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建华:让梦想从大山深处起飞

2018-09-11 07:03:0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建华乡村小学任教25年——

  让梦想从大山深处起飞

 

 

图书室里,张建华给学生讲读绘本。 记者马利摄

  她任教25年,换了4所学校,每一所都是乡村小学;拿了40多个荣誉称号,她没“远走”,也不“高就”,一手撑起全省唯一一个位于偏远山区的省级名师工作室。

  她选择了奉献、忍耐、坚守,也享受着快乐:一堂堂课的快乐,一个个童年的快乐,一个个梦想起飞的快乐。

  “山里的孩子也有梦想,托一把,就能让他们的梦想从山沟里起飞。”教师节前夕,为山村孩子托举梦想的阜平县阜平镇大元村大园小学校长张建华,荣膺2018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让山里孩子享受到充满生机的教育

  “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张回来!”9月3日,大园小学四年级开学第一堂语文课,张建华走上讲台,开口第一句话就让教室里的气氛火热起来。

  校长自称“老张”,孩子们也不见外:“想死你了,老张不上课,我们过得没滋味!”

  “我亲爱的宝贝们,暑假你们过得好吗?”张建华走近他们,捏捏这个学生的小脸:“长肉了”,拍拍那个学生的小脑袋:“想老张了没?”

  在教室里呆上不出三分钟,就能感受到张建华和学生之间独特又强烈的情感。

  25年来,正是这种情感给予张建华源源不断的力量:山里孩子远离城市,但不应远离知识、梦想和爱,一定要让山里孩子享受到充满生机的教育。

  1993年7月张建华中师毕业,分配到阜平县最偏远贫困的大台乡坊里村任教,包班教四年级。

  推开教室的门,几张看不出颜色的木课桌“缺胳膊少腿”,倚墙靠着,“弱不禁风”的板凳,四条腿都不一般齐,坐上去嘎吱作响、晃晃悠悠。

  “办法总比困难多。”一盆冷水浇下来,但张建华没有气馁。

  师范学的体育游戏、韵律操都搬到体育课上,挖俩土坑垫上沙土,再搓几条麻绳,带着学生们练跳远、跳绳;学校唯一的脚踏琴被擦拭干净,音乐课上师弹生唱;美术课凑不齐五颜六色的粉笔,就地取材教素描、做手工……

  最终,凭着科班出身打下的扎实基本功,张建华把语文、数学、科学、品德、音乐、美术、体育等所有课程都开齐了。

  有课上还不够,还要让孩子们“上好课”。张建华仔细咂摸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从大师的理论中汲取营养。

  春天到山里采槐花,夏天到地里捡麦穗,秋天到坡上摘酸枣,冬天到草丛里拾红枣……一有机会,张建华就把孩子们带去大山深处“放养”,欢声笑语里,孩子的作文越来越精彩、学习效率逐步提升。

  “整天这么玩儿,心都野了,学习咋办啊?”深信“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家长们表示出担心。

  令人惊讶的是,期末考试,张建华所教年级的主科成绩均是全乡第一,老乡们第一次对“素质教育”有了感性认识。

  “不出三天,我就能从课堂上分辨出哪些是张建华的学生。”阜平县城厢中学教师杨文红说,张建华的学生到了中学格外活跃,说话大方,写作能力强。

  1997年,张建华被招调到阜平镇城厢小学工作。从村小学到乡镇小学,从小班互动到大班授课,张建华一时难以适应。环境变了,怎么把最好的课呈现给孩子们?

  偶然经过特级教师王者书的教室,透过玻璃,张建华看到黑板上写满了阅读与作文相结合的提纲,张建华如获至宝,站在窗台旁一字不落地抄下来。

  “我仔细观察同事们怎么教,汲取经验。”课后立即听写巩固可以把基础知识砸牢,前后桌子一并组成学习小组可以调动学习气氛……其他老师们的好办法,都被张建华活学活用,汇集到她的课堂上。

  “树强阅读题全做对了,真了不起,老师为你高兴!”“家豪的书写真漂亮!”“沫坤的作文进步真大……”张建华利用每一个细小的课堂环节,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力,“课堂有没有生机,和硬件条件、区域位置没多大关系,只要肯用心,山里学校的课堂一样精彩。”

  让阳光洒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孩子在学校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心灵的成长。”25年的从教生涯中,张建华当了22年班主任,这个角色,说是老师,更像妈妈。

  “老张妈妈”“宝贝儿”是学生们和张建华之间的昵称,不仅挂在嘴上,也落在纸上。2012年开始,张建华利用语文课日记作业,搭建起和孩子们沟通的一座“心桥”:每天有4名同学轮流写日记,其他同学在日记后跟帖,张建华则在每个孩子的日记后面写下语重心长的回应。

  张建华给这种互动方式起了个名:滚动日记。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他的老师说他不是当作曲家的料。达尔文在自传里透露:‘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与聪明不沾边。’爱迪生小时候反应奇慢,老师认为他没有学习能力。明明,在老师的眼里,你就是《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

  又黑又瘦的张明(化名)上课低头不语,下课沉默寡言。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他受尽“冷眼”,性格自卑。张建华每次走近他,这个孩子总是一脸惶恐不安。在张明的日记后,张建华写下了上面的话。

  一段话,有时像一束光,照亮心灵。张明敢举手回答问题了,面对老师和同学自信了。三年后,即将毕业的张明在滚动日记中写下:“老张,您关心成绩好的学生,但您更关心成绩不好的我。课上鼓励我,放学后给我补课,写给我的话,成为了我学习生活的新起点!您更像一位母亲……”

  “每一个孩子都在‘闪闪发光’,只是有时他自己感觉不到,这就需要老师的发现和引导。”张建华说,作为一名老师,对待任何一名学生,都应做到“不抛弃,不放弃”,让阳光洒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在张建华和学生间传递的滚动日记,是每一位孩子的“成长日记”。仅2013、2014两年间,这样的滚动日记写了厚厚的26本,张建华为孩子们写了2000余篇、约200万字的评语回应。

  几十本滚动日记,在学校图书室书架上整整齐齐排了1米多长,翻开日记,就想起学生。“这是2012届毕业生,他们跟我儿子同岁。”说到儿子,张建华顿了一下:“儿子今年18岁了,却没有一篇是写给他的。”

  “张老师,我都妒忌你啦,孩子对你比对我都亲!”听着家长的“抱怨”,张建华掩饰不住嘴角的喜悦,“还有什么比学生的认可更让老师满足?”

  滚动日记“教学法”出了名,取经者不断。

  “张老师,我也尝试开展滚动日记,但学生们要是不认真,瞎应付咋办?”有外地老师打电话咨询,张建华跟他讲:“日记只是载体,你得走到孩子心里去,写到他们心坎上。”

  日记间滚动往复的,是一颗师者之心流淌的关爱。

  工作劳累,张建华一度头疼,上课不时要掐一下脑袋。一个男同学看在眼里,不知从哪里听说头疼需要先测血压,孩子当晚跟家长学习测血压的方法,第二天带着血压计来到学校,要给张建华亲手测量。

  “你说,这算不算我的教学成果?”张建华笑着说。

  大山不能阻隔我追求进步的执着

  2017年7月,“河北省名师张建华工作室”在大园小学成立,这是我省唯一设在偏远山区乡村小学的省级名师工作室。

  这里面有没有同情分?巴掌大的学校,张建华靠什么当表率引领全省小学语文教学?

  论文20多篇,省市级课题5个,各级作课比赛奖项13个,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40多个……当时评委们都惊讶,乡村教师竟然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一定程度上,大山阻隔了我的生活视野,但不能阻隔我追求进步的执着。”

  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在这简单的生活轨迹上,张建华却忙得团团转。

  白天,她的时间属于学生,上课、谈心、带班。没有课的时候,她批阅那厚厚的像小山一样的作业本。期间,还要去开各种的会议,参加学校的各种教研,“连喝水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每天下班后,办公室安静下来,张建华才开始自己的功课:坚持写一篇教学日志;读一小时的书,摘录两页学习笔记;写一页毛笔字。每周读两本教学刊物、浏览中国教师报等报纸。每月看一本教学专著,一本儿童文学。一学年内,她写出12本学习笔记、教学日志。

  保定、石家庄、北京……“这些年乡村教师学习机会越来越多,每次培训我都坐第一排,听课效果好。”张建华买智能手机,就是为了便于上课拍照,她把专家的PPT一张张拍下来,反复研究。“越学越能发现不足,跟这些大师比,我们山沟沟里的老师需要学的太多了。”

  独行快,众行远。

  张建华时间宝贵,却不遗余力地给全校教师做引领课,给全镇教师做示范课,给全县教师做公开课。

  张建华的微信朋友圈里,有特岗教师群,有教学点教师群,还有新入职教师群,视频分享、案例教学、好书推荐……就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颁奖当天,还有特岗教师打电话求助:“要参加评优课比赛,张老师您帮我设计一下。”张建华连夜帮这位年轻的老师搭出框架供参考,还嘱咐她:“起承转合的句子要再流畅些。”

  “河北省名师张建华工作室”启动一年多,张建华带领来自全省各地的7名工作室成员,公开发表论文18篇,主持、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5项,在“河北省名师张建华工作室”微信公众号推出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文章78篇。今年4月,近10万字的《启航2017 河北省名师张建华工作室成长纪实》得到省考核组专家的充分认可。

  名气大了,机会也接踵而来。“建华,来北京吧,这边天地更广,舞台更大。”面对各种邀约,张建华微笑谢绝。小时候家里没钱上学,父亲带着她挨家挨户借钱凑学费的场景一次次在脑海中重现。

  “我不会离开太行山,不会离开山里的孩子们。”张建华说,“他们的梦想在,我就不会缺席。”(记者 马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