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港媒:"泛民"蓄意妖魔化 政治攻防战恐不可避免

2017-07-25 10:39:5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网点击量:

香港26公里的高铁已与内地2.2万公里“四纵四横”高铁连成一体,明年第三季港人料可以坐高铁出行:14分钟到深圳,48分钟到广州,到北京、上海也分别由原来的24小时、18小时缩短至约10小时、8小时。这对于注重效率和时间成本,崇尚“时间就是金钱”的港人是一个极好的消息。
 
香港《大公报》报道,广深港高铁要发挥最大效益,取决于能否实行“一地两检”,因此,现在唯一令人略有忧虑的是高铁“一地两检”将再度掀起政治攻防战。特别是当刘、罗、梁、姚四人被高院判决丧失立法会议员资格、反对派拿民生问题作为出气筒予以抵制的情况下,一场“短兵相接”将不可避免。
 
“泛民”故意泛政治化
 
据悉,政府已与内地达成协议,有关安排将参照深圳湾口岸模式,在高铁西九龙总站划出“内地口岸区”,执行内地法律,月台层及高铁列车车厢亦交由内地管辖。政务司司长张建宗早前强调,方案一定符合基本法,能回应大衆忧虑,希望不要将“一地两检”议题政治化。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地两检”能否顺利落实,法律不是问题,制度不是问题,反对派的泛政治化和妖魔化才是“一地两检”本地立法顺利通过的最大障碍。
 
“一地两检”是什么?相信走过深圳湾口岸的人都清楚,它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07年香港与内地就开始实行“一地两检”。在深圳湾旅检大楼,设有两个口岸区——深方口岸区和港方口岸区,内地和香港的边防人员,各自独立运作,互不隶属,港方口岸区依据香港法律及查验标准,深方口岸区依据内地法律及查验标准,共同对出入境人员、交通工具和货物实行检查。10年来,深圳湾口岸“一地两检”进展顺畅,没有出现任何法律障碍和执法矛盾。也正是有深圳湾口岸“一地两检”的经验,西九龙“一地两检”顺利推进是可以期待的。
 
即便是以反对派崇尚西方的心态,“一地两检”也不是洪水猛兽,有先例可循。“一地两检”是英国人、法国人的发明。1994年开通往来于英国和法国之间的“欧洲之星”跨境高铁率先实行“一地两检”。通过双边协议,法国将“边境”(口岸区)延伸到了伦敦,英国将“边境”(口岸区)延伸到了巴黎。这极大极大简化了边检流程,提高了效率,方便了旅客。英法是两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也属于不同的法制体系,英国行使的是普通法系,而法国则行使大陆法系,但他们的“一地两检”行使顺畅,之后这一通关方式还被美国和加拿大采用。
 
由此可见,“一地两检”即便在欧美也是常态,不同主权国家、不同法律制度尚可顺利实施,在一国的土地之内、“两制”之下,“一地两检”有任何不妥吗?
 
为反对而反对是反对派的惯用伎俩。反对派处心积虑地阻挡高铁“一地两检”,将其“泛政治化”,当然有别的考量。
 
首先,是意图抵制香港融入国家。交通顺畅,自然民众交流进一步频密,民心相通,将意味着融入加快。这是反对派最不愿意看到的。广深港高铁香港段从建议兴建开始,就困难重重,处处遭遇反对派掣肘。从土地回收,财政支出、车站选址等方面,反对派处处为难,令高铁成为多年的争议性议题。“一地两检”自然也会被他们妖魔化。
 
不过,香港融入国家是大势所趋,有无高铁都无可逆转。如果反对派执意“不明白”这一点,螳臂挡车的下场应该很清楚。
 
有反对派议员将最近刘、罗、梁、姚四人被高院判决议员资格无效的事件与“一地两检”挂鈎,公然宣称将竭力抵制“一地两检”。明眼人都能看出,其意在给政府“下马威”,蓄意“警告政府”。不过这种对政府依法施政的恐吓行为,可能会弄巧成拙。玩政治需要基本的政治道德,最近反对派“拉布”关系市民的经济民生提案,已经给市民极坏的观感。如果在“一地两检”上,他们继续玩这样的花样,只能进一步“把戏演砸”,暴露他们对香港法治的抗拒和对于法治的选择性接受。
 
“一地两检”利港利民
 
为反对而反对的路会越走越窄。处心积虑反“一地两检”,显示了反对派对民意的漠视。过去反对派常常以“民意代言人”自居,希图以此占领道德高地。但事实上他们往往逆民意而动,只是视民意为他们的政治工具,需要时拿来,不要时弃之如敝屣。香港多次民调显示,七成受访者支持香港兴建高铁。而主流民意支持实现“一地两检”的态度也非常清晰。
 
实行“一地两检”对香港的好处和对市民的好处是一个常识问题,舆论都已经反覆普及。况且,只要是不违反香港和内地两地法律的人,谁会顾虑在哪里“一地两检”?就如近日媒体上的一篇文章所说:你搭高铁想拎行李在深圳落车检查吗?
 

希望香港市民充分表达民意,以民意来解决“一地两检”争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