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完成回购增持的公司那么多

2019-12-17 19:49:1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回购政策正式“松绑”一年,上市公司究竟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本来,这不是个有太多争议的问题,毕竟事实已经摆在那里,绝大多数公司都已如约回购。看具体数据,沪市91%的公司已完成到期回购承诺,实际回购金额超过560亿元,远超计划下限。不少公司更是“真情实意”地多次回购、大额回购、快速回购。深市的情况也基本类似。但是,时不时有一些声音,从零星个案或片面数据中,解读出“回购落空”“忽悠式回购”等耸动的标题,引起市场波澜。而那些本该被肯定和表扬的“好人”,却成了热搜文章里的“背景板”被视而不见,不免让人感叹。

不知何时起,“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在A股市场似乎成为一种习惯。好像正能量就意味着没流量,任性批评却披上了针砭时弊的“外衣”。实际上,“爆雷说”“韭菜论”虽然不时冒头刷刷“存在感”,但这并不意味着真相和主流就是如此。不仅股份回购,股份增持也有类似的际遇。市场关于增持“变卦”“爽约”的讨论也不绝于耳,实情却是95%的沪市公司股东依约完成了增持计划,合计增持金额超过345亿元。这样看来,“沉默的大多数”里,守信的公司是主流。

其实,那些或许并不时常在“聚光灯”下,但却实实在在深耕主业、负重前行的“大多数”们,才是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完整图景。今年前三季度,沪市公司已实现营收26.6万亿元,占同期GDP的约三分之一。近八成公司连续3年扣非后实现盈利,也就是说,八成公司连续3年靠主业挣到了钱。经营性现金流为正的公司占比也达到八成以上,其经营成色也比较健康。这些公司中,有20年深耕主业、成长为行业巨头的海螺水泥(48.32 -1.23%,诊股);有连续5年分红比例超过50%的伊利股份(30.59 +0.49%,诊股)、福耀玻璃(23.07 -0.43%,诊股);有锐意进取,在自己的领域不断突破创新的恒瑞医药(85.42 +0.20%,诊股)和汇顶科技(220.21 +0.69%,诊股)。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有趣的是,三人成虎的故事虽然谁都懂,但每当市场有所波动,有些负面消息还是会“漫天飞舞”,吸引大众的视线、影响市场的判断。还拿回购和增持来说,虽然实际执行情况不错,真正没有按约履行的也是少数。但那些拿着“表面工夫”“忽悠”等字眼来批评的言论却抓人眼球,堂而皇之地在自媒体、朋友圈里流传,被相信、点赞和转发。相关正面报道却寥寥无几,做得好的案例就更是鲜见报端。更让人不解的是,那些已经完成回购或增持,实实在在拿出真金白银回报投资者的“大多数”们,却以一种韬光养晦的默契集体失语。很少积极站出来表态,也没有主动同那些“毁了一锅好汤”的“极少数”们划清界限。仿佛自己只是看客,一切与我无关。

为什么许多好公司会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认真分析,可能还是在于好公司没有好价格,公司主动站出来说话的动力不足。成熟市场上,企业经营业绩越好,就越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可,获得更高的定价。这样,价格就会天然成为引导公司主动发言、挖掘价值的“指挥棒”。毕竟没有哪家公司希望自家的股价永远垫底、无人问津。当前,A股的市场化仍在推进之中,价值中枢还有待进一步确立,大多数公司的股价还没有真正回归到价值本源上。很多优质公司没有获得与其本身质地相匹配的定价。缺乏“好价格”的吸引和约束,“好公司”难免就会气馁,对市场的认可和参与度也会有所下降。

另外,好公司没有得到好待遇,可能也是导致其不太关心市场的重要原因。分类监管已是2019年的一大关键词,但实际效果离好公司的期待可能还有一些距离。在上市公司普遍关注的再融资、重组、股权激励等领域,是否考虑给予他们更多的便利,还需要在制度上积极的探索。就好比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评“三好学生”时,还得要跟一帮“坏孩子”PK,无奈中难免有点委屈,获得感自然就少,参与市场建设的积极性也就打了折扣。

如何让好公司不再“沉默”?找到了原因,解决办法也就呼之欲出。核心可能还是要进一步加快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制度的创新,让好公司真正得到好价格、好待遇。当然,好价格和好待遇也不是简单安排出来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如果那些自我期许为“好公司”的企业只是背着手充当看客,恐怕市场风气也很难得到改变。作为市场建设的中坚力量,上市公司也需要主动站出来,与媒体交流、与投资者沟通,不断通过信息披露传递公司价值。尤其是对一些明显失实的报道,要敢于在聚光灯下讲真话,为自己也为市场发声,辩明是非、弘扬正气。大家一起努力,就能形成市场参与者共同建设资本市场的良性文化。这也正是证监会今年以来大力推动优化市场生态、凝聚多方合力的题中之义。

这其中,舆论媒体的作用也至关重要。在新媒体时代,自媒体为公众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发言平台。有不少报道深挖细究,揭示出个别上市公司存在的一些隐患和问题,发挥了舆论监督的功能。但也有些报道为了博眼球、引关注、吸流量,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制造杂音,动辄冠以“数万股东彻夜无眠”“又一个康得新”“爆雷频频”等噱头性的标题,耸人听闻、煽风点火,冲击着市场的承受力。如何保持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客观性,是每个媒体人都要面对的课题。其实,个人也好、媒体也罢,如果在每一次发言的时候,关注的不仅仅是点击率和引流量,也想想如何帮助建设好这个市场,或许我们渐渐习以为常的混淆视听和以偏概全就会越来越少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