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河中便道汛期被淹没 老伯坚持背娃过河40年

2018-06-13 21:56:1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群山连绵,郁郁葱葱,流水潺潺,清澈见底。

  恩施来凤县有条南河,从武陵腹地的杨梅古寨流出,缓缓注入酉水。小河两岸,分别是三胡乡的几个村组,以及乡里唯一的小学苏家堡小学。每年汛期河水漫涨,过南河的便道就被淹没,最深时水可及腰,孩子们上学遇到“天堑”。

  三胡乡安子村55岁的老农侯长辉,汛期每天早晚都会准时来河边,背娃娃们过河上学,接娃娃们放学回家。从1978年读初三时开始,他这一背就是40年。

  河边总有个等候的身影

  6月上旬,一个雨后清晨,山里雾气氤氲,来凤县三胡乡金龙村的向春阳、安子村的杨金玲结伴走在上学路上。13岁的向春阳和12岁的杨金玲都是苏家堡小学的学生,上学要走半个多小时,中间要跨过几十米宽的南河。连续下了几场雨,通往对岸的便道已被山洪淹没,水流湍急。“看,老伯伯来等我们了。”眼尖的杨金玲指着河边一个身影说。不远处的南河边,55岁的侯长辉穿着深筒雨靴,眯着眼正等着上学的娃娃们。“快过来,我背你们过去,现在涨水了,不安全。”孩子们走过来,老侯一把背起一个,趟水过河,一边走一边慢慢试探脚下的石头是否湿滑。不到5分钟,送完一个孩子,老侯又转身回来背下一个。

  把所有的娃娃背过河后,老侯叮嘱他们路上小心,并约定下午放学时还来河边,这才挥挥手告别。“我今年六年级,老伯伯每年这时候就来背我过河,已经背了我6年啦。”向春阳说,这条河平时很浅,有条水泥便道可以走,可汛期几场雨一下,河水漫过便道,最深时水可及腰。如果不走这条便道,就得绕着河边的山路走到学校,多花近40分钟。

  背娃娃过河已坚持四十载

  侯长辉是三胡乡安子村5组的村民,背孩子已经40年了。

  1978年,侯长辉还是名15岁的初中生,那时南河上的便道只是土路,被水一冲就垮。有一次,侯长辉看到村里上学的小弟妹们过不了河,就主动上前背大家过河,一来二去成了习惯,就这样坚持下来。每年夏秋汛期,除开暑假和周末,他每天都会来河边背孩子过河。“我们学校很多孩子都是他从一年级背到毕业的。”苏家堡小学校长腾元说。“河里一涨水大人都不好走,更别说学生娃了。幸好有老侯,背这些娃过河。”安子村6组的村民年菊英说,不光学生,安子村、金龙村的老百姓上街赶场也要从这里过,老侯都是能背就背,能牵就牵。

  村民和孩子们若不走河中便道,就得从远处的山路上绕,路边遍布荆棘杂树,还不时会有石头落下,十分危险。不用背娃娃过河的时候,老侯也没闲着,为方便乡亲们过路,他每年至少两次去崎岖的山路砍荆棘,砍一次就得花上一整天。有时他的手还会被荆棘树枝划破,砍完后默默回家。“村里都是些留守学生,老人都送不了,我看着这些学生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个个背过去了才能放心。以前背过的好多娃儿,现在都是大学生了。”侯长辉乐呵呵地说。

  村里最“抠门”的老好人

  安子村在一片大山深处,老侯是大家伙眼里的老好人,他一直节俭朴素度日。“侯长辉是村里的队长,谁家有事他都很热心地帮忙。有次我家楼顶的板子松动往下掉,侯长辉过路看见了,二话不说就帮忙修。”8组村民姚友玉今年79岁,说起老侯就竖起拇指。“老百姓盼这条路盼了多年,能修起来全靠老侯啊。”5组村民黎秀云指着门前的水泥路激动地说。原来,这条村级公路修建需占用农田,有户村民一直不同意,侯长辉先后四次上门耐心劝说,又主动让出自己家里的一些田,终于打动村民同意修路。动工后,老侯还自掏腰包1500元支持,这条路才能顺利修建。“自己吃点亏不算什么,把路修通了,大家都方便。”侯长辉笑着说。

  说起侯长辉的朴素,最典型就是三个女儿出嫁,他竟然不整酒。每次他都是一切从简,只把至亲请来一起吃个饭,没有仪式不收礼金,当时在村里还引发一阵“抠门”的议论。“没必要讲排场,自己麻烦还给别人增加负担,也是给子女做榜样。”老侯憨厚地笑着说。

  双手奋斗甩掉贫困帽子

  侯长辉的妻子杨桂英今年53岁,患有神经瘤,手脚行动不便。因为三个女儿都已出嫁,缺少劳动力,一大家子的重担全压在了老侯一人身上。这么多年,他也没有外出打工,而是一直在家种庄稼,靠自己的双手养活全家人。“现在国家政策好,只要吃得苦、下得蛮,靠自己的双手奋斗,一定能脱贫。”

  两年前,侯长辉将邻居闲置荒弃的田流转过来,加上自己家原本的,一共有二十多亩田。他种了18亩水稻、3亩玉米、3亩藤茶,妻子在家做家务,还帮忙喂了6头猪。有空闲时,老侯还会去帮别人种田打零工。两年下来,家里收入不断增加,他靠双手摘掉了“贫困帽”。“爸爸一直教育我们子女要孝顺善良,要忍得、让得,不怕吃亏。”女儿侯雪霜提起父亲来,脸上满是自豪。“我现在在村委会协助扶贫尖刀班的工作,上星期刚交了入党申请书,计划去考会计资格证,争取多给乡亲们办点儿事。”

  一个更好的消息让老侯乐坏了,今年,南河上的桥梁建设已纳入当地2018年度扶贫建设项目,来凤县交运局已派技术人员到现场测量勘察,即将动工建设。“等桥修好了,娃娃们过河就方便了,也就用不着我背他们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