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廊坊实施精准治霾在全省率先退出“倒十”

2018-05-17 00:51:00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由专家组提供技术支持的廊坊海智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在大气治理领域推行快检督查服务的专业公司。图为工作人员在进行检测实验。 陈 童摄

 

  5月3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上个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目标完成情况,河北有5市考核为优。

 

  其中,廊坊市PM2.5降幅目标完成率、重污染天数下降完成率和重污染天数降幅,均居“2+26”城市首位。

 

  曾经,廊坊是全国74个重点城市排名“倒十”中的常客。但从2016年起,廊坊就在全省率先退出了“倒十”。

 

  在这背后,廊坊究竟进行了怎样的治霾探索?

 

  专家引路,精准施治

 

  4月25日上午,又一场小型的专家研讨会在廊坊召开。来自中国环科院、南开大学等院校的多位专家与会,会议聚焦臭氧污染防治及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深度治理。

 

  廊坊大气质量不断变好,也有新烦恼:过去秋冬季治霾难,现在高温天臭氧治理成了新课题。

 

  回望2017年,廊坊只有2个月指数偏高,都是臭氧惹的祸。蓝天白云之下,低空却出现了灰蒙蒙的烟带,不解的市民称其为“蓝天下的谜烟”。

 

  专家,就是来解谜的。而研讨会,更是旨在消除这一污染。

 

  参会的冯学军对治理充满信心。这位廊坊市政府副秘书长自去年10月任环保局长以来,已经真切感受到专家引路给廊坊科学治霾带来的显著成效。

 

  回溯到2013年,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是个谜。

 

  那一年,廊坊开始治霾。但一年忙下来,却有点困惑:廊坊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里的排名,就像一个乱蹦的皮球,忽上忽下。最好时,倒排第38名;最差时,倒排第5名;全年算账,仍旧在“倒十”。

 

  治霾不能打糊涂仗!廊坊市委、市政府认识到,这样下去不行,一定要把污染成因搞清楚,实施精准施治。

 

  恰好,由一些国内外大气污染防治专家组成的“千人计划PM2.5特别防治小组”(简称专家组),正在寻找战场。双方一拍即合,2014年起,廊坊开始探索精准治霾新模式。

 

  与以往邀请的“走读式”“客座式”专家不同,专家组一入驻,就开始对廊坊地理条件、周边环境、污染排放情况开展了专项调研、完整评估。

 

  而今,专家组几十名工作人员就驻扎在廊坊市环保局六楼,全程指导治霾。

 

  4月23日下午,专家组秘书长胡海鸽打开“廊坊市空气质量实时管控平台”,他随手点击一处方格,屏幕上立即显示出该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指数、气象数据,以及主要的污染源。

 

  “这是国内市一级建设的首套空气质量智能实时管控平台。”胡海鸽介绍,平台纳入了实时的气象数据、大气质量监测数据、工业数据等,依靠“传感器+大数据”的技术支撑,利用环境大数据、预测预报模型等,建立起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图文实时展示系统。

 

  建平台,廊坊花了4000万元。当时,方案一出,质疑声立马响起:上边怎么安排咱怎么干不就行了?这样乱投入,损失会不会比雾霾带来的更大?

 

  “治霾是场硬仗,越是攻坚克难的阶段,越是‘啃硬骨头’的时期,就越要尊重科学、精准施治。”廊坊市委书记冯韶慧是2014年引进专家组的主持者,他认为,专家引路,精准施治,才能让廊坊实现蓝天常在。

 

  基于这样的理念,廊坊市实现了对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调度、科学决策。2017年的PM2.5年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了45.45%,持续退出“倒十”。

 

  “我们从早到晚都要守在这里,数据一小时一更新,有情况及时沟通解决,这叫‘小时保天’。”一位专家组成员介绍,他们目前可以按照“小时保日、日保周、周保月、月保年”的精准管控模式,为各部门提供精细化到每小时的实时调度方案。

 

  2017年,原环保部也向“2+26”城市派出了专家组。负责该项工作的中国环科院首席科学家柴发合表示,派出这些小组就是借鉴了廊坊的实践经验。

 

  治霾第一战役,打的就是一场认知和决策之战。这一仗,廊坊赢了。

 

  会商决策,精准防控

 

  廊坊有个“小想法”:希望把治理污染的过程作为追赶前列的机遇和契机。

 

  没错,他们已经掌握了这样的办法,那就是建立多部门和专家组共同参与的会商机制。

 

  4月24日上午,廊坊市大气办指挥调度中心,又一场会商开始。来自廊坊市大气办、应急办、气象局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坐在桌子的一面,对面坐着专家组成员。

 

  因为三天后要经历一场污染过程,所以这次会商主要聚焦于可能出现的污染程度,以及是否启动应急、启动几级应急响应。

 

  一番争论之后,当天的会商最终通过了启动应急响应的决定。

 

  “我是主张启动应急响应的,因为从4月26日开始出现的高温天气极容易导致臭氧浓度增加,而且正赶上五一放假,机动车大量出行排放的VOCs,也为臭氧产生提供了更多的条件,我们不能等重度污染发生了再去启动应急响应!”廊坊市大气办副主任李春元说。

 

  事实上,有了专家组以及智能平台的支撑,廊坊市预判重污染天气的准确率已达99%以上,并可以为治霾提供精细化到每小时的实时调度方案。

 

  在此基础上,廊坊市决定尝试对污染过程进行精准防控,也就是要通过研讨会商,提前预判污染程度,采取针对性管控措施,实现污染降级。

 

  据李春元介绍,这样的探索,开始是冒着被处分的风险来推进的。

 

  2016年冬,一轮重污染天气来袭。结果,电子屏上出现了“万红丛中一点绿”,周边都是红的,而廊坊却是绿色的。就此,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认为廊坊在造假。

 

  上级环保部门也是这样认为的,先后派出督查人员和环境监察人员多次前来检查。结果,不管采用什么样的设备、什么样的方式,都没查出问题。

 

  其间,廊坊的空气质量指数峰值只在单个小时内达到了296,而周边区域则大多爆表。

 

  面对环保部门的深入调查,廊坊市“交了底儿”:“根据专家会商的结果,我们的应急响应提前36小时就启动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缓解污染物的积累。”

 

  “廊坊地势低洼,重雾静稳天气一旦出现,污染物难以扩散。”李春元介绍,应对这样的天气,当地能做的就是提前减少污染物的积累。而按照现行的规定,应急响应需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启动,用上述规定去评判,廊坊“犯规”了。

 

  看似冒险,实则把握住了污染规律。也正因为如此,那一年,该市首次退出了“倒十”。

 

  今年4月28日零时,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之下,廊坊市再次启动了Ⅱ级应急响应。

 

  这座城市开始忙碌起来。数天前的会商方案开始实施,各项举措有条不紊地落实。

 

  全市所有涉及VOCs排放的企业,第一时间停产、限产,督查连夜开始;早高峰过后,市区内环卫部门的洒水车、雾炮车开始了不间断作业;傍晚,放假带来的出行高峰显现,交警部门增派警力,确保通行,减少怠速污染……

 

  传导压力,形成合力

 

  “18:08 双联办督查组2555号污染源问题反馈,已对施工单位进行批评教育,车辆出入已按要求冲洗。”

 

  “18:15 双联办第2560号问题反馈,南故城村西口垃圾焚烧火已灭,已对网格员、村干部进行批评教育。”

 

  ……

 

  这是4月23日傍晚,出现在廊坊市大气污染治理“蓝天行动群”里的一条条信息。

 

  这个微信群,已经成为廊坊市、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市直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员共享信息、通报问题、发布指令、回应反馈的新平台。廊坊市市长陈平几乎每天早上七点都要第一个在群里做讲评、发指令。

 

  按照要求,查出的污染问题要第一时间通报给县一级的主要领导,而后者必须在2小时内作出反馈。

 

  类似这样的治理举措,而今已成常态。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施治,正是廊坊治霾的又一特点。

 

  据了解,每周五,廊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会准时出现在市大气办指挥平台,挂图作战,分析形势、通报问题,调度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形成了大气污染防治“抓一把手”和“一把手抓”的压力传导机制。

 

  坚持靶向施治,前提是需要能够及时找到靶子、发现问题。

 

  2017年12月,廊坊在全市90个乡镇建成了小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在全省率先把对大气质量监测的触角延伸到了每个乡镇。此前,以分布式传感器监测设施为代表的各种在线监测设施已经布设到全市。

 

  2017年是国家实施“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年。这一年,廊坊全市共取缔各类“散乱污”企业12003家,治理3861家VOCs排放企业,取缔市民散用的小炉具100多万台。

 

  从散煤“清零”替代,到钢铁产能逐步退出,从“散乱污”企业全域整治,到传统产业全线升级……五年过去了,当很多城市还在为PM2.5浓度下降而大力攻坚时,廊坊已经跨入了新阶段。

 

  新阶段下的廊坊治霾,正在逐渐告别“运动式”的治理方式,告别“一刀切”的治理举措,开始更加注重依法依规、更加注重疏堵并举。

 

  起步于上世纪的文安人造板行业,产业基础雄厚,但“散乱污”问题严重。当地开始治理之后,短短三个月,就关停整顿人造板生产企业2000余家,取缔扒皮厂、粉料厂、劈板厂等原料加工厂5000余家,淘汰燃煤锅炉1529台。

 

  与此同时,文安与中国林科院就建立木材工业技术研发中心签署协议,谋划建设国家级研发中心、质检中心,帮企业制定标准、更新技术、研发产品、改进流程。

 

  而李春元感受最深的,就是压力传导之下,责权利更加明晰,治霾从环保部门的单打独斗,变成了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变成了政府和公众的齐心合力。(记者 董立龙 解丽达 通讯员 卢艳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