建议,政府应拨款成立专门关注零售行业发展的部门,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资助力度;改变现有的土地政策,增加商场面积,把空置的厂厦改为主题零售批发中心等。

  面对惨淡行情,业界也频频使出自救招数。仅2015年,全港各区工商联便举办4次“全港购物节”,共吸引3500余家商户参与,有新加入的小商户表示,“将购物节视为冷淡市道下仅存的求生机会”。最近的一次购物节更打出“撑经济、撑民生、撑商户”的口号,期望以此改善零售业大幅滑落的局面。

  大型连锁零售商也同时打响“自救保卫战”。化妆品零售企业莎莎率先利用微信、支付宝等手机软件进行产品推广;零食专营店“759阿信屋”借成立5周年之机举办大规模酬宾活动;专营日本平价家居用品的“日本城”也全线促销,不少商品降价三四成。

  本地品牌扩张

 

  颓势化为机遇

  高昂的商铺租金一直是零售业的“大敌”。有统计显示,香港铜锣湾旺区的铺租曾一度“贵绝全球”,单价在10年间飙升250%。

  随着业内市场走淡,奢侈品店无法承受昂贵的租金连番撤走,冲天的铺租“泡沫”宣告破裂。根据戴德梁行发表的最新报告,铜锣湾铺租同比跌12%,已“降格”为全球第二贵的商业街道,其中“全港天价铺王集中地”罗素街已有8间商铺易主,减租平均超过四成。

  不过,赵振国认为,商铺租金的颓势,正是香港本地中小品牌扩张的好时机。

  香港中环“元创方”一家自主设计的童装品牌店店主梁晓怡对记者说,她这几年已经在“元创方”积累了不少固定客源,一直希望可以入驻商圈旺区,“此番‘降租潮’可谓把机会送到手边”。她向记者展示心仪的商铺照片,并表示实地走访后很快就将签约,开设香港的第一间分店,预计业绩不跌反升。

  梁晓怡不是孤例,许多香港本地的中小企业表示,现在终于有能力进驻一线铺位,在旺区打开本地品牌市场的“一片天”。在铜锣湾经营多年的“翠苑甜品专家”曾因“贵租”被迫迁出,如今趁租金回落,“逆市”开设5间分店,生意反而越做越火。

  有经济学者表示,奢侈品零售业务惨淡,不再以天价“争铺”,可让本地中小品牌有机会进驻核心商圈,原本“珠宝钟表行一条街”的景象可转为多元化发展,不失为一件益事。

  也有分析师认为,此次零售业市道下滑,可视为香港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契机,本地中小品牌的发展就是最好实例。倘若能保障民生安定,业界眼中“最黑暗的时代”也许就是香港经济转型的“最好机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