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红周刊》结缘查理·芒格与李录

2018-08-05 04:27:0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序语 2018年8月4日,《红周刊》深度专访查理·芒格和李录先生的内容终于和投资者见面了。这次采访从筹划、执行到内容推出,前后历经半年时间。

  如今回看这些工作,依然收获颇多,感慨良深。对此次采访的视频和文字,我以及团队回看了许多遍。芒格和李录先生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所说的经典语句,大家早已烂熟于心。

  细思《红周刊》之所以能与芒格和李录先生结缘,是这两位世界顶尖的价值投资人和《红周刊》有共同的初衷,即对社会负有责任,希望推动价值投资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在此,我们与投资者们一起复盘与芒格先生和李录先生的结缘过程,以铭记他们对中国价值投资事业的贡献。

  初衷

  2018年春节过后,《红周刊》开始筹划赴美全程报道2018年5月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作为一家传统媒体,我们追求新闻深度和原创是不变的初衷。那么,此次远赴美国奥马哈,除了抓采伯克希尔股东大会的及时新闻外,还能给投资者带回哪些有价值的干货?能不能采访到高居价值投资“圣坛”上的人?

  我们最先想到的采访对象是喜马拉雅资本的创始人李录先生。投资界盛传,李录先生是芒格先生的衣钵传承人,他与芒格先生的关系亦师亦友并是事业合伙人。如果采访到李录先生,对国内价值投资者来说定有收获;若通过李录先生能采访到芒格和巴菲特先生,那么国内价值投资者们收获会更多。

  虽然在筹划初始《红周刊》未能直接联系上李录先生,但有一点我们坚信,采访有很大推进的可能。因为芒格、巴菲特、李录先生都强调对社会负有责任,希望自己的所行、所思对他人有所帮助,这和《红周刊》“推动价值投资在中国传播”、践行媒体责任不谋而合。

  约成

  约访过程,要特别感谢《红周刊》特约撰稿人董宝珍先生。宝珍兄是《红周刊》的老朋友,他与李录先生因一家上市公司结识,中间有过多次交流,他自身的投资也深受李录先生的影响。当得知《红周刊》想采访李录先生和芒格先生时,宝珍兄觉得这对推动中国价值投资很有意义。他表示,非常乐意做信使,尽全力促成此事。

  3月15日,《红周刊》的采访函通过宝珍兄传给了李录先生。几天后,李录先生给宝珍兄打来电话,说他会与芒格先生商量此事。4月初,李录回复:“我刚刚跟查理吃过饭,他欣然接受《红周刊》的采访。”前后大概近20天的时间,芒格先生和李录先生的专访就敲定了。

  李录先生特别提到,芒格先生接受《红周刊》的采访,是讨论投资与学术交流,是为了推动和传播价值投资,不带任何商业利益。所以在整个采访发布前,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对此,《红周刊》也一直信守承诺。

  为了在采访前深度了解芒格先生、李录先生,编辑部集体通读《穷查理宝典》、李录先生的《现代化十六讲》以及《价值投资在中国》。

  《红周刊》也开始向国内的职业投资人征集问题,并把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列入了采访提纲。

  4月底,《红周刊》和李录先生定下了采访时间:美国奥马哈时间2018年5月6日下午1点30分,采访时长1.5个小时,采访地点在奥马哈Marriott Hotel。

  采访

  5月6日上午11点,距采访还有2个小时,《红周刊》采访团队提前来到Marriott Hotel,进行现场布置。

  下午1点10分,芒格先生手拿《纽约时报》、坐在轮椅上出现在酒店。这个场景和李录先生在《穷查理宝典》的序言中所描述的一模一样:芒格先生与人相约,永远早到,手里习惯性地拿份《纽约时报》。和《红周刊》的这次相约,芒格先生又早到了20分钟。

  在采访查理·芒格先生之前,我有些兴奋和小小的紧张,可当我看到芒格先生时,内心瞬间安静了下来。事后和报道团队成员交流时,大家在现场都是丝毫感觉不到压力和拘谨,一切都那么自然和熟悉。

  李录先生也平易近人,他给芒格先生这样介绍《红周刊》:“这是中国的《巴伦周刊》”。当《红周刊》采访团队送给芒格先生一件寿山石摆件,并告诉他寿山石有“健康长寿”的寓意时,芒格先生笑着调侃:“你们送晚啦!我已经很长寿啦!”

  李录先生和芒格先生不时就某个话题进行着调侃,让采访气氛更加融洽和放松,房间不时发出笑声。

  当《红周刊》提到,送芒格先生“15年茅台酒”的董宝珍先生有问题要请教时,他笑着说:“送给我‘15年茅台酒’的人,就是我的人了。我非常高兴回答他任何问题!哦,我要问李录,为什么你送我的酒,这么便宜!”

  原定约访时长1.5个小时,但采访整整进行了2个小时。

  采访中,让记者印象最深的是芒格非常喜欢中国人。谈到中国人,芒格先生一改说话言简意赅的习惯,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现在回想,芒格先生接受《红周刊》采访,或许也和他喜欢中国人有关系。

  再访

  虽然采访顺利进行了2个小时,由于李录先生要赶时间,有些问题谈得不透彻。为了弥补遗憾,北京时间6月14日上午9点,《红周刊》记者在北京演播室再次和李录先生进行了一个小时的电话连线进行补采。

  这一个小时,李录老师谈的全是干货,每句话都值得细细品味。

  尤其是谈到芒格先生对自己的影响时,李录先生这样说:“芒格先生既有出世的顺其自然、荣辱不惊,又有入世的好奇和热情。整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科学、人文、进步等基本精神,在芒格身上都被完整地体现了出来。”很多人羡慕并希望复制伯克希尔的成功,但却不愿意去学习查理和沃伦淡泊名利的态度。

  品鉴

  7月28日,在原创的视频和文字正式推出的前一周,《红周刊》邀请了20几位国内价值投资的职业投资人,做了一场非公开的《红周刊》独家深度专访查理▪芒格视频品鉴活动。

  在这个时间稀缺、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整整2个小时,被邀嘉宾完全沉浸其中,他们静静地聆听,甚至有职业投资人专注到流泪。

  品鉴活动完全超出了《红周刊》的预期。“问的专业、答的精彩、评的到位,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高价值采访。”上海实力资产CEO陈理看完视频后激动地说。

  品鉴活动上每位嘉宾有8分钟分享时间,但8分钟根本不够用,大家的心得太多太深刻了。此次随芒格和李录先生专访一并刊发的品鉴会心得,是受邀嘉宾即兴而发以及后期补充的,是他们的真情实感。

  感谢

  整个采访的最后呈现为视频和文字两种形式,作为传统的纸媒,《红周刊》制作的视频与专业的视频平台比稍欠精致,但我们力求让芒格先生的思想和智慧,以及李录先生的价值投资理念的结晶原汁原味呈现。文字和视频我看了多遍,芒格先生和李录先生在采访时说的经典语句已经烂熟于心。

  作为一个媒体人,能采访到查理·芒格这样的投资大师,确实是我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我只是代表《红周刊》坐在了采访位置上,整个采访能够成功,是大家一起努力付出的结果。

  致敬查理·芒格先生。

  感谢李录先生付出的心血和时间。

  感谢宝珍兄的穿针引线。

  感谢《红周刊》的领导和同事,从最初的准备到采访到今天面世,很多人付出的辛苦不为所见!

  感谢《红周刊》的热心读者为采访提供的帮助,也感谢各位职业投资人对《红周刊》一如既往的支持。在今后的日子里,《红周刊》将继续推动价值投资在中国的传播,做真正有价值的原创。希望未来10年、20年、30年甚至更长,《红周刊》还能和大家一起围坐,畅聊价值投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