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通武廊携手种好协同发展“试验田”

2018-09-07 06:19:27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棋局上,北京通州区、天津武清区、廊坊市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三地相依相连,构成一个“金三角”,镶嵌于华北平原上。

  2017年2月4日,通州区、武清区、廊坊市共同签署《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根据协议,通州、武清、廊坊将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势,在规划、交通、产业、生态、人才、文化等领域进行深度对接,推动三地更深层次的合作与发展,一起种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块“试验田”。

  把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协同发展成效。协议签署一年多来,通州、武清、廊坊开展全方位对接合作,积极在人才、旅游、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等方面先行先试,迈出了实质步伐,积累了宝贵经验。

  整体定位、统一规划——

  通武廊联手种好“试验田”,谋求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合作

  在区划上,分属北京、天津、河北的通州、武清、廊坊,却被人们连在一起称呼——通武廊。如今这一叫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的签署,是三地全面协同合作的正式开始。三地政府都希望,通武廊能积极发挥表率作用,积极进行了统一管控、统一规划的尝试。

  一地评人才,三地都认可。三地率先提出建设通武廊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立了通武廊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实行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制度,首批29名三地高层次人才获得“通武廊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

  工业园区协调对接,共同做好承接工作。8月14日,通州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武清区工业经济委员会、廊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共同签署了《工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推进建立通州永乐开发区、武清开发区、廊坊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协调对接机制,协同做好非首都功能和在京企业疏解承接工作,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业经济领域共享示范区。

  近年来,三地不断创新区域协同沟通机制,在加强产业合作、做优生态环境、完善交通网络、深化人才交流、创新协同机制等领域取得了较大成效。

  “三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具有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基础优势和良好条件。”廊坊市委书记冯韶慧曾表示,廊坊要在三地共赢合作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演好自身角色、作出更大贡献。

  通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开展了协同合作,特别是在交通、生态、功能配套、产业发展等领域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控,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实现了相互带动、共同谋划、共同发展。

  通武廊还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协商重大事项,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设立通武廊协同发展办公室,负责确定年度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

  相关专家建议,通武廊要放眼大区域,种好“试验田”,进行整体定位、统一规划,明确小区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下的功能定位,确定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推动园区资源整合,凸显核心功能与特色,形成创新合作的载体与桥头堡。

  机制协同、全面开花——

  通武廊协同协作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协同,让对接更高效

  《通武廊种植业合作发展协议》《通武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合作框架协议》《通武廊农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武廊科技合作协议》……一项项合作协议的签署,让三地拧成一股绳,形成了“一加二远远大于三”的聚合效应。

  如今,通武廊协同发展深入人心并加快推进,全面协同合作进入快车道。据廊坊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一年多来,经过各相关部门积极对接,三地共签署国土资源、农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协议59项,推动了通武廊协同协作机制化、常态化、高效化。

  2017年,通武廊教育协同发展迈出重要一步。三地共同签署了《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天津市武清区教育局、河北省廊坊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教育协同发展的合作协议》,围绕学校共建、资源共享、研训协同、师生交流等方面,探索跨行政区划的教育协同发展有效模式和路径。

  不久前,旅游协同强势启动,三地共同组织召开通武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成立通武廊旅游发展联盟,启动“通武廊一卡通”项目,打破区划限制,共同推出一批精品旅游路线,抱团搞旅游,三地实现了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双增长。

  医疗卫生协作不断强化。三地积极推进医学影像和检验结果互认,推进医师、护士资质互认,探索建立区域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合作。

  文化领域协同有序推进。确立了通过政策引导、多方参与、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充分合作、广泛交流,提升文化整体影响力、供给力和辐射力。共同举办了京津冀非遗联展、京津冀文化产业展会、民俗文化节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

  “通武廊更加注重体制机制的协同,在医疗、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齐头并进,取得了良好效果。”相关专家认为。

  重点推进、群众共享——

  通武廊注重以谋划重点工程项目为载体,推进协同发展,提升群众获得感

  “通武廊建立协调发展示范区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获得更多的共享红利。”廊坊市市长陈平的话,道出了通武廊协作的根本目的。

  相关专家建议,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让广大群众切实得到实惠,感受到好处。

  近日,在大运河京津冀段近百公里沿线,三地数千名建设者在实施大运河保护开发工程。通过堤岸整修、河道治理、水体改善,使大运河京津冀段的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实现旅游性通航。

  这是三地统筹规划建设北运河生态文化项目的一部分。同时,三地还加快大运河博物馆、延芳淀湿地、运河文化公园、北运河香河段生态综合整治一期等重点项目进度,未来将把北运河建设成通武廊三地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

  通武廊统筹规划北运河生态文化项目,只是三地共同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提升百姓获得感的一个缩影。2018年,通武廊将重点推进北运河生态文化工程、蓝天保卫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交通互联畅通工程、产业提升工程、文化共创工程、旅游共享工程、人才交流工程、教育协同工程、医疗卫生合作工程、社会治安共管工程、美丽乡村工程等12项工程。

  “以重点工程项目为载体,注重提升百姓获得感,是通武廊深化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相关专家表示。(记者 杨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