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救活一座厂 带活一座城

2019-04-26 08:03:0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在万里之外的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市,提到中国、中国河钢,几乎无人不知。因为中国河钢塞尔维亚公司管理团队的到来,一个有着5000多名职工的百年钢厂重生了,一座古城更有活力了。他们书写的“中塞一家亲”故事,在美丽的多瑙河畔流传,带来了更多的温情与大爱。

 

  “巨无霸”成了“老大难”

 

  从塞尔维亚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出发,乘车数小时便来到古城斯梅代雷沃,远方矗立的斯梅代雷沃钢厂的锅炉、冷却塔映入眼帘。这座拥有100多年历史的钢厂曾被称为“塞尔维亚的骄傲”。

 

  斯梅代雷沃钢厂成立于1913年,在鼎盛时期,钢厂贡献了斯梅代雷沃市40%的财政收入。数据显示,钢厂直接雇佣5000多名职工,220万吨配套钢铁生产产能,并在多瑙河畔有两个在用的港口。另有1600余家供货商,间接提供了16000多个工作岗位。斯梅代雷沃这座仅有10万余人的小城的命运,也和钢厂紧紧连在一起。

 

  在2003年,钢厂以23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一家美国公司。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开始连年亏损,2012年,钢厂又交还给塞尔维亚政府。从2012年开始,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以及管理不善等因素,该厂一度陷入困境,濒临倒闭,成了政府心中的“老大难”。

 

  对斯梅代雷沃的市民来说,每天清晨起床后看一下钢厂正在冒烟的烟囱,已经成了生活中雷打不动的习惯之一。2012年以来,钢厂每况愈下,市民们清晨已很难看到熟悉的场景,焦虑也弥漫在越来越多的人心中。“我们钢厂状态最差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第二天会不会有工作。”大学时主修经济、如今在钢铁厂负责安全和消防工作的弗拉迪米尔·伊利奇回忆说。2016年之前的4年间,钢厂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5000多名员工也徘徊在半失业的边缘。为维持这5000多名员工家庭的生计,保证地区社会稳定,塞尔维亚政府每年不得不拿出大量资金来补贴工厂。

 

  就在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中国企业来了。

 

  2016年4月,中国河钢集团与塞尔维亚政府签约,以4600万欧元收购斯梅代雷沃钢铁厂,保留其5000名员工,成立了河钢塞尔维亚有限公司。

 

  “三个本地化”让百年老厂重焕青春

 

  “美国人没干好的事,你们就能干得好吗?”面对记者,河钢塞钢执行董事宋嗣海坦言,在刚刚接手钢厂的时候,来自业界的质疑声此起彼伏。质疑声并没有让河钢集团塞尔维亚公司管理团队退缩,反而点燃了他们的斗志。

 

  “接手钢厂后我们做了一项调查,发现钢厂员工普遍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比如一名轧钢工,使用20世纪70年代的设备,生产出了厚度仅为0.14毫米的冷轧板材,用全自动设备完成这一工作都是很有难度的,这5000人不是我们企业的包袱,而是我们企业的财富。”河钢塞钢副总经理王连玺介绍,对塞方员工的深入了解,坚定了中方团队“用人本地化”的信心。

 

  当地很多家庭几代人都在斯梅代雷沃钢厂工作,他们对这座工厂的情感早已融入了生命、浸入了灵魂。河钢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利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文化本地化”的“三个本地化”原则。塞钢有员工5000多人,中方员工常驻人员不过9人,日常生产经营主要依靠当地员工。紧接着,河钢输入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配置全球优势资源,让钢厂走上了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2016年下半年,河钢塞钢产量较上半年平均增长50%以上,产销量创2010年以来最高水平。当年12月份,扭转了连续7年亏损的局面。第二年,就给塞尔维亚政府上缴了约4000万美元的税款。能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常驻塞尔维亚的中方9人管理团队功不可没。他们在运营公司的过程中,依托整个团队力量,充分调动当地员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沿用被收购之前已形成的较为完善的管理流程,将中方的先进管理经验嵌入其中,并实行奖惩制度,提高工资并发放奖金。河钢塞钢与5000多名塞方员工全部签订了劳动合同,消除了员工队伍失业的担心与顾虑;完成了劳动指导、风险评估、培训、医疗检查等30余项管理准则的签订,并与三家代表工会签署集体劳动合同协议,得到塞尔维亚政府和当地媒体的积极评价。

 

  “三个本地化”,确保了钢厂接手后的平稳过渡和良好开局。河钢塞钢不仅实现了5000多名员工收入的稳定增长,还通过延伸产业链条,为更多的居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目前,斯梅代雷沃市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直接或间接围绕河钢塞钢在工作。

 

  在中方团队的忘我工作下,河钢塞钢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2017年产钢147.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4亿美元,创出历史最高水平。2018年产钢17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5亿美元,比上年提高42%,成为塞尔维亚第一大出口企业。2019年一季度,河钢塞钢共产钢46.17万吨。按照河钢塞钢发展规划进行的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落地。步进式加热炉已决定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双蓄热式,提高转炉煤气利用率,降低天然气消耗。新建现代化烧结线已经做好场地准备,主要设备已自国内发货。连铸涂油机合同已签订。二号酸洗线焊机也在4月订立供货合同。

 

  一座钢厂重生 幸福一座城

 

  “如果是10分制的话,您给河钢团队打多少分?”“我会给他们打11分,我们就像真诚的朋友一样无话不谈,所有斯梅代雷沃人和他们都互为朋友。”斯梅代雷沃市长亚斯娜·阿夫拉莫维奇提起河钢团队,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在她看来,河钢团队的到来,不仅让濒临破产的钢厂起死回生,更是让斯梅代雷沃这座小城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斯梅代雷沃钢厂的员工和家属加起来有两万多人,相当于这个城市人口的1/5。河钢集团的收购,不仅让斯梅代雷沃钢厂恢复了活力,还带动了整座城市的发展。得益于钢铁厂的重生,斯梅代雷沃市每年的财政收入是原来的两倍多。当地人谈起中国和中国企业,无不竖起大拇指。

 

  “我们将来肯定会成为欧洲第一。”河钢塞钢第二大工会——ACNC负责人萨沙·科里奇对钢厂目前取得的成就非常满意;“我喜欢中国,喜欢汉语,将来我要当一名汉语翻译。”河钢塞钢员工维斯娜的女儿米莉察因为河钢爱上了中国,她还为自己起了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蜜蜜”;“工作稳定了,工资增加了,有条件改善全家的居住环境了。”河钢塞钢员工沃伊斯拉夫和娅斯米娜夫妇正忙着扩建装修自家20世纪50年代的旧房子……河钢塞钢为古城斯梅代雷沃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中国元素,越来越多的塞尔维亚人爱上了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学习汉语的行列。

 

  一座钢厂涅磐重生,幸福了一座城市。河钢的到来,将中塞传统友谊推向历史新高度,中塞友谊之花在美丽的多瑙河畔绚丽盛开。(记者 陈元秋 耿建扩 温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