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年底大宗交易井喷成交额年内新高 白马股现身大宗交易

2018-01-01 15:48:21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12月大宗交易平台的交投热情继续高涨。月内658.65亿元的成交额不仅较11月放大了31.93%,更是一举刷新了年内新高。

  月成交额刷新年内新高

  5月27日减持新规实施以来,A股大宗交易市场曾连续3个月成交规模不断降低。但11月却完成了499.24亿元的成交额,相比10月份的263.4亿元环比增长了89.54%。

  12月,大宗交易市场的成交热情继续高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28日,在月内尚有1个交易日未进入统计的前提下,两市共有628家A股公司发生大宗交易1817次,累计成交49.5亿股,成交总金额658.65亿元。无论月内发生交易的公司家数,成交股数,还是金额,均刷新了2017年年内的新高。

  从个股的成交情况看,月内共有134家公司成交额超过亿元,9家公司成交额超过了10亿元,其中,中国平安(69.98 -0.86%,诊股)的成交金额最高,月内共发生了103笔交易,累计成交1.14亿股,涉及金额80.55亿元。而从买卖席位看,其中多达91笔交易卖方营业部为机构专用席位,而买方营业部中仅有18笔交易来自机构专用席位。

  白马股扎堆现身大宗交易平台

  除了中国平安,统计数据显示,12月,贵州茅台(697.49 -2.95%,诊股)、上汽集团(32.04 +2.69%,诊股)、伊利股份(32.19 +0.34%,诊股)、海康威视(39.00 +1.04%,诊股)、美的集团(55.43 -0.22%,诊股)等白马蓝筹股的身影均频繁出现在大宗交易市场。而机构对白马股的获利了结,也被看做为是近期大宗交易回暖的重要原因。

  分析认为,近期大宗交易成交热情急速回暖,某种意义上是机构行为的体现,符合了当前A股市场机构化越来越明显的大方向。对于部分机构通过大宗交易卖出白马股的角度来看,确实是获利了结的行为,但从买方角度来看,可能买方资金包含有保险资金、海外资金等,因为大宗交易有个折价,而这些股票依然符合他们的买入标准,所以他们从其他机构手里买过来。大宗交易买卖频繁的背后凸显了市场分歧的加大,只能表明机构对于2018年调仓换股产生了分歧,不能说明机构看空白马股。

  而除了白马股回调,解禁潮的来临也是推动大宗交易井喷的原因之一。12月以来解禁的股票越来越多,而二级市场流动性并不太好,如果股东直接在二级市场卖出,将带来很大的冲击,成本也无法控制,因此部分股东会选择大宗交易的方式出货。此外,在减持新规后,大资金已经基本摸索出了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的路径,因此2018年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的情况可能会变得更多。尤其是2018年1月份,期间约5482.78亿元的解禁额相比2017年12月2979.83亿元的解禁额将环比大幅增加84%。随着未来减持需求变多,大宗交易大概率将继续保持活跃。

  大宗交易未来或继续演变升级

  减持新规后,大宗交易市场的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大股东减持明显减少,6~8月断崖式下降,9~11月有所恢复,但整体呈现缩量状态;二是特定股东如大小非、定增减持等在二级市场全盘抛售减持受阻,部分转道大宗交易,成为大宗交易增量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大宗市场由传统的快进快出、短小迅速的“交易型大宗”,转变为价值化、精细化的“投资型大宗”。

  减持新规后,大宗交易衍生出了多种方式“接盘”。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以前很多大股东减持的时候,会专门找外面做大宗交易的公司来接盘。一般这种情况大股东和“接盘”公司都有抽屉协议,有一部分返点。经过大宗交易市场重新定价后,与一年期定向增发相比,大宗交易的投资限售期减半到6个月,投资折扣平均在6.21%附近,较多项目依旧可打9折,投资价值明显,机构接盘限售股后长期价值投资意愿增强。

  新规之下大宗交易每年允许的减持比例比竞价交易多一倍,对有退出需求的股东来说,大宗交易仍然是较为理想的方式,只不过交易安排相对复杂。而原来一些大宗交易的参与者选择离开,也给券商、基金等这些拥有大资金和选股定价能力的机构带来了更大的机会和空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