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年初坐地起价 现在甩卖!上市公司“壳”还能炒吗?

2019-05-27 20:58:5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今年来,不少卖壳方的心态经历了从狂欢到失落的急速下坠。

  今年初市场行情明显好转,部分“壳”上市公司大股东预期提高。但随着科创板持续推进和退市力度的加大,壳资源市场迎来新变局。

  卖壳方的短暂狂欢

  一位从事壳交易的资深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ID:xhszzb)记者,虽然没有完整统计数据支撑,但他今年上半年接触的壳交易数量较去年下半年“少了一大块”。

  2018年下半年大量纾困资金入场,国资或者社会资本频频接盘上市公司,顺势拿下不少“壳资源”。

  “当时很多股权质押存在爆仓危险,有大量债务或者因为商誉减值导致业绩大幅下滑的上市公司实控人急着把烫手山芋扔出去。这些公司中,一类有实际经营资产,另一类纯粹是壳,且后者情况更多。纾困资金入场后,壳市场的资金提供方一下多了起来,壳交易明显活跃。”上述壳交易人士指出。

  买家的增多,加上年初二级市场行情明显好转,壳主迎来短暂狂欢。该人士告诉记者,今年2月份开始不少上市公司大股东提高价格预期,提出溢价50%甚至100%才愿意转手。 “但很难谈拢,很多买方都觉得价格提得过高了,所以实质交易数量较去年下半年明显下降。”

  今年5月份以来,伴随退市力度加大,壳交易热度减弱。

  5月10日,深交所一连发布对7家公司股票暂停上市的公告。此后不久,沪深交易所对*ST海润、*ST上普、*ST华泽、*ST众和等4家公司股票实施终止上市。

  一位深圳私募负责人认为,加大退市力度对壳价打击很大,但由于去年壳价已经快速跌了一轮,一个干净的壳从30亿元跌到15-16亿元,加上外围环境好转,目前壳价还算稳定。5月以来,随着监管部门加大退市力度和科创板的加速推进,壳主坐地起价的情况有所减少,壳价再度出现下行。

  壳炒作只剩一地鸡毛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一些企业考虑到IPO排队时间成本等因素,采取“借壳”方式曲线上市。一些小市值、连续亏损的个股由于存在卖壳和资产重组的预期,成为资金追捧的“香饽饽”。

  中银国际分析师认为, ST股虽然大多是绩差股,但存在保壳预期,经常被资金炒作,在某些年份涨幅甚至可以远超白马股。未来随着监管趋严,退市机制更加完善,绩差股的炒作风险将增大。

  东方财富(12.96 +3.43%,诊股)choice数据显示,5月份以来,104只ST股(含*ST)股价下跌,占ST股总数的逾八成。其中*ST欧浦(1.88 -5.05%,诊股)、*ST华业(1.17 -4.88%,诊股)、*ST鹏起(2.44 -5.06%,诊股)、*ST瑞德(1.49 -5.10%,诊股)股价都较月初腰斩。

  借壳上市需求仍在

  业内人士认为,借壳上市的需求仍然存在。

  卖壳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清仓式甩卖控制权,二是实控人出让控制权后,还保留少部分股权,可享受未来并购整合后产生的股价溢价。

  “第一种去年下半年比较多,当时很多公司大股东急着脱身,现在是第二种占比更高。一是卖方希望与买方共同成长,经营好企业,并享受资产注入后产生的红利,二是买方担心交易完成后,壳存在潜在问题,比如大量隐形负债,希望和卖方战略绑定,并且通过保留管理团队继续经营存量业务。”

  长期从事并购重组的张伟(化名)认为,今后壳交易市场的重点是发现价值和资源整合,不单单是资产方找个上市平台。“什么叫发现价值呢,举个例子,有些上市公司虽然主营业务毛利润很低,但有大量土地及其他资产,股价下跌后其内在价值要高于市值,买这样的壳可以认为是发现壳价值。”

  他同时指出,未来借壳上市仍是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一个企业可能在其所在行业里规模排名靠后,现在有个同行业排名居前的上市公司股价很低,大股东有意出让控制权。排名靠后的企业可以通过获得控制权实现并购整合、发展壮大。“

  业内普遍认为,科创板推进和退市力度加大会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壳炒作,但借壳上市的需求仍然存在。

  华泰联合证券董事总经理、并购业务负责人劳志明指出,加大退市力度和注册制的推进对借壳影响不大,一被强制退市的企业本身质量很差,不是作为借壳上市壳公司储备而存在;二登陆科创板的企业体量规模较小,与借壳企业不是同一类,目前大部分借壳企业规模都非常大。

  劳志明指出,借壳上市不像IPO需要进行股份制改造、排队等,周期和确定性要更强一些。此外在审核过程中,借壳上市和IPO虽采用等同的标准,但实际审核理念还是不太一样。“监管部门会更关注借壳能否对上市公司基本面有彻底的改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