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海防博物馆:重温战争中的香港

2016-06-16 11:54:47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海防博物馆:重温战争中的香港

博福斯式高射炮遗迹。本报记者 陈 然摄

  城市沿海而立,其防御力量自然向海而生。

  盘踞于香港筲箕湾一座小山上的香港海防博物馆,其前身是建于1887年、扼守在维多利亚港东面海道的鲤鱼门炮台。这项百余年前香港最具规模的海防工事,曾在1941年底日军入侵期间击退其数次海上突袭,是香港武装抗日时期的重要战场之一。如今,硝烟早已散去,但满目大炮林立、坦克镇守、壕沟遍野,历史的故事仍在这里被世代传述。

  堡垒改建展览厅

  

 

 

 重述600年海防历史

  位于山顶的堡垒是博物馆的主体建筑物。记者检票后,经由电梯一路到达山顶。“远眺堡垒却不见”,尖角的米白色帐篷紧贴地平线,被覆盖的建筑几乎完全隐于地下。入口处,一架25磅二型野战炮保持作战姿势,傲然守卫着身后的堡垒。

  沿斜坡一路向下走入堡垒,博物馆导赏员琼姐带记者开始了“香港海防600年”的历史之旅。

  带着疑问,记者首先请教了这座“地下堡垒”的建造之谜。琼姐解释说,堡垒是由英国皇家工程兵设计的,是整个防卫体系的核心。

  建造时,工程兵先从鲤鱼门岬角最高点挖走约7000平方米的泥土,修葺出露天的中央广场,然后在广场四周打通18间地下室,辟为士兵营房、弹药库及补给室等,最后再悉数填回泥土,将广场外圈的地下室完全遮蔽,仅留几个类似烟囱的狭长垂直通道,供通风及采光之用。整个工程于1887年完工。至于帐篷,则是在堡垒改建为博物馆时才添加的。

  曾经的中央广场现已活化为游客的集散大堂,地下室也重新布置为10间展览厅,由一道道隐蔽的窄门和四通八达的暗道连接,分别讲述明清两朝、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日本入侵时期及回归后的香港海防历史。

  明清展厅较为古旧,展览多为出土文物和复刻品。琼姐向记者介绍一艘明代广东战船模型,船体为木制,靠风帆前行,最特别的是船头加装的一双“眼睛”,民间相传可以借此“吓退”海中猛兽。展厅另有一些文物来自新界东龙洲佛堂门炮台,作为1717年香港建设的首批海防炮台之一,佛堂门由清兵驻守近百年,出土的生活遗物包括枪弹、铜钮及墨砚等。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展厅内,侧边墙面上横挂有香港首张测量地图,由一名英军中尉于1845年绘制。展厅正中陈列着6发炮弹,粗细不一,全部为中空,发射时内里装载火药,靠弹头内的撞针引爆。琼姐指着其中最小的一发让记者猜测重量,结果竟然重达100磅(约等于45公斤)!其破坏力可想而知。

  在经历3年多黑暗惨烈的日占时期之后,香港海防的重任交由港英政府指派的义勇军接替。香港回归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正式进驻香港。琼姐为记者介绍驻港部队舰艇大队,其前身为解放军海军猎潜艇的第74大队,曾经参与“万山海战”“西沙海战”等数次重要战役,是中国最精锐的海军部队之一。展厅的正中央陈列着一面海军军旗,象征驻军为香港保驾护航。

  炮台遗迹遍布

  

  再现鲤鱼门海峡防御

  步出堡垒,记者沿指引找到守卫堡垒的两门后装“隐没式”大炮。据琼姐讲述,备用时,大炮隐藏在装甲铁盾之下;发射时,炮架的液压动力装置将大炮推升至发射位置发炮,而由此产生的后坐力又会驱动大炮重回炮位,再次隐没。

  以这两门大炮为起点,堡垒附近还修建有多座炮台,依山势由东向西分布于岬角上,居高临下,俯瞰鲤鱼门的狭长水道。各炮射程不一,可完全覆盖整个鲤鱼门海峡,防御堪称无懈可击。

  一路沿山下行,经过堡垒外数个沟堡和壕沟。沟堡墙身厚重,并在四周开有枪洞,抵御炮火之余更可让守军从枪洞中射击敌军。壕沟是狭窄的深坑,两侧高墙围砌,凹凸不平,攀爬十分费力,可借以拖延敌军进攻的时间。在陡峭的山路两旁,还遍布各式炮台、射程测距器及弹药库。及至山脚海旁,布伦南鱼雷发射站在此凿洞而建,鱼雷长约7米,射程2公里,仅弹头就可载重达100公斤的火药棉。

  而除炮台之外,林林总总的储油库、储水库和哨站等也零散地隐于山间,为守军提供补给和侦察之用。(记者 陈 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