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山区县如何建设“四好农村路”

2018-08-07 05:54:5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涉县筑路记——看一个山区县如何建设“四好农村路”

  阅读提示

  地处南太行深处的涉县,近来吸引了很多关注。

  河北一大批县(市、区)先后前往涉县考察学习,河南、山西也分别有几十个县加入这一队伍,最远的考察者来自黑龙江。

  相邻的山西省黎城县,一度每天派出2名县领导带队,安排56名科级干部在这里挂职学习了一个多月。

  他们来到大山深处的涉县,是来看“路”的。

  千里旅游通道连通158个村

  7月5日至6日,交通运输部派出的一个考评组在涉县就“四好农村路”建设进行实地复核。考评组认为,涉县农村公路建设机制,为精准扶贫提供了重要交通支撑,成为“乡村振兴、交通先行”的典范。

  今年年初,交通运输部有关同志在涉县调研后曾评价,涉县3个多月建成正常施工需要三年以上才能完工的“天路”,开创筑路史上的新纪录。

  “涉县过去修路,每年只能修100多公里,而去年以来,全县已经修了七八百公里!”涉县交通局副局长杨宏伟说。

  其中,最令杨宏伟自豪的,还是2017年修建的一条条平均宽9米、总长660多公里的七彩千里乡村旅游通道。

  在南太行的崇山峻岭间,该通道不仅连通了10个乡镇的158个村庄,还串联起了40多个旅游景点。沿线十多万群众的出行更加顺畅,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也更加便利。

  “路,对于涉县这样一个深山区县来讲,不仅用来通行,更是生路、是出路,影响之深、意义之大、群众期盼之切不是其他地方能想象到的。”涉县县委书记汪涛说。

  涉县在2002年就完成了“村村通”任务,十几年后很多路段都需要重建。2016年7月那场大水,更是把很多路冲回了原始状态。

  而涉县仍有58个贫困村、8800多名贫困人口。这些村都位于比较偏僻的地方,解决道路制约是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

  为此,涉县开启了以修建千里旅游通道为代表的“三个一百天”行动,先后用3个100天时间,承办了省内首个市级旅发大会,修建了660多公里旅游通道,引进了投资超300亿元的60个项目。

  修路之初,曾有人发出质疑:“要资金没资金、要设备没设备、要技术没技术,还要修几百公里的道路,能行吗?”

  “越是条件艰苦,越要激发出干部队伍创业干事的激情;越是处于低谷,越要创造条件让全县干部群众树立起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汪涛说。

  恰在此时,该县后池村几名老党员带头修路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关注。

  后池村坐落在一条山沟的尽头,全村2/3的土地是建在山上的梯田。上山的土路,雨水一淋,年年修,却年年坏。因为不能通车,肥料运不上去,收获的庄稼也要人扛驴驮才能下山,很多村民放弃了耕种。

  2015年12月,刘虎全等几名老党员开始上山修路,带动村民利用两个多月时间,以出义务工的形式修建了一条6米宽、4公里长的通山道路。这一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激励了很多人。

  受此启发,涉县县委开始发动广大干部,和群众一起上工地。从与河南安阳交界的田家嘴,到与山西左权交界的旮旯铺,涉县最多时有1.6万名干部群众投入了道路建设之中。

  就这样,他们在南太行的高山之巅、深谷之中、悬崖之上,打造出了一条连接三省三县的千里乡村旅游通道。

  群众把农村公路当成自己的路

  到涉县参观考察农村公路的人们,都会问一个现实问题,这么大的工程量,钱从哪里来?

  为解决这个难题,涉县采用了改革的办法——让农民群众成为农村道路建设的主体,要让群众真正把农村道路当成自己的路来修、来管。

  今年3月5日,神雪线乡村公路改扩建工程动工了。负责这项工程的,不是交通部门,而是神头乡。其主要建设者,则是沿线村民。

  “多年来,能把这条仅有两三米宽的小路拓宽,是沿线村民的最大心愿。”线路终点、雪寺村党支部书记王天良介绍:“知道正月十八要开始修路,村民们主动把自家挡路的黑枣、花椒树移走,把柴草垛掀掉,腾出地来修路。”

  神头乡党委书记赵志刚是工程的具体主持者,第一次主持这么大的工程,对他来说也是一项考验:缺钱、缺料、缺机械设备……

  赵志刚筹到了20万元启动资金,还“化缘”到了建筑材料——沿线两家水泥厂,一家捐助了500吨水泥;另一家则表态“用多少石粉尽管拉”。

  赵志刚所面临的问题,涉县许多乡镇去年同样经历过。

  按照该县的设计,农村道路建设要“以群众为骨干、村庄为主体、乡镇为主导”,而县级财政的直接投入则变成了奖补激励。

  汪涛解释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改变过去乡村公路建设等靠要、吃大锅饭的思想,形成“农村道路建设谁先干、谁干得好就重点支持谁”的氛围。

  事实上,针对资金难题,涉县已经多渠道进行了筹集:向上争取各级奖补资金,领导干部带头并发动社会各界捐资,动员群众出资、出物、出劳参与……

  此外,当地还探索新办法,对道路两侧旅游服务区、服务驿站的经营权进行拍卖,把修路土石用于造地等,用来筹集资金。

  要解决的不仅是资金难题。神雪线在施工中发现,缺少会垒石堰的技工。

  “刚开始只有沿线四个村的村民参与施工,但垒石堰是个技术活儿,只有部分50岁以上的村民才会干,人少了进度慢!”开工十多天后,赵志刚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号召全乡11个村分别成立党员先锋队,帮助修路。

  杨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杨海军率先响应,带着20位村民,开着一辆铲车、两辆三轮车,进入施工现场。路基上,他们搬起石头,找面、对齐、放稳、抹灰……仅5天,他们就完成了乡里安排的长120米的路段建设任务。

  正是广大群众主动让地、让房,自觉投劳投工,才让涉县在农村道路建设上实现了花钱少、进度快、效果好的目标。

  据介绍,依靠各方积极参与,2017年,该县仅投入4亿多元,就完成了造价达30亿元的乡村道路建设。

  吸引新游客480万人次

  截至目前,涉县全县农村公路已达1293.4公里。其中,铺设水泥、沥青硬化路面的占比超过了97%,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公路全覆盖。

  自建成千里旅游通道之后,来涉县参观学习者就没断过。实地体验之后,考察者表示,该县建设“四好农村路”的新探索让他们很受启发。

  笔者日前也踏上了其中一段——圣福天路:道路借用了原来符山铁矿的矿石路,并延展至更闭塞的圣寺驼村。

  驶入这条道路,汽车从山脚开始,左一个弯,右一个弯,不断向山顶攀缘。到了山顶,却发现,道路沿山脊而行,除了天空,已经没有更高的物体了。

  然而,这同时也是一条建设标准较高的道路,一路走来,标志明显、防护设施齐全,沿路还设计了许多景观小品。

  “我们的规划中,道路本身就要变成景观的一部分,也就是要变旅游公路为公路旅游。”涉县旅发委主任李奋君介绍,作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涉县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已经和旅游发展多规合一。

  这一思路,体现在建设中,被细化为七项原则:“宁可路绕十丈、绝不毁树一棵”“随坡就势、减少垫方”“宁可多垒堰,也要不劈山”“宜宽则宽、宜窄则窄、个别路段曲径通幽”……

  当地认为,坚持修路与生态保护、地形地貌和沿线景点建设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保护环境,最大限度地造福沿线群众。

  这种结合,在涉县已经被扩展得更广。不是“为修路而修路”,而是要把修路与灾后重建、河道治理、荒山治理乃至全域旅游、精准脱贫、环境整治等相结合。

  在圣福天路,笔者赶上了沿线绿化万亩大造林的收尾工程。

  山坡上,马学廷背着两棵跟自己差不多高的树苗正向上爬去。树苗根部,用塑料袋包着一大坨泥土。山坡陡峭,人站不稳,运苗车更开不上来,就停在几百米外,这几百米的距离就交给了马学廷,以及像他一样的沿线村村民。

  “我们要把涉县打造成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涉县林业局副局长李和保说,千里旅游通道两侧的绿化,是像绣花一样来搞的,目前已栽植各类苗木300万株。如今,沿线的旱作梯田、冰葡萄种植、千亩荷塘,都成为了新景观。

  一路通,路路通。涉县旅游产业因此获得了大发展。该县统计,短短一年间,千里旅游通道沿线新增农家乐、民宿等300余家,从业人数5000余人,新接待游客4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亿元。

  向着建成“四好农村路”的方向努力,涉县农村道路不仅要“建好”,还围绕如何“管好、护好、运营好”开始了新探索。

  涉县在全县推行了路长制,设立县、乡、村三级路长,分别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养护、运营。

  同时,还改革养护体制,通过招标选择了两家养护公司,承担起了常态化、规范化的养护任务。

  记者手记

  群众为什么愿意干

  在涉县采访,记者一度产生很多疑问:村里要修路,村干部大喇叭里招呼出义务工,村民们为什么会二话不说,自带干粮就出现在施工现场?

  垒石堰的技术活,在大型工地上一天的收入能达到300元,而在涉县修路的现场,一天给80元,也有村民愿意干。

  还有,一位在矿上干重体力活的年轻人,放了三天假本想休息下,但回家后发现村里在修路,依然拎上工具,到工地去干了三天。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不生活在深山中,难以理解当地群众对路的那种深深渴望。

  在圣福天路,公路沿山脊延伸,记者不禁产生疑惑:“为什么非要把路修到这么高的山顶?”正疑惑间,却发现,路旁的树丛掩映下,赫然出现了村庄。

  从山脚来到这个名叫老周背的村庄,海拔已经上升了800米。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过去运点东西出山,只能驴驮人扛,现在好了,汽车可以开到家门口了!”

  把群众对路的渴望变成建设农村公路的实际行动,需要一把推力。涉县的做法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示范带动。

  很多群众反映,修路期间,他们身边的党员干部,天天工作在工地上,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群众的积极性一旦被激发调动起来,即便做出牺牲他们也在所不惜。

  在后池村,村民刘虎全是最早提议修路的。采访中,听到老伴儿说修路的事儿,瘫痪在床近两年、话也说不成的他激动得大哭。

  通往山上梯田那条道路开工后一个月零三天的那个晚上,刘虎全因脑出血栽倒在与村干部商量租用铲车的路上。

  术后,需要老伴儿刘群弟给他喂饭喂水、擦屎擦尿,负责照顾他饮食起居。然而刘群弟却说:“要不是修路,肯定不会病这么严重,但俺不怨他。现在路修得这么好,造福了村里多少子孙后代啊!”

  路通了,最受益的还是沿线群众,这是他们的奋斗目标,也是他们的幸福所在。

  后池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往山上的路修通之后,那些曾经撂荒的梯田,重新种满了苹果、葡萄、芍药等作物;通往村外的路修好之后,吸引了众多游人,石头房子、石头院墙、石头堤坝,还有一道道石砌的梯田都成了景观。

  今年春节、五一期间,这个山沟深处的石头村,竟然被外来游客的汽车堵得水泄不通。村支书刘留根对村子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说:“现在村里开了5家农家乐,在外打工的700多人,也回来了200多;下一步,村里正在规划设计民宿、发展采摘旅游……”(记者 董立龙 乔宾娟 通讯员 冯晓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