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河北滦县百信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调查

2018-08-28 06:02:4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土地“入托”,“命根子”变成“钱袋子”

  ——滦县百信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调查

  初秋时节,行走在唐山市滦县古马镇的乡间公路上,但见翠绿的玉米、花生苗长势喜人,偶尔能看到几架无人机正在田间喷洒农药,却鲜见农民的身影。

  老人种地、无人种地或田间“百花园”是目前许多地方农村存在的普遍问题。近年来,滦县百信种植专业合作社尝试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及土地用途的基础上,由农民购买合作社全程服务的方法,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种田的方式,有效破解了土地经营散、农技推广难、种粮效益低等难题,走出了一条分户承包与现代农业有效对接的规模经营之路。

  谁来种地,怎么种地?

  种了大半辈子地,65岁的古马镇傅庄村村民李桂兰感觉干不动了。她的腰腿大不如以前,很难背着药桶、扛着锹往地里跑了。可外出务工的儿子却看不上地里的活。“回去干趟农活,又搭盘缠又误工,不划算。”可李桂兰想的是“庄稼人要是荒了地,会让人笑话的。”

  “从前年轻人外出打工,只能依靠老人种地,甚至无人种地。”随行的滦县百信种植专业合作社监事长张玉冬告诉记者,2010年,百信合作社成立,专门开展土地托管业务,把分户零散地块整合起来进行规模化生产,由农民购买合作社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的“订单式”服务。“把土地托管给合作社,村民们不用下地劳作,合作社种地也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2018年,合作社实现托管土地13万亩,花生每亩增产100公斤以上,玉米增产150公斤左右。

  李桂兰今年“入托”了2亩地种花生。托管之初按协议每亩先交给合作社360元“种地钱”。这些钱包括化肥、农药以及播种、收获等各项田间管理费用。“我自己种,一亩地得投入500多元,现在钱少花了,还不用下地干活儿,秋后花生增收,一亩地还能多赚600元。”

  2017年开始,百信合作社响应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号召,又开展了一项全新尝试——大面积推广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将土地的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或组成股份公司或合作社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土地入股后,农民可以获得每亩地最低保障300元,村委会获得每亩最低服务费30元。取得收益后,农民分红60%,合作社分红40%。此外,合作社再把收益中的10%分给村委会。”张玉冬介绍,这项新业务不仅解决了不少村委会零收入的问题,还扩大了农村集体经济的来源。

  目前,土地经营权入股业务已经发展成为百信合作社仅次于土地托管的第二大主营业务,2018年实现土地入股2万多亩。正是因为服务受到农民的欢迎,短短8年,百信合作社已发展合作分社52个,社员1.8万多户,为农民增收达1.5亿元。农民受益,百信合作社的收益也是连年攀升,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9500多万元,纯利润超过1000万元。

  土地“变零为整”,规模出效益

  “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条块分割,农民粗放种植没效益,土地产出效益低,又造成大量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甚至没人种地。”滦县政府农业办公室主任康继江分析说,“土地托管服务模式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合作社在不改变农民对土地的支配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把“小田块”变成“大场田”,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等难题,在土地不流转的情况下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

  百信合作社目前拥有52个合作分社,因为上了规模,合作社在农资成本、农资用量以及水电设施的投入上有了很大下降。降低投入的同时,农机使用效率提高了40%左右,粮食生产亩均劳动工日也比托管前大大下降。

  投入和产出的一降一升,基本可以让合作社做到保本种地。“规模种植的优势还不仅于此。”康继江说,因为有了规模,国家的多项惠农政策也落在了合作社,良种补贴、统防统治补贴、新型肥料和农药补贴……每亩地也要获得100元以上。

  靠规模种植可以有效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但要想“把地种好”,还要向科学种田要效益。“以前农户分散经营难以推广的新品种和新技术都有了很大改观。”康继江说,实行土地托管后,优质良种、配方施肥推广等农业科技得到落实,较好地解决了多年来科技兴农“上热中喊下盼落实”的问题。

  科学种田还需要更新种植管理理念。从事农资销售多年的张玉冬深知,“想收获绿色粮食,就要加强农业投入品的严格管理,这样才能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基于此,百信合作社在生产过程中,都采用高于国家标准的生物农药、高科技耕种植保,保障了每个生产环节的安全性。

  “去年的小麦打了18万斤,委托加工成无公害面粉后,不到一个月就高价售罄。”张玉冬说,通过规模经营、科学种田,可以深挖土地的潜力,真正把土地这一农民的“命根子”变成“钱袋子”。

  打造利益共同体,让土地托管在田间“扎根”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滦县副县长李忠华说,土地托管把家庭分散经营与托管合作社统一服务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既实现了规模经营,让土地增效,又有别于土地流转,减轻了经营主体资金等风险隐患,实现了土地、技术、科技、农资、劳动者和经营者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建立起农业专业化服务网络,带动了先进生产技术与农用机械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和相关主体的企业化运行。

  李桂兰家的2亩地大约能生产1600斤花生,除留下部分榨油自用外,剩余的全部销售给合作社。“比卖给商贩一斤多2毛钱。”李桂兰说,村民的余粮都卖给了合作社。“不用往家运,直接入库,省事儿还价高。”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积极性,合作社把每亩土地托管服务利润的30%留在社里,30%给分社负责人,2%给农民购买保险,10%作为风险基金,剩余28%作为下一茬作物的托管费返还农民。托管土地规模越大,托管土地的时间越长,农民、分社负责人和合作社获得的实惠越多。这种激励机制让各方齐心协力种好地,提高种地效益,增加托管面积。

  “合作社将‘滦县花生(东路花生)’成功申请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如今有多少花生都能卖给鲁花花生集团以及中铁公司等大企业,价格肯定比市场价高。”张玉冬说,合作社还能把产业链延长,存储、加工、销售……“我们一直在尝试,除了将无公害农产品加工出售外,还投资1500万元建成年产5万吨生物质燃料加工厂,使田间秸秆变废为宝,成为品质较高的磷钾肥。”

  目前,滦县已经有3家提供托管服务的专业合作社。“政府会本着‘支持不干预、服务不包办’的方针,推动土地托管规范有序发展。”李忠华说,为规避土地托管的风险,农业主管部门正鼓励当地保险企业开发适用于土地托管的保险业务,提高各类土地托管组织的抗风险能力,引导托管组织将托管的土地全部加入农业保险,减少和弥补天灾等给经营主体和农户带来的损失。(记者 王小勇 刘禹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