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中国股市“机构散户化”的罪与罚

2016-06-21 11:31:53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艾森网消息:“机构散户化”的概念从去年股灾之后不时被提及。所谓“机构散户化”,是指在中国资本市场,本应深耕于长期价值投资的证券公司、基金、私募等金融机构,却呈现散户化的操作行为“追涨杀跌。”

凤凰财经报道,记者在一份监管部门对股灾的反思报告中看到,A股市场以散户为主的特征,是这一年股市动荡的原因之一,文件还指出基金、私募、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行为存在散户化现象。而监管部门已然正视并着手“去散户化”。

但是,在散户占据绝对主体、“趋势投资”比“价值投资”流行的中国股市,要求机构坚守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的并非易事。

追涨杀跌的投资策略

中国股市投资者结构中最大的特点是散户占比高、机构投资者占比低。根据上交所2014年统计年鉴,散户在交易额中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机构投资者仅为15%。而按A股自由流通市值计,据海通证券[2.59% 资金 研报]的统计,散户所持市值占比超一半,而公募、私募、保险社保、券商等机构投资者所持占比相加仅22.5%。

 

 

 

“对于券商来说,贡献了80%多交易的散户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而不是机构。”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日前在北大汇丰金融论坛上说。

散户与机构投资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研究的专业性高低、操作的理性与否、风险控制能力的强弱。许多人援引美国股市的经验表明,散户占绝对主体的市场较易发生资本动荡,而机构投资者可以更多致力于长期价值投资。

事实上,“机构散户化”早在2012年就曾被提及,但在2015年6月中旬的股灾暴跌之后,这一现象愈发被重视。

2015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前副行长吴晓灵向社会公开其对股灾的研究,并强调中国股市有一个其他国家没有的特征,就是机构散户化吴晓灵表示,与境外成熟市场相比,中国机构投资者占比偏低,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散户化倾向严重,追涨杀跌,导致过度投机,也是导致股灾的原因之一。

“在散户力量比较强大的时候,机构投资者难以坚守价值投资理念。”吴晓灵指出。

日前中欧商学院院长丁远在凤凰财经陆家嘴早餐会上指出,中国的机构和散户做的是一样的事情,每天上班看报纸头版头条再决定今天的投资策略等。

申万宏源宏观首席分析师李慧勇也在此次早餐会上表示,国内公募基金发展到现在,当初希望它能起到的作用都没有实现。公募基金自1998年诞生以来,以“专业”、“透明”、“普惠”为标签,一直被寄希望为股市的“稳定器”。

日前,某私募高管对凤凰财经记者表示,国内私募基金追求的是绝对收益,趋势流派顺着市场来做。市场出现大幅回流的时候,出于保护净值的考虑会进行减仓操作。“追涨”自不必说,而多数私募证券产品设置净值0.8~0.85左右的预警线和0.7~0.75左右的清盘线,因此当市场出现大的调整的话,必须要考虑回撤,也就是“杀跌”。

由于上述预警线和清盘线,过去一年有超过2500只私募基金清盘,不乏在2015年牛市时高位成立的私募产品。仅就股票型私募产品而言,2015年4~6月成立的共有5251只,仅有1750只公布了2016年的净值,占总体的33%。而这1750只股票型私募产品,处于亏损状态的超过八成。至于公募基金,Wind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以来,清盘及拟清盘的已有9只。

事实上,不仅是私募,就连公募也面临保护净值的压力。相较于美国,国内机构所服务的投资者净值普遍较低,他们对金融产品的辨别能力、对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都比较低,因此会非常在意本金保障与短期收益。

“中国股市长期流行的是趋势投资,而不是价值投资”。上述私募高管表示。

私募产品降门槛兜售

对于私募来说,散户化还表现为私募产品突破合格投资者标准对散户销售,变相公开募集资金。

证监会私募基金监管部主任陈自强在4月29日的证监会私募基金专场新闻发布会上,点名指出“私募基金行业近年的发展中暴露了诸多问题,第一点就是变相公开募集,突破合格投资者标准”。

私募不同于券商和基金的一大特征在于,服务对象是高净值用户,对投资者有100万投资门槛。然而,在2015年牛市的行情下,大量散户将目光投向“绝对收益”的私募基金,而私募也为扩大管理规模而不断降低投资者门槛,或通过关联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公司进行“拆分”,或通过关联公司定向委托帮助散户“团购”。

私募曾被曝出30万卖出单只股权产品,而私募证券型产品的门槛则更低。据财新报道,中宏富达(北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宏富达)旗下三只私募证券基金产品的最低认购金额都为10万元,且中宏富达作为基金管理人,还参与认购上述产品20%的份额作劣后,并将投资者认购优先级份额分为三档:10~30万元;30~100万元;100万元以上。

监管层出手规范市场

监管机构“去散户化”的态度和举措逐渐显现。

分管机构的证监会副主席李超5月30日的讲话中提到“要完善合格投资者制度,规范私募基金募集行为”;在6月4日的另外一场演讲中也强调“公募基金要继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促进财富管理业健康发展。”

即将于7月15日起实施的《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规定,“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为规避合格投资者标准,募集以私募基金份额或其收益权为投资标的的金融产品,或者将私募基金份额或其收益权进行非法拆分转让,变相突破合格投资者标准。

配合证监会,银监会印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的通知》,规定银行不得代销无照金融机构发行的私募基金产品,联合打击私募散户化。

私募基金募集“散户化”可以通过监管规范,但改善机构投资行为的短期化,则需要时间演化。目前监管部门在多次场合表态鼓励机构发展,鼓励进行长期价值投资。

市场方面对于投资结构的变化也表示乐观。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5月在中国基金业峰会上曾指出,A股市场正在发生五个微妙的变化,越来越适合长线多头价值投资,其中就包括机构投资者所持流通市值占市场总市值的比例逐渐上升。

“去散户化”的路径方向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2016年两会期间曾说:“单从投资者结构角度来讲,我们是中小投资者占绝对主体的市场体系,未来几年,可以预见,我们的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去散户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美国股市经历200多年的发展,从以散户投资者为主到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是一个市场演化的过程”。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日前对记者表示。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一方面经历数次市场动荡的教训与长期风险教育之后,散户投资者逐渐意识到自身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共同基金(即公募基金)和养老基金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得到个人投资者的普遍信赖。因此,美国家庭倾向于将资金交给专业机构打理,通过机构投资入市。

另外,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对长期资本利得实施所得税减免政策,使机构投资者愿意长期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

改善投资者结构,防范“机构散户化”趋势,中国应从市场与监管(需求与供给)等方面着手。

中国的个人投资者非常在意投资本金和收益。个人投资者若要通过机构进入股市投资,对于机构的要求则更高。正如中国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在《财经》撰文所指出:“(个人)投资者的本性往往是既希望获得私募基金的绝对收益,又希望享受公募基金分散缓释风险、流动性强、费率低的益处。”

另外,中国基金管理费用较高,散户投资基金成本较高,也是散户不愿意通过机构投资股市的原因。根据2014年的一份测算数据,中国散户投资基金的年均成本是3.5%至4%,这比国际水平1.9%至2%高出了七八成,比美国同期水平高出了几乎100%。

吴晓灵还指出,机构散户化与机构投资者总是受制于短期市场排名有关。这种竞争机制必须要改善,建立良性的有利于长期价值投资的竞争环境。

春华资本集团董事长胡祖六提到,周期过长的审批,加上过于严苛的监控,是公募基金和私募难以形成规模发展的原因。而对于市场基金管理费用较高,朱宁表示,这一要求来自证监会的规定或窗口指导。

换句话说,应从监管层的角度降低机构发展的成本,以及个人投资者通过机构进入股市的成本。而要鼓励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现行市场环境下可能需要更多支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