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冯嘉怡演“圣人”自始至终憋着一口气

2019-08-14 19:42:5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圣人”是《长安十二时辰》中最后一个“露脸”的重要角色。很多观众看到这个出场最晚的角色第一反应是,这不是在电视剧中演了多次“奸商”的冯嘉怡吗?

  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这样一个形象反差极大的角色,连冯嘉怡自己起初也没信心能够演好,在婉言拒绝无果后,他甚至在进组拍了两场戏后,还在跟导演请辞。

  杀青的那一天,导演跟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恭喜你,又完成了一部作品。”而冯嘉怡却说“我尽力了,我给我的努力打95分”,“说出来有点大言不惭,这个分数不是说我演得多好,而是我真的尽力了,我付出了95分,然后就爱咋地咋地了。”

  1 出演“圣人”是大胆尝试

  冯嘉怡2006年刚刚入行时就认识了曹盾导演,两人后来也有过合作,比如曹盾的上一部作品《九州·海上牧云记》。这部戏杀青后,冯嘉怡就去拍电影了。

  有一天,曹盾给他打电话,“他问:你在哪呢?我说:在大厂拍戏呢,他说要来看看我,我说:千万别,有什么事我去找你,他说:不行不行,这个事我必须得来。”以前,曹盾找他都是直接给剧本,他看完就去演了。

  那天晚上9点多,导演到了冯嘉怡所在的剧组,曹盾开门见山,“我现在有个新项目,最初我想让你演林九郎,但我觉得你演这个有把握,可对你没有新意;后来我想让你演郭利仕,我看了看也不行。所以我想让你演另一个人。”

  冯嘉怡好奇地问:“谁呀?”曹盾让他猜,他猜不出来,但知道肯定不是张小敬。“我想让你演一个老皇帝。”冯嘉怡一听,连说了好几个不行。“演一个老爷爷我都发憷,更别说是个老皇帝了”。那一晚,他们聊了很久,最后冯嘉怡决定先看剧本再说。

  结果,看完剧本,他更觉得自己演不了了,“你要是让我演一个奸商、黑社会没问题,或者让我演一个玄幻剧的皇帝也行,现在我要演的是一个中国历史上那么有名的皇帝,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他的故事。中国影视圈都谁在演皇帝?陈宝国、焦晃、陈道明,这个皇帝演不好就露怯。”曹盾倒也没废话,只甩给他三个字:你得演!

  2 刚开拍两场戏就想请辞

  那次谈话发生在2017年10月,剧组开机就在2017年12月底,“再推脱就是矫情了。”

  他除了给自己做心理建设,还看了大量关于唐朝和李隆基的资料、听《百家讲坛》,“越看越害怕,越研究越胆小。”进组后,刚拍了两场戏,就又找到导演,说自己干不了了,“导演非常不爽,你简直想象不到那一天的场景。”

  当时冯嘉怡完全找不到状态,“最开始大家只是试戏,先拍一个出场,又拍了一场落魄的戏,没有什么正戏。我自己也不满意。”导演没说什么,但我能感觉到。

  冯嘉怡觉得这么好一个戏,不能让自己给耽误了,他当天就去找导演请了辞。“导演跟我聊的内容,总结下来就是:定下你来演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决定,是核心团队的决定,围绕着你的造型、化装,各部门沟通、调整费了很大力气,大家都觉得你可以,你现在却要临阵退缩。”

  当天晚上,冯嘉怡失眠了,他想了一宿。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去了武术指导高翔的房间,“高翔住导演隔壁,我怕导演没起,就在高翔屋子里等。”听见隔壁门响,冯嘉怡迎了出去,导演一看见他,一脸“这哥们怎么又来了?烦不烦呀!”的表情,但没想到的是冯嘉怡紧接着说了一句:“我再试试!”

  3 靠惹人烦培养情绪

  失眠的那一夜,冯嘉怡想了很多,他最被人熟知的角色是2009年在《蜗居》中饰演的奸商陈寺福,紧接着又在《媳妇的美好时代》中出演了李若秋,自此奠定了“中国式奸商”的形象,“后来,找我的10部戏里面有8个都是演奸商的。”想改变吗?当然想,但是需要机会。“别的演员都敢接受挑战,我为什么不敢?”

  冯嘉怡跟导演说:给我15天,不要拍我的戏,我想想办法。而他扮“老”的秘诀,就是“尽量少睡觉!”其实这都要归功于失眠的那一夜,“我平时起床,都是先在床上赖一会儿。那天没睡好,眼睛也睁不开,腰酸腿疼,起床时还得拿手撑一下。我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人老了的感觉吗。”于是,只要一有冯嘉怡的戏,他就只睡三个小时,“眼泡肿,还有血丝,身体倦怠,说话也没有精气神儿。”而且他发现,手指一直绷着,往上翘时间长了,手就会哆嗦,“比如我从出酒店上车就翘着手,换好衣服还翘着,等到演的时候,随便拿个什么东西,手都会神经性地颤抖。”

  这些都属于物理上的方式,最重要的还是要理解圣人的处境,“李隆基在位这么多年,天天跟这帮大臣斗智斗勇,已经倦怠于政务,但是又要硬着头皮干。”抓住这个心理,还要进入这个感觉。所以冯嘉怡也知道,那段时间在片场肯定特不招人“待见”。“一到片场,我就开始烦,看什么都烦,培养情绪。”人家给拿杯水,冯嘉怡话也不说,就抬头给一个眼神,人家给他搬把椅子,他“谢谢”也不说,也不坐,四处溜达,还提前就把黄袍穿上,胡子挂上。

  4 为绷住那股劲,连剧组美食都弃了

  找到门路的冯嘉怡,又试了一次,“从其他人的眼神上,我知道路子对了。”带给冯嘉怡自信的这场戏,正是结尾时郭利仕扶着圣人来到靖安司,圣人看了看那些模型沙盘,又抬头望天的那场戏,“现在网上很多剧照都是那一刹那拍下来的。”

  这也是如今冯嘉怡的微信头像。“那一刻,我的心放下来了,导演的心也放下来了。”

  冯嘉怡说,拍这部戏,没有任何一场是拍完他觉得痛快或者过瘾的,因为一直要绷住那口气,接下面一场,或者等着换机位再来一次。“那个状态很重要。”因为除了外形,他说的每一句台词,都代表了一种态度,“他是一个帝王,一个政治家,他的台词看似就那么几个字,但你不光要把那几个字说出来,说出来的状态更代表了不同的意思,也就是所谓的话里有话。”

  就比如剧中圣人说:“他们二人都为西北战事立了功。那太子,你呢?”这里面“那太子,你呢?”虽然只有五个字,但是他的语气、音调、气势,要让所有人都吓一跳。“这就是统治者的气度,所以里面的抑扬顿挫很重要。”再比如,圣人对右相说:“你就这么急着咬死太子啊?”右相回:“我只是想匡扶法度。”圣人轻轻地说:“那好,都听右相的。”其实词很短,但是要通过语气来表达“你犯忌讳了”或者是“你胆太大了”。

  而说到如何把握这些台词的尺度,冯嘉怡说他从来都不会提前去练,“还是那句话,我只要在那个感觉里,说的台词的语气就一定是对的。”

  为了绷住这口气,冯嘉怡几乎不参与戏外的聚餐和聚会,也很少在组里跟大家一起吃饭,“其实我们剧组的饭是真好吃,给我们做饭的阿姨是西安的厨子,水盆羊肉什么的,我就吃过两次。私下里也几乎不去找他们聚,除非我知道接下来一段时间没有‘圣人’的戏,或者就是找导演,聊戏聊人物。”

  5 全剧看了好几遍,至今没找到弹幕键

  冯嘉怡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出场很晚,整部戏在播出前期就掀起了很大的热度和反响,他也从一开播就在追,“我看了好几遍,每出三集,只要没更新就再看一遍,我就是要连贯着看,也是学习人家好的地方。所以现在,我几乎能把每个角色的台词都背下来了。”

  他觉得这部戏里的每一位演员都演得非常好,还曾跑到其他演员的微博下面评论说:你们演得太好了,我都不敢出场了。

  虽然在追剧,不过冯嘉怡却不会看弹幕,“我不知道怎么看,还问过别人,人家告诉我右上角有一个按钮,不过我到现在也没找到。”

  但微博上的评论,他会关注,“我觉得现在的网友真的都太聪明了,都是高智商。有时候看大家骂圣人,我都能乐出声来。比如大家说圣人就是个大忽悠,还说他是‘嘴炮’。”冯嘉怡还写过两篇微博解释大家对剧情的评论,“我特愿意看他们在微博上留的东西,有时候憋不住也回一些。同时,我也很感谢网友的评论和指正。”

  “圣人”,之于冯嘉怡,如今已经从一个他不敢接的角色变成了一个他要去“感谢”的角色。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坤玉 艺人供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