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碱包村”变成大粮仓 逃荒户住上“幸福楼”

2018-12-07 06:37:5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1979年1月6日相关报道。

 

  南皮县刘八里村是黑龙港流域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1978年,这个“碱包村”打出了丰收粮,一下子成了“明星村”。1980年,省里还在南皮县召开现场会,推广刘八里治理盐碱的经验。

  1979年1月6日河北日报第二版刊发报道《种肥改碱 地壮粮丰》,文中说:“南皮县刘八里大队过去是个有名的‘碱包村’。全大队粮田面积1900亩,其中盐碱地占76%,地碱土薄产量低。”“他们在抽咸淋碱的同时,突出抓好种肥改碱,使碱地逐步变成了好地。到1978年,全村粮田盐碱地,由1972年的1450亩缩减到140亩,昔日的盐碱窝里打出了亩产596斤(玉米和小麦)的丰收粮。”

  报道刊发后不到一个月,刘八里老百姓迎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个春节。大年三十这一天,村民胡春华家里,庄户人家最重视的年夜饭摆上了饭桌。

  媳妇张秀茹做饭的时候,胡春华还在村东头的麦子地里转悠。等他来到饭桌前,发现有他爱吃的胡萝卜炒肉丝、白菜粉条炖豆腐,主食是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他心里乐开了花。

  “辛苦一年了,又赶上了好年头,犒劳犒劳你。”张秀茹的话里,透着说不出的高兴。她算过账,1978年丰收,连玉米带小麦,她和胡春华两口子共分了800多斤粮食,终于能填饱肚子了。

  也难怪张秀茹会这样高兴,那个年代,在刘八里大队,填饱肚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村里老人回忆,那时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乡亲们都要用野菜掺着米缸里仅剩的棒子面熬粥、做成菜团子。就这,还不敢敞开肚皮吃,要是想吃个馒头就只能等到过年了。

  日子过得苦,是因为村里白花花的盐碱地。乡亲们无奈地说,这里的土,铲上一锹放缸里就能腌咸菜了。

  刘八里大队当时有不到300户人家,因为吃不饱,已有8户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去了。胡春华的堂弟胡广坡去了黑龙江五常,好几年没回过村里。

  近日,在刘八里村原党支部书记毕书清家里,和记者聊起当年治碱的艰辛时,已66岁的他感慨万千:种地前要先在地块之间挖好沟渠,让雨水把盐碱冲刷到沟里。在两行庄稼之间还要种上田菁(一种豆科植物),等田菁长到快一米高的时候,将它翻压于耕土层当肥料。他说:“这里种一亩地流下的汗水,能顶得上别的地方种两亩甚至更多。”

  与盐碱地的抗争,像是一首悲壮的歌。但让乡亲们高兴的是,从1978年开始,地里传来的好消息越来越多: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里终于分田到户,乡亲们治好碱、种好地的劲头更足了!

  分田后的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村民郭洪兴扛着锄头来到了自家的地头。眼前的一幕吓了他一跳:大家伙儿早就在地里忙活开了,挖沟的挖沟,锄地的锄地,忙得不亦乐乎。

  1983年麦收的时候,郭洪兴乐得合不拢嘴。小麦亩产从原来的不到200斤一下子蹦到了400斤。“这时候就能经常吃上白面馒头了。”郭洪兴说。

  1990年5月的一天,村里第8眼机井欢快地喷出了井水,围在一旁的乡亲们欢呼:“这下子村里全是水浇地了!”“水来了,碱就退了!”地里的庄稼长得更壮实了,乡亲们种地也省劲多了。那一年,刘八里的小麦亩产超过了500斤。

  ……

  庄户人家的命运,与土地连在一起。1991年3月18日,因吃不饱饭而外出谋生的胡广坡回来了!

  那天晚上,在胡春华家里,已10多年没见面的哥俩喝起了东北小烧。胡广坡动情地流下了眼泪:故土难离,要是能吃饱穿暖,谁愿背井离乡?

  像胡广坡一样,以前外出谋生的人家,纷纷回到了刘八里。

  地里产的粮食一年比一年多。乡亲们的家里,电视、冰箱等不再是稀罕物。有的还买了拖拉机、小汽车,翻盖了房子,日子越过越美。

  但乡亲们没想到的是,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2013年,“渤海粮仓”工程启动,这是一项由科技部和中科院牵头的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将提高环渤海低平原4000万亩中低产田、1000万亩盐碱荒地的粮食增产能力。

  刘八里所在的南皮县正是“渤海粮仓”工程实施核心区,专家给乡亲们带来了成熟的盐碱地治理新技术。胡春华家里的8亩多地,今年麦子亩产1050斤,玉米亩产1200斤。对于祖祖辈辈种地的他,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新纪录。

  南皮县副县长孙宏勇介绍,今年,南皮县增产粮食5000万斤,刘八里的盐碱地上增产粮食60多万斤,“碱包村”变成了大粮仓!

  另外一笔账更是喜人:自2013年实施以来,“渤海粮仓”工程5年间在全省累计实现增粮95.2亿斤,带动农民增收109亿元。

  11月26日,在刘八里,记者看到冬小麦长势喜人,一眼望去绿油油一片。村东是占地50亩的新民居项目,已建起了8栋漂亮的小楼,村民都叫它“幸福楼”。“当年外出谋生的人家,大都住上了‘幸福楼’。”刘八里村委会主任高凤行特意告诉记者。(记者许卫兵 王雅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