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学医的导演饺子 刷出动画片新高

2019-08-02 00:46:34 信息来源:北京晚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学医的导演饺子 刷出动画片新高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自上映以来连创票房纪录。7月30日,成功打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创下的9.56亿票房纪录,位居影史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第一。截至今早,该片票房累计已突破13亿,位列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第二,仅次于《疯狂动物城》。

《哪吒》的横空降世,不仅带火了暑期档,也让初次执导大银幕作品的导演饺子一夜之间成为无数影迷的偶像。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这位一出手就连破纪录的动画导演竟然是个学医的80后。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的饺子,因为热爱转行投身于动画行业,也曾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光。但学医的特殊经历,给予他异常的理性与严谨。谈及过往,导演饺子表示,很感谢曾经的学医经历,“写剧本时非常强调逻辑性”,以及“闭门”做动画对于寂寞的忍耐,都是曾经的大学时光所给予的。从医学生到动画导演,可以说,导演和他笔下的哪吒一样,都经历了一个“打破成见,做自己英雄”的过程。

从剧本到制作完成,为了给观众呈现更加完美的作品,导演饺子所有事都亲力亲为。片中,小哪吒的动作表情,大部分都是由导演饺子自己“饰演”,再交由动画师一一对照制作;此外,哪吒、敖丙等主要角色的配音小样,都由导演饺子一人录制;片中混元珠的配音演员,便是导演本人。除了一人身兼多职,他还对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比如,备受观众喜爱的江山社稷图四人抢笔一景,在最好人员的配置下,单是草图便“死磕”了2个月时间,总耗时4个多月时间。对此,导演饺子表示,如果哪里比较顺利,我们就会觉得一定是要求太低了,没有问题制造问题也要让它变得困难起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

● 改编《哪吒》,和自己的经历有关

记者:《哪吒》是您的第一部动画长片,最早是怎么想到做这个题材的?

饺子:这和我本人的经历有关。从小我就非常喜欢画画,那个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个漫画家。后来发现画漫画在那个时期是养活不了自己的。因为我父母都在医院工作,就选择了学医,华西医科大药科专业。之后有一个同学给我推荐了一款三维软件叫玛雅,发现能做出这么好的效果,从此我就开始自学动画。开始有很多人反对,说你是学医的,不务正业学动画,将来怎么找工作呢?很多人说我不行,也不相信我能走太远。我出来之后确实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有一段时间没什么工作,自己在家里面花三年零八个月做了个人的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放在网上得到网友的肯定,也得到一些发展机会,然后沉淀了这么多年。后来花了将近五年的时间做了《哪吒》,我希望哪吒这个角色能符合当下的时代精神,有很多人都在追求自己理想的道路上遇到很多挫折,尤其是周围人对你的否定、偏见、成见,所以大家看到哪吒之后,能给他们一些鼓励和勇气去打破成见,扭转命运。

记者:传统的哪吒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你是怎么想到做这样一个改编,把他设计成“魔童”的形象?

饺子:像我刚才说的,我是先为了做这么一个中心思想的东西,找到了我以前看过79版的《哪吒闹海》,很反叛的小英雄形象让我印象深刻,非常喜欢哪吒这个形象。为了做《哪吒》,我们就又去研究了《封神演义》的原作,之后才发现原作当中哪吒不是这样的,原作中的哪吒和他的师父太乙真人简直就是双煞,谁遇到他们,一言不合就出手。李靖知道哪吒是太乙真人的弟子转世投胎到了他的三儿子身上,对他三儿子挺怕的,原作没有说反抗父权的东西,后来我们得到的美好的东西都是79版《哪吒闹海》修改之后带来的。于是我想通了这一点,改编的时候就没有什么负担了。因为每一代故事应该服务于那一代的观众,那个年代非常久远,虽然它是一个经典,但是里面存在很多糟粕。到了79版的时候有了当时时代的精神,那是黑白二元对立,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我们这个主题是要打破成见,所以我们想探讨得深一些,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关键看你怎么对待他,如果用包容和爱,就算是一个恶人也能变成善人,就做了很多大胆的改动。

记者:有观众说,哪吒这个角色有一丝京味小爷的感觉,具体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饺子:前前后后将近一百版的哪吒形象设计,后来选到这一版,很多人会说挺丑,不想看,为什么选择他,我觉得他是最契合我们电影的中心思想的,打破成见,一开始大家看到他的形象,就觉得对他讨厌,产生不好的感觉,但我们希望看过电影之后,哪吒能够打破成见。创作这个形象的时候,我们也确实参考了很多比较痞的形象。虽然我一直都是非常乖、非常听话的小孩,但是我内心其实有一种冲动,所以,表演的时候,和配音导演一起,大家就把这种比较痞的一面展现出来了。至于说北京话的味儿,那是因为普通话太标准很难体现那个东西,但是“小爷我”那样就对了。

● 颠覆以往,先配音再做动画

记者:国产动画基本都是拍完之后再配音的,但这部电影里面好多嘴形都能对得上,是怎么做到的?

饺子:很多国产动画原来都是先做动画再配音,这有非常大的弊端,因为一开始很多动画导演都是没有学过表演的,但是他们就按照自己的想象把这个角色做出来了。我觉得这远远不够,先做动画之后,配音演员就得生硬照着嘴形和节奏配,完全发挥不出演技。我们用的就是先配音,再用动画配合,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配音演员的演技。

记者:《哪吒》的整个创作过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饺子:以前做《打,打个大西瓜》是一个人在家里煎熬,但是做这部片子的时候,每一天都觉得这个项目不可能完成,因为遇到太多坎儿,后来终于完成的时候,回头一看,真是惊险啊!每一天都是十分惊险的,这是我做的第一部长片,每天遇到的对于我来说都是新的问题,都太难了,中国的动画工业体系也不太成熟,遇到了很多坑,外包出去之后,给你回馈过来的隔了一段时间全是乱七八糟的东西,跟他们沟通、交流,说了很多很多遍,很多很多细节,还是出不来效果,感觉项目完工遥遥无期。那时候有一个执行制片来帮我们救火。他已经经历很多国产动画项目了,以他的经验断言,《哪吒》绝对没有可能在档期之前做出来。后来我们全公司还有所有接到我们外包的动画公司,都真的是憋足一口气,硬挺过来的。那个时候我们的加班已经到什么感觉了呢?不是996,是007。

记者:听说你对团队的要求特别高,团队离职率也特别高是吗?

饺子:我们在成都本部的原创团队相对好一些,我可以跟他们谈心。但是其他的外包团队他们真的给我反馈,离职率陡然升高。都没有办法,都是硬挺过来的,每个坎儿迈过去回望都觉得是奇迹。这部作品也确实得到了很多动画团队的鼎力支持,很多团队都是亏本帮我们制作,他们也渴望能够做出一部真正像样的国产动画,扭转观众对于我们这个行业的成见和偏见,而且希望我们这个行业出更多的好的动画作品,能让新加入我们这个行业的年轻人过得更有尊严、更自豪、更骄傲。

记者:制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饺子:剧本的阶段,本来我还挺有自信的,编了第一版交给彩条屋之后,我觉得应该改动不大吧。没想到,他们说,确实不错啊,你过来开个会吧。我去了之后,结果就开成批斗大会,十多个人挑各种毛病,挑了之后我非常烦恼,回到成都继续改写。经过66版,每次都是硬着头皮交过去,每次都是对我的折磨和虐待。

剧本磨得这么辛苦,我就觉得,如果分镜头画不好,就对不起剧本磨得这么累。分镜头也画得非常累,每个细节、每个镜头挑,经历了五六个版本,最开始有5000个镜头,后来改了将近2000多个镜头,删掉这么多镜头,分镜师也被我们磨得疯了。分镜头磨完了,开始配音,配音磨得不够就对不起前面的环节。配完音,后面做动画不做好一点就对不起前面的环节。所以一路走来,每次都是挑战自己的极限,直到我们钱都烧光了,制片人说,你还是理性一点吧。所以,一直是这样,死磕着走到现在,最后能够完成,我觉得也算是一个奇迹了。我记不住哪个是最难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炼狱。

● 只要能回本,就启动续集

记者:有观众在您的作品里看到很多周星驰电影的影子,是有受到他的影响吗?

饺子:所有人的创作都是他以往看到听到东西的感受,沉淀之后重新的反馈。所以,以前的这些老港片对我的影响非常巨大,还包括国外的一些优秀电影。魔童降世的时候,我也致敬了卡梅隆的《终结者》。还有很多日本动画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因为有很多打斗镜头的设计。反正我在做我第一部作品《打,打个大西瓜》的时候在片尾加了很多偶像的名字,他们的作品对我的影响都非常深远。

记者:电影里有没有一些你觉得有遗憾的地方?

饺子:确实有很多遗憾,也确实经费不足造成了一些问题。所以我觉得,现在的评分有点受之有愧,自己做出来的作品,我知道这里面有哪些地方有缺点、有毛病、有瑕疵,中国观众真的是非常包容的群体,他们非常希望看到国产动画能够越做越好,所以有很多分我觉得是鼓励分。我们下一部作品应该做得更认真、更加全力以赴,不辜负观众对我们的期望。

记者:续集什么时候拍?

饺子:只要能够回本,续集就可以启动了。同时我也花了点小心思,我在后面加这么一个彩蛋,四大龙王凑齐了一定会搞些事,勾起观众的欲望,之后投资方面就赶鸭子上架了。现在剧本还在大纲阶段,之后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打磨。以前我编剧本的时候觉得挺有信心,觉得编得挺快,但是跟彩条屋磨了之后,我已经挺没信心了,估计时间是短不了的。但是,我一定尽我最大努力,不是最好的东西,我不会拿出来给大家看的。 本报记者 李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