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若莲:还原“本土”根本 拆政治情绪“僭建”
2016-06-26 11:00:16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艾森网消息:激进反对派近来不断以“本土主义”为名,煽动年轻人对内地的不满情绪,以“本土”之名行分离之实。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会长、福建中学(小西湾)校长蔡若莲指出,教师应拆除现时对“本土”论述中掺杂的政治和情绪化的部分,还原“本土”根本,以及健康理性地把“本土”作为教育资源,建立文化自信。其他讲者也认为,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了解香港与内地的关系,以及认识自己的根源。
香港《大公报》报道,香港教师会昨日举行“全港教师周年教学研究大会”,探讨教师应如何应对“本土思潮”及学生教育问题。蔡若莲在研讨会上表示,就她观察,现时“本土”论述掺杂了很多政治诉求和过度情绪化的部分,这些都是对“本土”论述的“僭建”,而这些“僭建”导致激进思潮产生,有人想像香港是“民族”,图谋在制度和关系上与内地完全切割。蔡若莲指,这是危险的死胡同。
她指出,过往10年的普遍现象,是很多学生和老师不曾往内地,对国家认识支离破碎,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令一些港人产生危机感,演变成对原有优越感的“守护”和对内地的排斥,长此下去,将对香港发展造成严重伤害。
蔡若莲认为,身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拆除“本土思想”“僭建”,还原“本土”根本。“月是故乡明”是人之常情,任何以“本土”之名而制造的排外、极端暴力,都不是真正的“本土”,应健康理性处理对“本土”的感情,并把“本土”作为教育资源,建立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教界应助建制度文化自信
她续说,语言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做好语文教育,积极研究地区历史,挖掘“本土”特质,保留岭南文化,转变为学习资源。
刘智鹏倡教师厘清两地关系
另一讲者、香港岭南大学华南及香港历史研究所主任刘智鹏认为,激进的“本土思想”的兴起及旺盛,源于国史教育不足。他指出,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实行“去中国化”,尤其体现于教育,回归以后仍把香港历史和国家历史分开,以致香港很多年轻人视中国为“别的国家”。他强调,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课堂上交代清楚香港与内地的关系。
梁炳华:应助学生了解港人成分
国民教育学会会长梁炳华就指,过去进行古迹调查过程中发现,香港居民一直在不同时代迁入,但从未出现排斥外来人情况。但现在很多年轻人,有些初中才移居香港的人,就说自己是“本土”,更使用“扞卫”等激进言辞,令人十分担心。教育工作者应该帮助学生认识根源,知道祖先如何来到香港,以及了解香港居民成分。
高家裕吁港人多了解国情
香港校董会主席、香港教师会副会长、中国知识学会会长高家裕表示,香港从来都是中国一部分,迁入香港的内地人,根源和中华文化不可分离,语言风俗习惯很多同广东地区相同。他呼吁港人放开怀抱,多了解国情,以及客观看待所有问题。
何汉权:回归后忽略国史教育
香港教育评议会副主席、风采中学校长何汉权指,全港现时只有5,000多名学生读中史,主要问题是回归后教育局推行通识教育却忽略国史教育。
目前举“龙狮旗”的所谓“本土派”,根本不了解过去近百年国家所受到的侵略和屈辱,愧对过去为扞卫国土而牺牲的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