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邢台前南峪村:治山不止 奋斗不息

2019-07-21 22:44:3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蹲点调研

  治山不止 奋斗不息——来自“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村的报道②

 

  邢台县前南峪村村口一景。 见习记者 李东宇摄

  跟前南峪人聊天,“幸福”是个高频词。

  全石材外立面,180多平方米,让城里人眼红的二层独栋别墅,前南峪村户均一套;男女老少的医疗费,新农合报销不了的,村里全包;喝水、浇地全免费,每人每年还有3400元分红……

  “幸福”从何而来?

  最直观的答案,摆在前南峪村史馆一处玻璃展柜里。几乎每一位驻足的游客,都在这里留下一声惊叹。

  那是一把铁锤。比拳头还要大两圈的坚实铁块,两端锤头凹凸不平,像被烈火烧融过似的变了形、卷了边。

  这样的铁锤,还有上万把。

  5月18日,站在展柜前,村史馆讲解员刘晓燕对游客们说,“前南峪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一锤一钎、一锹一镐,凿出来的。”

  背石上山

  跟着那些冲在最前头的

  前南峪连着两任带头人都不抽烟。

  曾经抽过,瘾还挺大,都戒了。

  “那天老书记来,叫我戒烟。”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告诉记者,这是交“接力棒”前,前任书记郭成志定的“村规”。

  郭成志是执行这条“村规”的第一人。他说,“你抽烟,就有人给递。大伙儿会说,不抽烟不办事。”

  这些数据常被提起:最初绿化荒山的十几年里,前南峪人在石头山上凿出6万多个大坑,搬运土石方740万立方米。如果按一米见方垒起来,可以筑一道从北京到广州的“长城”。光包扎伤口的胶布纱布就用了一吨半。开山放炮,4位村民殒命,8人终身残疾……

  这个问题也常被问起:一不发工资,二不增粮食,十年八年见不着效益。让全村人豁了命上,靠啥?

  “你瞅那些冲在最前边的,都是干部。你得问他们,连根烟都不图,图啥?”今年70岁的村民郭成金说,老百姓信谁,就跟着谁。

  干部们开会研究出规划:先治山,一条沟一条沟地治。

  10条大沟、72条支沟。跟着村干部,吃着柿盖、糠菜和橡子面,前南峪人拿起镐钎、筐篮和扁担。

  治东沟时,老支书郭明耀腿被滚下的落石砸中,血突突直冒。第二天,他又拄着根木棍一瘸一拐上了山。

  打眼放炮,郭成志拣最大的锤抡。出现哑炮,他第一个冲上山排险。播种油松,他吃住在山上,发高烧喝碗姜汤,继续干。

  “寒冬腊月天,冷风钻人骨头,可大伙儿干活全是一溜小跑,头顶上蒸着一团热气。”姑娘们也不示弱,肩上垫块破布,一咬牙,年轻的郭成金能扛起几十斤重的石头,“这一天也不知道得背多少趟,这一背一下就是好几年。”

  黑亮的大辫子没了。经年累月背石头,郭成金后脑勺的头发磨光了。

  “四里八乡,见到‘鬼剃头’的姑娘,就知道是俺们前南峪的。”郭成金和伙伴们没觉得丑,“这标记,光荣!”

  整地。乱石滩上,人们先挖坑把大石头一个个地埋掉,再把小石头和砂砾摊平,小推车、手拉车一块上,到两三公里外的安庄垴拉来片麻岩风化土,垫足80公分厚的土层。

  引水。在大石头摞着小石头的浆水川里开凿一条10米宽、20多米深、100多米长的沟渠,在沟底铺石夯实,把沟壁砌上坚石。截住潜流,引水上山。

  春天上山植洋槐,入冬下滩垫地造田打防护坝。治山期间,前南峪人一天不歇脚。

  孩子小的,被爹娘背到山上,山间的“临时托儿所”,一办就是四五年。

  八九岁的半大孩子,放了学就自己烧火做饭,好让晚归的爹娘吃上现成的。

  “村里和我同龄的,不管男女都会熬豆沫汤。”51岁的村民郭爱军说,“村里和我爹娘同龄的,手抓栗蓬都不觉得疼。早年磨出的茧子,到老都褪不了。”

  最终,前南峪用15年时间,完成了20年规划,栽植洋槐3400亩,播油松500亩,山场全部绿化,滩地全部修复,水利工程设施全部配套。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5月18日,村边大槐树下,郭成金向记者哼唱起当年背石上山时唱的歌,“别的村那会儿都笑话前南峪人是傻子,大雨冲了地,不找粮食,全跑山上扛石头去。可不卖这傻力气,哪儿来如今这好光景呢。”

  二次创业

  又到了最吃劲的时候

  2018年,前南峪社会总收入1.99亿元,人均纯收入18600元。

  山乡巨变。前南峪的故事翻篇了。

  但不少“老规矩”,一直没变。

  “70后”村党委副书记郭高升,成为“进班子就戒烟”的第三代。

  那场开了3天3夜的党员干部会,在1964年后,再没断趟。55年来,每月15日,主题党日雷打不动。

  “采摘园、农家乐都靠游客养,村里脏了,谁愿意来?”“环境卫生不是小事,随手乱扔的不是垃圾,是‘人民币’。”5月15日,又逢主题党日,前南峪村党员活动室里坐得满满当当,百十双眼睛盯着台上讲话的郭高升,这个负责全村旅游发展的“年轻”村干部。

  那是信任和期待,这种热切的眼神,同样几十年没变。

  走在街上,郭高升常觉得“如芒在背”,“乡亲们都瞧着咱呢。”

  林果和旅游,如今是前南峪的两大支撑产业。但在林木覆盖率94.6%的前南峪,可以让郭高升大展拳脚的“留白”似乎不多了。

  虽然拥有抗大旧址和满山果木这“一红一绿”资源,但前南峪的旅游发展路并非一帆风顺。

  2005年,前南峪把景区和索道经营权给了北京一家企业,合同一签就是30年。但此后,这家企业既不投资,也不维护。景区日渐破落,游客逐年减少。到2010年,索道基本关停,全村旅游年收入只有几万元。

  “想坐享其成行不通。只有自己拼命干,才有好日子。”郭高升2010年上任后,决心使出老书记们背石上山的劲儿,为前南峪再闯一条路。

  2011年,村里收回景区经营权。修葺设施、推广线路、完善体验。

  几年间,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到2018年,村旅游总收入达到8760万元。

  但最近,郭高升明显感觉到,前南峪旅游进入新的瓶颈期。

  看到前南峪的采摘园、农家乐赚了钱,周边的类似项目也遍地开花,山区游的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

  参观抗大陈列馆——参观村容村貌——游览生态园——参观太行碑林和李保国故居——采摘——农家乐午饭。沿这条经典线路半天就能逛完的前南峪,怎么吸引更多游客,提升二次消费?

  “又到了最吃劲的时候。”5月18日,参加完亚洲文化旅游展的郭高升,急急忙忙从北京赶回来。展会上的新风向让他有了更多紧迫感,“游客来咱村主要是采摘,产业链短、二次消费少,‘软件’不沾,发展动力明显不足。”

  郭高升急着回村要见的,是一家河南公司的负责人。“我们谈了一个‘玻璃漂流滑道’项目,总投资1000多万元,今天就签约,近期就要动工。”

  漂流滑道,林间穿越,把山上的冬储山洞改造成VR体验中心;

  建设高标准度假村,和医院康复科对接,把邻村宋家峪、后南峪的闲置石头房改造成康复养老院;

  提升农家乐设施和服务水平,让独立卫生间、舒适大床房成标配;

  投资400多万元建山门,给前南峪一个新地标;

  打造智慧景区,检票停车自动化;

  ……

  “让小孩来了能玩好,老人来了能养老。”郭高升说,“景区要想现代化,就要有跟上时代的新想法。”

  支撑郭高升“新想法”的,还有村里新一代的“郭成金”:

  郭丽英是河北大学毕业的大专生,这位前南峪电商平台的“女管家”,每天在“叮咚”作响的小窗口里把山区“土货”卖向全国;

  赵晓芳是“芳芳农家乐”的老板娘,她学了面点学炒菜,布置出村里最干净整洁的客房,成了前南峪农家乐的新门面;

  郭成辉去年刚刚从部队转业,他把搪瓷缸子作为呈现红色文化的文创产品,在景区一经推出,就受到游客欢迎;

  ……

  “大家都拼命干着呢。”郭高升说,“前辈打下好基础,咱不能掉了棒。”(记者 桑献凯 张怀琛 郭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