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张家口尚义县十三号村:“空心村”变身“美丽乡村”

2018-12-02 20:16:3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冬日,暖阳高照,几排红瓦青砖、绿栏红格的“窑洞宾馆”静谧地沐浴在阳光下。

从破旧不堪的“空心村”到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从仅能填饱肚子的庄稼汉到人人羡慕的“三金”农民,张家口市尚义县南壕堑镇十三号村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美环境 “空心村”变身旅游村

十三号村距离尚义县城仅10公里。如今走起来“一脚油门”就到,可在过去,那是“一下雨,两脚泥,自行车骑着人”。

1998年,十三号村人口开始集中外流。“没办法,年轻人找不到媳妇,无奈只能出去打工挣钱。”村党支部书记姜万河说。

学生少了,学校塌了;医生走了,村卫生室关门了。村里不仅人闲,肚子也“闲”,土豆莜面过一冬天就算不错的口粮了。

饿肚子、没学上、缺医少药,让十三号村村民的生活愈发艰难。村民姜桂美生孩子可谓历经一劫。2000年,因为没有医生,生孩子只好请村里的接生婆。姜桂美难产,大出血,眼看着孩子大人有危险,是村里仅剩的几个50多岁的“壮劳力”抬着她去的县城。

到2013年,原本200多人的村子就剩下41人,而且都是老弱病残。全村193宗宅基地,房屋闲置破损达到140多宗,一宅一人的院落占到50%。

如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之路?2015年,十三号村在县、镇党委政府的引导扶持下,开始探索农宅使用方式创新模式。在盘活利用宅基地过程中,村里成立了当年张家口市首家农村宅基地合作社,推行了村民以地入社、按宅占股、以股分红机制,当年共有38户村民加入宅基地合作社,集中连片整理闲置宅基地18亩。

合作社充分发挥村子地处草原天路西线节点、紧傍大青山主要景区、临近县城的区位优势,锁定打造京津市民乡村生活体验、休闲度假、养生健身乡村特色旅游目标的定位,在宅基地治理区建起具有陕北风情的窑洞宾馆,成立了彩色坝头旅游开发公司。当年,村里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股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

“原来这黄土地也能长出金蛋蛋!”村民们渐渐鼓起来的不仅仅是口袋,更重要的是“富了脑袋”。为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十三号村又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生态片林3000亩,环村种植松树、金叶榆等2万多棵,完成村街道路硬化1.3万平方米,新建停车场2800平方米、村民文化广场800平方米,建成网球场、羽毛球场、旱冰场等体育场地。现在,十三号村已成为坝上地区知名的乡村旅游景点,被评为美丽乡村建设省级示范村,入选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国家级旅游扶贫示范村。窑洞宾馆也获评了“美丽河北·最美特色建筑”。

兴产业 庄稼汉成“三金农民”

“我们都是响当当的‘三金农民’了!”见到记者,村民们都乐呵呵地说。

“宅基地入股分股金、土地流转收租金、家门口就业挣薪金,这就是我们十三号村的‘三金’。”姜万河介绍道。

2018年,十三号村投资2000万元,进行了窑洞宾馆二期建设,现在全村宾馆窑洞达到144孔,今年可实现旅游收入150多万元,带动周边227户村民实现增收。

“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不光拿了分红,还有3间窑洞的产权。”拿到入股分红的村民王永祥说,“今年我们每家又分红2000元,跟着村里干,我们有奔头。”

窑洞宾馆带火了乡村旅游,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窑洞宾馆不远处,蔬菜大棚园区门口“十三号休闲农庄”几个大红字,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愈发耀眼。这个园区是靠流转农民土地建起来的。

在吊蔓西瓜棚内,61岁的村民姜子清正在育苗。“夏天忙时每天能挣100元,冬季只有9个冬暖棚还在做工,每天70元。”姜子清告诉记者,园区内共有9个夏季大棚,34个春秋棚,他家流转了5亩地,租金一年就能收入1000多元。

目前,十三号村共流转土地650亩,其中150亩建起了现代农业园区,500亩建了药材种植基地,每年村民获取土地租金达13万元,户均1600元。

“过去总羡慕城里人上班挣钱,现在我们农民也成上班族了。”说起现在的好日子,姜子清的老伴贾秀芬很高兴,“他在采摘园打工,我在窑洞宾馆打扫卫生,我们老两口现在也是‘双职工’啦。”

在十三号村,随处可见赚着“薪金”的村民——街道清洁工、绿化工人、酒店服务员……村子里的老人没有一个在家闲着。

“不让一人受穷,不让一户掉队,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就是我们的责任。”姜万河说。

享幸福 “老光棍”脱贫又脱单

十三号村的变化,让曾经走出去的村民纷纷回来了。

58岁的张爱孤身一人在外漂泊30多年。2014年,他回家了。他把三间破房子入了股,又住进了村里集中安置的三间新房里。这不,他还赶上村里对贫困群众技能培训,跟着师傅学了一个月烧烤,如今已成为村里有名的“烧烤师傅”,工资也跟着涨了好几百,旅游旺季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

他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打光棍50多年的张爱,竟然有邻村的人打听着要嫁给他。“她是先相中了十三号村,后相中的我。”张爱呵呵笑着说。

65岁的姜星明退休后,本可以在县城里享清福,可他毅然回村打理村史馆,定期组织村民搞活动。“这几年,村里发展好了,有钱赚了,精神生活也得跟上来,我就是希望尽一点力,把村民的生活丰富起来,提高大家的幸福指数。”

走进十三号村村委会,阅读室、活动室、排练厅热闹得很。会唱戏的潘正军正带领着秧歌队排练节目,姜星明在村史馆给村民讲解扶贫政策……

“如果不是往回想,哪里知道今天的日子有这么好!”张爱说,“村里有钱了,我们这些老家伙们盘算着去趟北京,要在天安门前照个相哩!”(记者刘雅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