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赶走1.4万亿商誉黑天鹅 减值或改摊销

2019-01-08 22:23:30 信息来源:中国基金报 发布者:isen点击量:

重磅!财政部大招来了:“赶走”1.4万亿商誉黑天鹅,减值或改摊销!

会计准则咨询委员大部分同意商誉进行摊销。

A股市场1.4万亿商誉压顶,而近期财政部就“商誉及其减值”议题文件征求咨询委员的意见,大部分委员意见同意商誉进行摊销,这有利于缓解商誉一次性高额减值的巨大利空。

尤其在当下,岁末年初商誉减值压力增大。近期,更是有不少上市公司预告了商誉减值风险,多家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金额甚至超过4亿元。

财政部咨询意见显示多数同意商誉摊销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就商誉减值征求意见,大多数委员同意摊销。业内人士表示,商誉减值改为摊销的话,就不需要商誉突然减值归零,可以逐渐摊销,也能降低对企业一次性的业绩波动和影响。

大部分咨询委员同意,随着企业合并利益的消耗将外购商誉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这一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方法。大部分咨询委员认为,当商誉不再仅反映最初的外购商誉,而是包括部分内生商誉时,商誉账面价值对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将降低。

大部分咨询委员认为,相较于商誉减值,商誉摊销能够更好地实现将商誉账面价值减记至零的目标,因为商誉摊销能够更加及时、恰当地反映商誉的消耗过程,并且该方法成本低,便于操作,有利于投资者理解,可增强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1.4万亿商誉压顶谨防业绩地雷

商誉减值,是这几年A股市场的一大黑天鹅。由于前几年并购较多,如今商誉减值的风险和案例也明显增多,不少被并购企业业绩未能达到预期出现风险。

Wind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三季报数据,A股上市公司商誉达到14484亿元,同比增长15.18%,在A股历史上首度突破1.4万亿元。

而去年11月,证监会也就商誉减值相关问题发布了风险提示。证监会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从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商誉减值事项的审计和与商誉减值事项相关的评估三方面,就常见问题和监管关注事项进行说明。

证监会明确,合并形成商誉每年必须减值测试,不得以并购方业绩承诺期间为由,不进行测试;公司应在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季度报告等财务报告中披露与商誉减值相关的所有重要、关键信息。

一旦商誉大额减值,对很多股票股价是巨大“灾难”。一些出现商誉减值的股票,从高位下来跌幅高达近90%。

商誉减值坚瑞沃能(1.43 -0.69%,诊股)股价暴跌90%

坚瑞沃能是商誉减值股价暴跌的典型案例。

2016年4月,坚瑞消防斥资52亿溢价收购“锂电明星企业”沃特玛100%股权,并因此产生46.13亿的巨额商誉。因并购刺激,2018年净利润同比暴增11倍。

然而,2017年年底,因沃特玛业绩不达预期,坚瑞沃能对收购时所产生的46.1亿商誉,全额计提减值损失,当年上演业绩“大变脸”,净利润亏损36.84亿元。

而巨额商誉减值,坚瑞沃能股价也是一落千丈。从高位13.51元跌至如今不足1.5元。

数十只股票预告商誉减值风险

数十只股票预告商誉减值风险

2018年年报已经进入披露期,商誉减值的风险也在逐渐暴露出来。一些上市公司已经公告了商誉减值风险。

如去年12月24晚间银禧科技(5.59 +0.72%,诊股)曝出商誉减值大雷,2018年预亏4亿元至7亿元,而商誉减值金额达4.9亿。受商誉减值风险影响,银禧科技次日开盘跌停。不仅是银禧科技,拓维信息(4.57 -2.56%,诊股)、协鑫集成(5.02 +0.20%,诊股)也预计2018年商誉减值超4亿元。

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显示,逾50家公司在年报业绩预告中提到本年度可能面临商誉减值风险,其中超八成业绩预告为首亏、略减、续减、预减与不确定。

券商:全市场商誉减值总体可控

券商:全市场商誉减值总体可控

根据海通研究投资组合的报告,虽然仍有1.4万亿商誉,但总体风险可控。

海通研究投资组合对全市场商业减值风险分析。

1)总量相对可控。截止2018年3季报,全市场总商誉在1.45万亿。全部上市企业商誉占全部上市企业总资产和净资产比重为0.61%和3.73%。从总量角度看,商誉减值问题对全市场潜在冲击有限。

2)商誉增速有所回落。从年份看商誉增速,2014年到2016年商誉增速相对较高,分别是55%、96%和61%。2017年和2018年3季报增速已分别下降至24%和15%。

3)过往并未出现商誉大规模减值风险。从商誉减值角度看,2017年全市场企业年报数据中商誉减值366.1亿,占2016年商誉比例为3.47%。从全市场商誉减值的计提增速看,2014年至2017年间,除2016年为45%外,均相对较高,分别是94%、144%和220%。

4)商誉结构性问题相对明显。截至2018年3季报,A股各板块商誉占全市场商誉比前五行业分别是传媒、医药、计算机、机械、汽车,占比为11.6%、9.8%、7.2%、7.1%和6%。按照商誉占自身行业净资产比重看,排名前5行业分别是传媒、医药、计算机、机械和汽车,分别为25.9%、22.2%、18.8%、13.5%和13%。

重点行业商誉情况分析。我们分别对12大行业(传媒、医药、计算机、汽车、机械、通信、石化、房地产、建筑、商贸零售、家电和电力设备)商誉比重较高公司进行逐一分析。

重点上市公司商誉减值风险分析。我们分别对13大行业存在较高商誉占比公司(传媒、医药、计算机、机械、汽车、通信、轻工、房地产、商贸零售、社服、纺织服装、家电和电力设备)进行逐一分析。

附商誉减值征求意见原文:

近期,财政部针对会计准则咨询论坛中的“商誉及其减值”议题文件征求了咨询委员的意见,咨询委员们的意见汇总如下:

第一,针对在资本市场咨询委员会会议和全球编制者论坛会议上讨论的完善企业合并披露事项,大部分咨询委员在原则上表示支持,但认为要兼顾财务报表编制者的实务操作困难。在确定需要增加的披露信息时,应结合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考虑披露与商誉及其减值有关的定量信息以及协同效应等定性信息。

第二,大部分咨询委员同意随着企业合并利益的消耗将外购商誉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这一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方法。理由有三点:一是商誉符合资产的定义,是购买方确定其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支付的成本,因此其价值是递耗的;二是当被购买业务随着协同效应的产生和经营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变现时,商誉价值也相应地消耗;三是如果不将商誉逐渐消耗的过程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而是将商誉突然减值至零,那么可能会造成以前期间的企业业绩不真实。

第三,大部分咨询委员认为,当商誉不再仅反映最初的外购商誉,而是包括部分内生商誉时,商誉账面价值对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将降低。因为商誉是一项特殊的资产,投资者无法单独识别其价值,如果还反映内生商誉,则可能增加投资者的理解难度,使得商誉成为财务报表中的黑洞,投资者无法将其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四,大部分咨询委员认为,相较于商誉减值,商誉摊销能够更好地实现将商誉账面价值减记至零的目标,因为商誉摊销能够更加及时、恰当地反映商誉的消耗过程,并且该方法成本低,便于操作,有利于投资者理解,可增强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第五,大部分咨询委员认为,确定商誉的使用寿命和消耗方式虽然较为复杂,但仍然可行。因为当企业决定购买一项业务时,对其会有合理的商业预期,会合理估计其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和金额。因此,从理论上讲,管理层应该能够估计出商誉的使用寿命和消耗方式。建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就如何确定商誉的摊销方法及使用寿命给予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引。

第六,针对外购商誉使用寿命的确定问题,咨询委员们的观点大概分为三类:一是建议以商誉所被分配的资产组(或组合)中主要资产的使用寿命为基础估计商誉使用寿命;二是建议以商誉初始确认时采用的预期受益年限为基础估计商誉的使用寿命;三是考虑到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建议设置商誉的使用寿命上限。

第七,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技术人员提出进一步披露假定不确认企业合并取得的商誉及无形资产时的权益金额和假定不对企业合并取得的商誉及无形资产进行摊销或减值测试时的损益情况,对此,大部分咨询委员认为没有必要披露以上信息。原因有二:一是这些额外信息似乎在质疑对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和无形资产进行初始确认,会让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加困惑;二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对现有披露信息的简单计算来获取,并不需要额外披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