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耳机成了我们的“第六器官”?

2019-03-14 04:25:2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很久以前,手机、钥匙、钱包是出门必备三件套,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第三项悄悄演变成了耳机。当然,对于某些年轻人而言,有线耳机代表着手机的安全状态——只要音乐播放着,就能确保手机还在自己的口袋里。

  可对于耳机重度依赖者而言,它还有着更为重要的功能。微博上一位网友的解释赢得极大共鸣:“有时候用耳机主要不是听歌,是用它来隔绝世界”,坐在拥挤的地铁或公交上,戴上耳机,把音乐开到尽量大,就觉得这个世界再与我无关。

 

 

  在年轻人的“社交规则”中,戴耳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请勿打扰”“我不想说话”的意思,简直是“装聋作哑、避免尬聊”的谜之法宝。在地铁、餐厅、书店、商场、办公室,戴着耳机的年轻人随处可见。出门不带耳机,坐立难安。网友调侃,耳机已经变成了继手机之后的人体“第六大器官”。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有11亿年轻人(12~35岁)因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如用手机耳机听音乐)而面临不可逆的听力损失,到2050年,残疾性听力损失人士数量或将增加至9亿多,相当于每10个人中就有1人存在残疾性听力损失。

 

  戴耳机听高强度的音乐,已经成了年轻人的一种“新生活方式病”。如果真的离不开耳机,我们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它呢?

  “60-60”原则:国际公认保护听力的方法

  世卫组织建议,戴耳机,尤其内置耳机的人要遵循“60-60”原则,即耳机音量一般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耳机的时间则不宜超过60分钟。

  注意使用耳机的环境

  我们在很嘈杂的环境中,如果戴耳机的话,会不自觉地调高音量,这一行为并不可取。因此,如果外界杂音比较大,最好不要再使用耳机。睡觉前,一定记得关闭音乐,取下耳机,避免睡着后对听觉器官造成持续性刺激。

 

  耳机有“沙沙声”时不宜佩戴

  耳机出现沙沙声或只有一边有声音时,便不适合再使用。如果继续使用,长时间可能影响听力的不平衡。

  选择头戴式耳机

  入耳式耳机对听力损害最大,其次是头戴式耳机,影响最小的是平头式耳机。原因是入耳式耳机的声音接触面积小,对耳蜗内部压强较大,其它两种影响相对较小。

  经常对耳机进行消毒

  入耳式耳机容易滋生细菌,耳朵有破损的情况下容易引起炎症,使耳屎增多甚至形成栓塞,出现耳鸣、头晕等症状。医生建议,每周用75%的酒精对耳机进行清洁消毒,尽量不要交叉使用,避免感染。

 

 

  如果你有社交恐惧症,只是把耳机当做“避难所”,最好也不要采用这种伤害自己的方式。我们要明白,保护听力与预防脱发同等重要,毕竟,未老先聋,可真不比“未老先秃”好到哪儿去。

  (新华网河北频道综合 吴翠霞 刘桐溪(实习)/文 图片来源网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