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他们给县里带来了实打实的好项目”

2019-05-20 19:47:1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日前,记者在河北省新河县刘秋口村采访时看到,该村村西的大棚工地一片忙碌。水泥池塘已经浇筑完工,工人正忙着焊接池塘上方的棚顶钢结构。正在现场的村委会负责人刘运才喜不自胜地告诉记者“这是新华社扶贫工作队给刘秋口村民带来的又一惠民项目——新河县首家鱼菜共生大棚,建成后可实现年纯收入近30万元。”

  新华社驻新河县扶贫工作队扎根基层,“志”“智”双扶,聚合内外资源,闯出了一条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好路子。5月6日,河北省政府网站发布《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赞皇县等21个县(区)退出贫困县的通知》,批准包括新河在内的21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县委书记李群江说:“这得益于全县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特别要感谢新华社的大力支持,感谢新华社扶贫工作队的扎实工作!”

  扎根基层,与贫困县干部群众打成一片

  工作队坚持在扶贫一线实施“扎根工程”,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工作。为此,他们制订了《新华社驻新河扶贫工作队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若干准则》及《新华社驻新河扶贫工作队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形成了“1+5”管理制度体系,划定工作底线和红线,并挂牌上墙;制订《工作台账》《管理台账》,明确努力目标和高线,自觉接受新河干部群众监督。扶贫工作队队长汪鹏说,有幸战斗在脱贫攻坚的一线,很受教育,深感震撼,心灵得到洗礼,作风得到锤炼……。

  打铁必须自身硬,汪鹏以身作则做表率。父亲患有脑梗后遗症,母亲糖尿病多年,10多年前他把父母接到北京照顾。为做好全国“两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安保工作,妻子年初由北京市公安局机关,到府右街派出所支援工作,经常执勤到很晚。组织出于关心汪鹏,可申请提前结束扶贫,但考虑到新河尚未脱贫摘帽,他坚决要求留在新河。

  为了解全县村情民情,工作队走村入户宣传解读扶贫脱贫政策,扎根分包的董夏、盖村、暴地贾、宋亮庄等贫困村,强力攻坚突破,确保真脱贫、稳脱贫。汪鹏分包的董夏村在脱贫摘帽验收中,代表新河县接受第三方评估组近5个小时“解剖”,顺利通过。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工作队结合实际,先后撰写调研体会12篇,为县委县政府调度脱贫攻坚提供有力参考。工作队队员朱峰、刘奕湛发挥新华社新闻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及时提供精准脱贫的政策咨询服务。经工作队协调,中国经济信息社为新河县免费开通“新华财经”等三大国家级信息产品平台的专用账号,并提供《经济分析报告·乡村振兴》《高管信息》《政务智库报告》等信息。汪鹏作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主题征文活动获奖论文作者,参加了中宣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召开的研讨会,整理胡春华副总理等领导讲话要点,印发全县扶贫干部学习。

  工作队还注重“扶贫必扶智”,从培训教师、帮扶学前教育等方面加强教育扶贫。经他们极力沟通,“腾讯智慧校园”项目最终落户新河,为新河教育实现管理智慧化、教学智能化、教研网络化和家校沟通信息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河被评为“腾讯智慧校园”全国示范区。依托“腾讯智慧校园”平台,新河教育系统还建成了可随时点击查阅的教育资助系统数据库,探索教育精准扶贫“新河模式”。

  扶持产业,助力贫困群众脱贫梦圆

  工作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的有关要求,全力帮扶贫困群众直接受益的香菇、黄韭种植等项目,让贫困群众受了益、叫了好。

  该县刘秋口村村民利用环高速绿化林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了简易型香菇大棚,但受大棚质量限制,香菇产量和质量不高。为解决这个困扰该村干部群众多年的难题,工作队先后奔赴灵寿、阜平、邱县等地考察取经。

  取经归来后,工作队又统筹新华社拨付的35万元党费和30万元扶贫资金,拨付给65户贫困户(每户1万元)作为股金,统一建设了8座高标准双拱香菇大棚。为保障销路,工作队通过新华社全媒体广告平台推介新河特色农产品,协调碧桂园“凤凰优选”超市河北总店在新河注册,全力推销香菇、羊肚菌等新河农产品。现在,石家庄、邢台批发商的厢货车准时来到村头,在大棚边等待装货,采摘的香菇供不应求,刘秋口村贫困户每户每年因此增收千元以上,菇农们脸上露出了笑容,逢人就夸新华社!

  为巩固脱贫成果,工作队落实蔡名照社长去年5月在刘秋口村考察时提出的要求,利用新华网支持的100万帮扶资金,帮助村里建设鱼菜共生大棚,棚区地面以下挖坑塘注水养鱼,坑塘上种植香菇,利用池水养鱼,池水提供菌类生长所需的湿度,达到一棚多能,资源循环利用。大棚建成后,将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推动实现稳定持续脱贫。

  工作队员刘奕湛分包的宋亮村,黄韭种植历史悠久,但始终没有形成产业。在工作队协调下,该村整合涉农资金增建13个棚,每两个贫困户负责一个棚,投资少见效快,现在一个棚每年纯收入上万元。黄韭种植为宋亮村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截至2018年年底,宋亮村已经建设大棚23个,带动31户贫困户、78人脱贫。

  去年以来,工作队还发力消费扶贫,助推扶贫产业。新华社机关食堂批量采购新河香菇、小米等农特产品,新华社工会系统仅今年“五一”前后就购买新河土特产140.3万元,既带动贫困户增收,又提高了群众发展特色种植的积极性。

  此外,工作队坚持“扶贫先扶志”,助力产业扶贫,充分发挥新华社全媒体报道的优势,营造决战脱贫的良好氛围,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朱峰带领河北分社两名同志采写的通讯《俯身为民实干,挺胸为党争光——河北省新河县扶贫一线干部群像》,得到河北省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极大地鼓舞了新河县干部群众战胜贫困的信心决心。

  引进资源,强化贫困群众造血能力

  工作队刚进驻新河时,当地干部怀着强烈的期待,但也有人脸上挂满疑问:新华社搞宣传是强项,他们能给县里带来实打实的扶贫项目吗?

  去年5月20日,在广东顺德,碧桂园集团和新河县政府签订乡村振兴结对帮扶协议。碧桂园新河苗木基地、做大做强新河羊肚菌种植业等产业扶贫项目相继在新河落地生根,这是新华社当“红娘”,工作队协调对接的重要成果。也正是从这个项目起,人们彻底打消了对工作队的置疑。

  “他们目标明确、作风扎实、不喊口号、狠抓落地,是一支真正帮助群众脱贫的工作队。”碧桂园集团河北区扶贫办主任胡昌元毫不掩饰对工作队的称赞。

  工作队还发挥新华社联系广泛优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沟通聚合新华社内外资源,探索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大扶贫格局。

  凭借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工作队在各个层面着力推广红军名将董振堂等新河“名片”。新河名片打出去,知名度不断提升,效果不断显现,各种扶贫资源涌进新河: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北京联慈健康扶贫基金会、瑞康制药北京子公司、企业观察报社等捐赠款物,助力新河脱贫攻坚;知名创客公司“米巧米创客引擎”在新河设立分支机构,联合县人社局成立“新河创业孵化园”,直接带动就业142人,间接带动就业586人;北京大好河山集团捐资200万元,支持新河县中医院采购手术室设备;任丘爱心基金会连续两年为新河县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购买简易保险;北京市顺义区人社局与新河县人社局签订劳务合作协议,支持建档立卡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华网参与主办的“授渔计划﹒青年之声”精准扶贫行动,将帮助新河8名贫困生成才就业……

  在入户走访中,工作队发现留守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等人群囿于各种原因无法出村打工。为啃下这些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他们协调碧桂园新河乡村振兴办公室,与县供销合作社共同组建“扶贫车间”,进行“手工泡泡”、“西洋剑”儿童玩具、手工蜡烛组装等工作,打造了农村就业创业两个平台,帮助留守老人就地就近就业。仅2018年,新河县审核挂牌16个“扶贫小院”和“扶贫车间”,带动了210名老人、妇女、残疾人和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打工挣钱,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打通了“老弱病残”贫困户就业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在结束采访时,新河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河将借力新华社援建新河融媒体中心,依托新华社现场云平台等支撑,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实现了融媒产品“质”与“量”的提升,探索实现贫困县媒体融合发展的“弯道超车”。(安培强 记者郝凌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