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河北: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呈现“三二一”格局

2019-09-24 04:40:3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就业结构显著优化 共享水平不断提高

  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呈现“三二一”格局

  数说河北70年⑨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省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职工工资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就业总量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显著优化

  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就业人员4196.1万人,比1978年增长近1倍,年均增长1.7%;城镇就业人员1324.0万人,是1949年的20.9倍,年均增长4.5%;城镇新增就业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控制在调控目标以内。

  就业总量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70年来,河北就业结构不断趋向优化合理。”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农业省份特征显著。1949年,全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7.9%;工业部门就业人员仅占0.04%。改革开放以后,全省就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先增后减,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不断增加,比重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就业结构显著优化。第一、二产业就业人员逐年减少,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增加,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201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1360.1万人,与2012年相比,减少66.2万人;第二产业1367.7万人,减少33.1万人;第三产业1468.4万人,增加209.7万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为32.4:32.6:35.0,呈现“三二一”格局。

  此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为代表的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稳就业和促就业的新引擎。2018年全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28.2万人,比2012年增加8.4万人,增长42.2%,增速居19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之首;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19.1万人,比2012年增加4.4万人,增长29.7%。

  分配制度不断完善,职工工资水平明显提升

  70年来,全省职工工资不断增长,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据介绍,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29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缓慢。工资水平由1949年的318元提高到1977年的560元,年均增长2.0%。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对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总体扭转了“重积累、轻消费,重生产、轻分配”的倾向,打破了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和传统的平均主义分配体制,逐步形成了政、事、企分开的工资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劳动分配制度,职工工资水平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12年,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9542元,是1978年的66.8倍;年均增加1146元,增长13.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全面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和落实最低工资标准,促进低收入群体工资增长,强化工资指导线作用,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在岗职工工资待遇。2018年,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71633元,是2012年的1.8倍;年均增加5349元,增长10.4%;是1949年的225.3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说,进入新时代,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充分就业。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努力实现人民群众对就业和收入的美好愿景。(记者 方素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