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奋斗的足迹——来自西柏坡的蹲点报告

2019-04-11 05:13:2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iframe allowfullscreen="true" filelength="2956000000" filesize="81379732.0" frameborder="0" height="520" marginheight="0" marginwidth="0" scrolling="no" src="https://player.v.news.cn/api/v1/getPlayPage?uuid=1_1a20e72966714fc295a9d816818dc691&vid=3d9135be9bd2a2e5d5b895084e6027f8&playType=0" width="690"></iframe>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题:奋斗的足迹——来自西柏坡的蹲点报告

  开栏的话:

  70年前,中国共产党从西柏坡迈开“进京赶考”的步伐。一个崭新的中国向着世界昂首走来!

  70年砥砺奋进,神州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人的答卷,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恢弘铺展。

  同庆祖国华诞,不忘奋斗初心。即日起,新华社开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栏目,集中推出系列报道,深刻反映7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宝贵经验,揭示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讲述普通人与新中国同成长、共命运的动人故事,激发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凝聚新时代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新华社记者

  暖风轻抚西柏坡,又是一个春天。

  70年前的3月,党中央从这个背靠太行山的小村落动身前往北平。毛泽东同志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停下“赶考”脚步。神州大地上,一幅幅壮丽的发展画卷在描绘,一部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在书写。

(新华全媒头条·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图文互动)(1)奋斗的足迹——来自西柏坡的蹲点报告

  这是4月8日无人机拍摄的西柏坡。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奋斗,不负使命荣光

  一份喜报,令人欢欣:2018年9月,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脱贫出列,摘掉32年的“贫困帽”。

  70年前,中共中央进城前夕,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两个务必”的号召,警示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

  “巩固脱贫成果、加快转型升级、治理生态污染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严峻的考题。我们要加快步伐,努力走在前面。”平山县委书记李旭阳说。

  李旭阳清晰记得,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同干部和群众座谈时的场景——

  “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平山党员干部,带头坚持‘两个务必’,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履行职责的各个环节,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从“两个务必”的见证者到践行者,老区的党员干部用扎扎实实的行动,为伟大精神写下生动鲜活的注脚。

  今年51岁的陈国平,曾长期担任西柏坡镇梁家沟村党支部书记。

  1996年上任伊始,面对特大洪灾,陈国平带着班子成员和壮劳力组成“工程队”,苦干100多天,修复了道路,新造耕地100亩。

  2009年,梁家沟村启动新民居建设,陈国平主动选了最差的一块宅基地。建设旅游路、打造红色旅游小镇,需要拆迁,陈国平和3位村干部率先拆了自家房子。

  有着51年党龄的西柏坡村老支书闫文进,对记者清晰流利地背诵出“两个务必”。“共产党员就是干事创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要牢记‘两个务必’,把自己的考卷答好,西柏坡人更要如此。”

  时代,日新月异。奋斗,永不停歇。

  西柏坡镇人均耕地少,又处在水源保护地范围内,生态保护的压力和责任重大,能有今天的发展,靠的就是党员干部带头。

  去年村“两委”换届,西柏坡镇16个村有11个换了党支部书记,干部队伍更加年轻化。

  “村党支部书记从过去平均年龄60岁以上,下降到现在的平均年龄48岁左右,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是1987年生人。”西柏坡镇党委书记陈东亮说,我们要以敢于考出好成绩的精神状态,战胜前进路上的一个个困难。

(新华全媒头条·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图文互动)(2)奋斗的足迹——来自西柏坡的蹲点报告

  这是4月8日无人机拍摄的西柏坡。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奋斗,为了美好生活

  这是平山县下槐镇南文都村:平整的道路、漂亮的文化广场、成方连片的鱼塘……几年前,这里还是垃圾围村、污水横流,就连村委会大门也被猪圈、厕所“堵”了起来。

  改变,始自扶贫工作组的到来。

  驻村第一书记张端树调研后发现,南文都村距离西柏坡景区不到4公里,依山傍水,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大有潜力可挖。

  整治村貌,治理河道,修建荷花池塘,栽植葡萄、樱桃,打造农业生态观光园……扶贫工作组和村民一起,扮靓着山村。

  土地流转、园区打工、办“农家乐”……村民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驻村期满,张端树被村民留了下来。张端树说,永远忘不了村里最后一位脱贫户说的那一句“共产党好”。

  西柏坡纪念馆里,几张黑白图片记录着历史。

  70多年前,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耕者有其田”,点燃了中国人民“翻身立家”的热望。

  上世纪50年代,由于岗南水库的修建,西柏坡人从稻麦两熟的“米粮川”搬迁到贫瘠的高岗旱岭上,人均耕地锐减,生活一度变得艰难……

  74岁的老党员闫青海的身上,浓缩了西柏坡人的奋斗创业史:年轻时开运输船,进城打工,开办西柏坡第一家“农家乐”、成为村里首个“万元户”……闫青海一直相信,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

  “过去,党带领老区人民翻了身,如今又带着老区人民脱了贫。艰苦奋斗的精神啥时候都不能丢。”闫青海说。

  看准了西柏坡村的旅游业前景,“80后”大学生闫二鹏2005年回到家乡,接过了家里的旅馆生意。在经营旅馆同时,他还开设旅游网站,开发导游讲解等业务,每年利润达四五十万元。

  作为新一代西柏坡人,闫二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红色文化更好地宣介出去。“到西柏坡参观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能让参观者更好地领悟西柏坡的历史和精神。”

  奋斗,书写发展新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山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截至2018年,平山县创建5A级景区1家,4A级10家。2018年全年接待游客1710万人次,同比增长30%;旅游收入达129亿元,同比增长35%。

  “天蓝蓝的,云白白的,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多好啊。”“环保先锋”封彦彦对绿色发展有着深刻体会。

  过去,封彦彦开厂子生产耐高温砖。“平均每天要烧掉几吨煤,搞得浓烟滚滚。虽然挣钱,但成天被告状投诉。”随着国家对环保越来越重视,封彦彦觉得再这样干不行。

  于是,从自行研发适用于自己企业高温窑炉的环保设备起步,到依靠摸索出来的技术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成立环保公司,再到砖厂关门、环保公司进入发展快车道,封彦彦在倒逼转型中打开了事业发展新局面。“过去生产耐火砖,每年产值以千万元计,现在做环保,每年产值以亿元计,没法比。”

  转型,带来新生机。

  2015年9月,位于平山县的河北敬业集团成立敬业增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发展3D打印等项目。这家大型民营钢铁企业迈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步。

  他们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的科研团队合作,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微细金属粉末成套制备技术,率先在国内建立起微细金属粉末生产线。

  “两公斤金属粉末就能卖出一吨钢的价钱。通过3D打印技术把金属粉末构造成各种精细零件、定制化产品,极大降低了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损耗。”敬业集团副总经理张觉灵介绍。

  新的起点,新的目标,新的挑战。摘掉“贫困帽”的平山县,有了更加宏大的愿景——打造市域次中心,建设生态富裕文明和谐中等城市。

  “要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中心任务,做到脱贫成效、环境质量、民生保障水平三个提升。”李旭阳概括平山的“答题思路”。

  “几千年以来的封建压迫,一百年以来的帝国主义压迫,将在我们的奋斗中彻底地推翻掉。”1949年新年之际,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向世界庄严宣告。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2019年新年贺词,激励、鼓舞着亿万人民。

  站在西柏坡,置身新中国出发的地方,感受历史与现实的回响,心潮澎湃,豪情满怀。(记者孙杰、黄小希、张涛、闫起磊、范世辉)

(新华全媒头条·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图文互动)(3)奋斗的足迹——来自西柏坡的蹲点报告

  平山县下槐镇南文都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端树(右)和治理河道的工人交流(4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