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2025年05月23日 星期五 农历: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最美青春,铸就绿色奇迹(爱国情 奋斗者)

2019-03-27 06:33:1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132

  年过七旬的陈彦娴翻看着老照片,讲述当年故事。
  资料照片

  陈彦娴(后排左一)和一起上坝的同宿舍姐妹。
  资料照片

  开栏的话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接续奋斗,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矢志报国、实干创业的典型人物和群体。

  今日起,本报推出“爱国情 奋斗者”专栏,讲述为国家建设发展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和在平凡岗位上不懈奋斗的普通人的故事,展现人民群众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出河北围场县城,驱车向北,地势渐渐抬高。

  天光云影下,浩瀚林海连着广袤草原,河流湖泊星罗棋布。眼前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坐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

  穿过一条林间小路,道路七拐八拐。“等等,这儿该不是‘沙胡同’吧?”车上,75岁的陈彦娴发问,得到旁人肯定答复,她会心一笑。

  陈彦娴在林场工作了一辈子,当年这条路弯道多,两旁都是沙丘,走在路上,如同穿梭在沙子堆成的胡同里。如今,这里早已是郁郁葱葱。

  “树又长高了,快认不出了。”车窗外,树木飞驰,陈彦娴情不自禁唱起当年的歌谣:“六二年那么呼儿嘿,进林场那么呼儿嘿,知识青年怀着热情,来到塞罕坝,创大业那么呼儿嘿……”

  1964年,20岁的陈彦娴在河北承德市读高中,邻居刘文仕正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

  “响应国家号召,种树去!”那年夏天,听闻林场刚成立不久,造林需要人手,怀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陈彦娴和同宿舍姐妹们给场长写了一封“求职信”。

  过了一个月,收到录用回信,姑娘们背起铺盖卷,坐上大卡车奔赴林场。颠簸了两天两夜,一下车,眼前一片荒凉,连场部都没几间像样房子。“当时住的是仓库、窝棚,喝的是沟塘子水,吃的是土豆和咸菜。”陈彦娴回忆。

  姑娘们上坝后,被分到林场苗圃工作,一开始在苗圃浇大粪。“粪桶沉且不说,不仅要忍受难闻的气味,还必须跟上大伙儿的节奏,转着圈儿地倒。”一天下来,姑娘们累得腰酸腿痛、浑身无力。

  冬天,坝上气温常常零下40多摄氏度,大风伴着雪花,刮得人喘不上气。林场职工们上山清理残木,为来年造林作准备。大雪没过膝盖,大伙儿背着一根大麻绳,要走六七里地才到山上。男职工负责采伐残木,姑娘们则用绳子将木头绑好拖下山。雪深,没有路,要使出全身的力气才能拖动。

  “我们好胜心强,比赛着来,你拖得多,我比你拖得还多,汗水把棉袄都湿透了。”苦干一个多月,从林场领导到普通职工,都对陈彦娴她们刮目相看。

  1977年,林场57万亩林地遭遇“雨凇”灾害;1980年遭遇大旱,12万多亩树木旱死……陈彦娴他们重新造林,“那时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子劲,就是要坚持下去,把树种好管好。”

  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的小树已长成了大树,荒原变成绿色海洋。

  车停在山上的瞭望台,陈彦娴拿起手机拍照。退休后,她的一大乐趣便是回林场转转,看树木长高,就如同看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

  有人问陈彦娴,如果能重来,还愿不愿意选择在塞罕坝扎根?

  其实,这个问题她早就用行动回答过。1976年,陈彦娴的母亲在承德市区给她找好了接收单位,还径自来坝上叫女儿回去。陈彦娴选择留在了塞罕坝,她舍不得这片正在茁壮成长的树林。

  “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和生命换来了这百万亩林海,我们完成了祖国交给的任务,一生为之自豪!”陈彦娴面带微笑。

 

  《 人民日报 》( 2019年03月25日 04 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