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019-05-31 20:05:3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中国农业大学46年扎根河北曲周服务乡村振兴纪实

  新华社记者孙杰、胡浩、于文静、范世辉

  初夏温热的风吹过,河北曲周县麦浪翻滚,丰收在望。

  难以想象,如今生机盎然的田野,曾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滩。

  46年,中国农业大学科研群体扎根这里,挥洒汗水和热血,有的甚至长眠在此;

  46年,学校和地方、农民和师生,紧密结合在一起,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精神,深深融入中国农大人的血脉。

  扎根奉献:“改不好这块地,我们就不走了”

  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和位于北京的农大校园中,两块刻着“改土治碱,造福曲周”的石碑隔空相望。

  曲周,地处河北省南部黑龙港流域低洼地带,历史上是有名的“老碱窝”,曾有28万亩盐碱地,占全县耕地近40%。

  “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是历史上曲周的真实写照。早在明朝崇祯年间,曲周县志上就有“曲邑北乡一带,盐碱浮卤,几成废壤”的记载。

  1973年,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们,接到层层转达的周恩来总理关于改良盐碱土的指示。

  “当时北京农大副校长给我打电话,说想让我去曲周看看,先摸下情况,再设一个治碱点。”

  在回忆录里,两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石元春这样描述初到曲周县的景象:麦田里片片白花花盐霜,像天上浮云,时淡时浓,飘忽不定。渠边路旁,田埂沟旁,到处都被涂抹上了盐霜的白色,地里很少有农民劳作。

  这里没有麦浪,只有满目的苍凉。

  “没想到离北京这么近的地方,盐碱这么厉害,百姓这么苦。我们是学土壤的,是给土地治病的,我们有责任把这块土地治理好,让老百姓生活好起来。”

  就这样,1973年9月初的一天,石元春、辛德惠、林培、毛达如、雷浣群、黄仁安、陶益寿几位老师赤脚蹚着水进了盐碱最重的张庄村。

  在这里,住的是“三漏房”——几间土房漏风、漏土、漏雨;吃的是“三合面”——高粱面、红薯干、茅草根掺在一起;喝的是“苦咸水”——村里的水又苦又咸,初来的人都免不了拉肚子。

  “你们到底能待多久?”当时的张庄村党支部书记赵文心里打鼓。此前来过不少治碱工作组,大多都是不了了之。

  “改不好这块地,我们就不走。”农大团队回答干脆。

  月光洒进破漏的屋顶,他们开始了治理盐碱的战斗:

  查文献、找病根。他们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四处寻访地方干部群众,对张庄盐碱地的土壤和水质做化验,终于摸清了当地地下水盐运动规律:这里属于半干旱季风气候,春旱夏涝,雨涝使地下水位上升,盐随水返到地面;春旱又让土壤中的水分大量蒸发,让盐分留在地表。常年如此循环,使得盐碱地危害难以根除。

  开药方、做试验。他们多次论证、研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采取“井沟结合,农林水并举”,通过灌排渠系规划、井灌规划、林带道路配置、坑塘和沟渠蓄水、平地和深翻、机械化施工等,开展综合治理。

  夏天顶着骄阳和农民一起挖沟,身上晒起了泡;冬天不顾严寒跳进冰冷的河水打坝;和老百姓一起推独轮车,穿行阡陌之间;喝着咸水吃薯干,拉肚子脱了形……

  扎根这里,改土治碱。在张庄村南400亩以荒碱为主的重盐碱地试验区上,农大科研组判断:咸水是可以利用的,改造也是有可能的。

  改造效果确实明显。经过几年的治理,试验区防涝能力提高了4倍,中度和重度盐碱地由67%降到7%。

  一年夏天,连日大雨,降雨量达到280多毫米。其它地上的庄稼早已趴下,而试验区的玉米仍直挺挺站立田间。“真没见过盐碱地里能长出这么好的庄稼!”附近的农民心服口服。

  昔日的“盐碱滩”渐渐变成“米粮川”。1972年,张庄村粮食亩产量只有79公斤,而到了1979年,这里的粮食产量超过300公斤,从此结束了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

  张庄改土治碱的成功为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治理带来了希望。此后,旱涝碱咸治理成果走出曲周,推动了我国涉及3.8亿人口、4.7亿亩耕地的低产田治理。

  进入21世纪,解决了温饱的曲周人民,又面临水资源紧张、农业生产资源环境代价大等难题。

  扎根这里,持续攻关。农大师生依靠科技在当地进行综合开发,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水土资源持续利用,努力推广高产高效技术,发展多种作物:

  2006年,时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的张福锁带领师生来到曲周,决心探索一套“作物高产、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的集成技术;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乡村建起科技小院;

  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在曲周建立;

  ……

  如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中国农大师生们踏上为农服务新征程。

  “农作物根深才能叶茂,我们农业工作者就像农作物一样,必须两脚扎在农业生产一线的泥土里,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科技小院创始人之一李晓林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