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香港致力打造大数据驱动的智慧城市

2016-06-29 12:05:44 信息来源:新华网 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新华社香港6月28日电(记者谢希语)“我们的口号是要把香港打造成大数据驱动的智慧城市。”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杨强对新华社记者说,在他的牵头下,科大组织了一批专家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和大数据的应用。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2016年施政报告》中也提到,特区政府将与科研及公私营机构共同研究建设智慧城市。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创科局)将负责制定智慧城市的数码架构和标准。

  创科局回应记者关于香港智慧城市建设构想时表示,将于2016年下半年开展一项顾问研究,为香港制定一个整体框架作为智慧城市发展蓝图,研究范围包括策略、发展计划、管治安排、数码架构和标准、公私营合作模式等。目标是为香港制定一个至2030年的智慧城巿长远发展计划,利用创新及科技解决面对的都市挑战,并提升城市管理和改善巿民生活质量。顾问报告预计于明年4月完成。

  事实上,香港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有着相当好的硬件基础。梁振英在施政报告中表示,根据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的科技基础设施连续5年排名全球第一。他举例,香港目前免费的Wi-Fi.HK热点已超过1.7万个,特区政府将在3年内逐步扩大免费Wi-Fi覆盖率一倍至3.4万个,在所有公屋、公立医院、街市、公园、休憩处、海滨长廊、旅游景点、公共交通交汇处及陆路口岸等提供免费Wi-Fi,使香港成为全球Wi-Fi热点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创科局介绍,香港拥有先进的资讯及通讯科技基建设施,并多方面采用物联网技术,政府部门和各公私营机构已在多个范畴上采用感应器及相关技术来收集数据及实现智能化,例如运输署在繁忙路段安装感应器,收集实时交通资讯;渠务署利用智能超声波感应器探测各类水渠沙井的水位,以决定维修保养及清洁工程的优先次序,从而减低水浸的风险;土木工程拓展署利用感应器监察斜坡的情况,防止山泥倾泻;香港海关采用的电子关锁系统,通过全球定位系统追踪货车位置,减少同一批货物分别在粤港两地入境及出境时被海关重复检查的机会,简化清关手续和加快货物转关流程等等。

  杨强表示,打造智慧城市硬件很重要,但是核心是数据的整合。在特区政府的支持和资助下,香港科技大学的十几位教授组成项目组,成为第一个探索为香港建立大数据整合平台的机构。

  该项目组负责人之一、科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副教授陈雷介绍,特区政府在去年推出公共资料入门网站data.gov.hk,提供超过6000个供免费使用的资料集,包括交通、气象、医疗、财经、人口、工商业等,项目组目前在整合这些政府公开的数据,加上社交网络等数据,以实现智慧城市的实体应用。

  陈雷举例,天气因素会影响到交通状况、传染病传播等,通过整合这些数据,再经过和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及分析,可以有效地帮助决策者来疏导交通、预防传染病,也可以让大众出行更方便、生活更健康。

  创科局表示,推动开放数据共享是发展智慧城市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政府于2011年推出,并于2015年全面革新的公共资料入门网站——data.gov.hk,提供一站式平台,以数码及机器可读格式免费发放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及私人机构的资料集。创科局还表示会继续鼓励公私营机构开放更多数据集,以方便公众人士及业界运用这些数据集推行不同的分析和应用。

  科大副研究员欧阳军承担了科大另外一个项目,也是智慧城市的其中一个具体应用——地铁大数据平台。欧阳军介绍,该平台将八达通刷卡数据、监控视频、地铁内Wi-Fi连接数据、社交网络数据等组织起来,将计算出的结果可视化,判断地铁站某个地方的人数是不是到了有可能发生拥挤及踩踏事故的危险点,以达到提前预警和疏散人群的目的,该平台还会根据每个人的位置通过手机APP提醒他应该往哪条路疏散,比纯靠人眼来观察,用经验来处理更加具备准确性和预判性。

  “我们的口号是要把香港打造成大数据驱动的智慧城市。”杨强表示,人在物理空间活动,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在未来打造一个平行的虚拟空间,即城市镜像,它的内容会更多,能更加丰富地展现一个人的行为。这样的城市镜像,前台是为政府和市民服务的,后台就是大数据的支持。

  杨强强调,智慧城市的建设还需要社会的了解及支持,只有大家了解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和好处,才能去应用及提出需求,研究人员才可以有的放矢。希望特区政府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转变大众的守旧思维,提高香港社会整体的创新氛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