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小欢喜》写妈妈是因为可以撒开来写

2019-08-21 01:15:1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爸爸方圆(黄磊饰)、儿子方一凡(周奇饰)和妈妈童文洁(海清饰),宋倩(陶虹饰)、女儿乔英子(李庚希饰)和前夫乔卫东(沙溢饰),妈妈刘静(咏梅饰)、儿子季杨杨(郭子凡饰)和父亲季胜利(王砚辉饰)。每个人都有心事重重的时刻,但终究会满怀希望地笑对生活。

  现实主义题材剧《小欢喜》在东方卫视播出以来不仅收视连续第一,豆瓣评分高达8.1,剧中各种话题也轮番登上热搜榜。该剧围绕三个中国高考家庭的故事展开,聚焦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升学压力等社会热点话题。日前,新京报专访导演汪俊,对于剧中母亲形象引发了网友关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的大讨论,汪俊坦言,妈妈是最重要的“家庭推动机”,中国家庭一般也都是女的说了算,“而且写妈妈比较好看,妈妈可以撒开来写。”

  剧情

  不表达教育理念的对错

  高三,是人生的重要节点,无论对家长还是孩子。正如《小欢喜》中海清饰演的童文洁所说的那样:“熬过这九个月,你的人生就一帆风顺了,熬不过,你就抱憾终身。”《小欢喜》的编剧通过数百位考生家庭的采访,提炼出三户为子女备战高考的家庭,将高考面前孩子的考试压力与家长焦虑一一展现。

  在汪俊看来,《小欢喜》与《小别离》同样,都没有表达教育理念的对错,人人都有他(她)的道理,还是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汪俊称拍这部剧不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或提出什么观念,“我们只是把现实呈现给观众,让大家自己去讨论。我经常看到网友说,跟爸妈在一块儿看,然后彼此会心一笑,这里面就有思考在,我们不想给观众一个现成的答案。”

  据汪俊透露,在戏外,演员们聊到自己的孩子共同语言也很多,“他们都是爸爸妈妈,经常在私底下聊自己的孩子,海清、陶虹、沙溢、黄磊他们聊得最多,我看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新京报:高考题材有很多,大多是表现家长苦口婆心、孩子学习艰难,《小欢喜》的特色在哪里?

  汪俊:高考题材确实很多,出新很难,要找角度。我之前也看了很多高考作品,都是爸妈使劲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不好好学。我觉得高考只是一个行为,好的作品要写成长,高三这一年对孩子一生成长所起到的作用。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都是第一次的人生体验,所以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两边都在成长。

  新京报:为什么选择剧中这三组家庭作为高考家庭的代表?

  汪俊:一个是中产家庭,一个是官员家庭,还有一个单亲家庭,这三个家庭都比较典型,有代表性。官员家庭相当于长期父母缺位,像留守儿童一样,对孩子心灵肯定有很大的影响。单身母亲对孩子的爱,要比正常家庭炙热得多。其中独生子女可能是致使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比方说宋倩,如果不是只有英子一个孩子,她有六个孩子就不会是现在这样的表现,就是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把全部的注意力,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她身上,形成了压迫感。

  共鸣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全剧开篇,童文洁在车上怒怼儿子的场景,被看作是千万母亲的缩影。“我吃饱了撑的,我就不该生你”、“学习学习不灵,打架打架门清”及“他不是我儿子,他是我祖宗”等台词不断唤醒观众关于少年时期对母亲的记忆。

  此外,童文洁为了节省孩子们的时间,每天早上四点半就让老公方圆起床喝咖啡,给他揉肚子,催他去厕所避免跟孩子抢,为了保障孩子睡眠的充足,搬进了月租过万的学区房;宋倩为把女儿送进北大清华,不惜辞职照顾,发明了“生吞海参”的食疗方法以让女儿能多背20个英文单词,但窒息式关怀和兴趣干涉让女儿喘不过气,被网友感慨道,“这是我妈本妈”。

  新京报:相对于爸爸的角色,为什么剧中三个妈妈虽然性格各异,但是都能引发网友的共鸣,感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汪俊:中国家庭结构就是这样。确实在家里管孩子的就是妈妈,妈妈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比如我妈就是,经常跟别人特别自豪地说,我儿子是导演。对于妈妈而言,子女带来的满足感更强烈,妈妈也更世俗一点,她们会觉得你得有出息,因为社会很残忍,没上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房子就没有好媳妇。妈妈是最重要的家庭推动机,中国家庭一般都是女的说了算,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男的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蔫。而且写妈妈比较好看,妈妈可以撒开来写。

  新京报:有观众认为,戏里的父亲们往往扮演的是“老好人”的角色,但母亲们却更焦虑、更焦躁一些,父母的形象是不是有些固定?

  汪俊:对,其实这个问题是中国家庭的特色。我曾经看到网上有一个小段子,儿子在外地上大学,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爸爸接的,爸爸就说还好吗?儿子说嗯,挺好。跟爸爸说不到第三句话就问,我妈呢?然后妈马上过来接电话说半天。男主外,女主内,是中国家庭结构的特色,母亲对家庭教育分担的责任和用的心力更多,这也是特殊性造成的。另外,爸爸跟儿子一般的交流,好像相对来说更难一些。所以在这部剧中,童文洁跟儿子之间的戏更多一些,方圆就少一些。

  角色

  陶虹、黄磊都参与了人设创作

  近两年的荧屏,关于高考教育类题材的作品不少,近期就有《少年派》《带着爸爸去留学》等剧。汪俊认为同样的题材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戏剧形态,关键是故事、人物的不一样,而一部教育题材剧的成功更在于细节,“我们这个戏有很多都是采访来的一些素材,也有很多是黄磊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怕大题材的雷同,就在于故事、人物和细节的不一样。”

  《小欢喜》以轻松幽默的风格描绘出了一幅“中国式家庭教育图谱”。有个鬼机灵学渣儿子的方家,代表了大多数家庭,他们的相处方式也跟大多数家庭一样,“虎妈猫爸”式的父母角色分工明确,好说话的爸爸方圆是家里的润滑剂,方一凡是个调皮捣蛋的后进生,妈妈童文洁恨铁不成钢,和儿子之间火药味甚浓,方圆对待孩子的教育却很佛系,甚至帮儿子在妈妈面前打掩护;离异家庭的乔英子,母亲宋倩严谨负责但是非常强势,一心扑在学霸女儿身上,有着极强控制欲,前夫乔卫东吊儿郎当,但是非常开明,爱女心切;而季胜利、刘静身为官员家庭的父母,因工作长年在外不曾陪伴儿子的成长,而导致亲子关系产生了裂隙。叛逆的儿子面对突然“空降”回到自己身边的父母产生了诸多不适,这一家的矛盾也最为棘手。

  新京报:剧中饰演海清儿子的小演员被网友发现,长得和海清简直就像亲生母子。是有意这样挑选的吗?

  汪俊:我们选小演员,开始没有按形象选,试完戏之后,方一凡的人选我一直在犹豫,后来有人跟我说,导演你不觉得这个孩子长得特像海清吗?我一看还真是,就他了。在小演员上,我不想找特别好看的,有意在回避那种特别漂亮、帅的男孩女孩,我希望这些小演员是生活中可见的男孩女孩。

  新京报:季胜利因为“恶搞表情包”的事打了儿子一巴掌,家庭矛盾激化到顶级,后来游泳池一场戏化解了之前的矛盾,这一场戏引发了很多网友的讨论,是怎么想到要让孩子们学父母的?

  汪俊:这场游泳池的戏是黄磊写的。官员家庭之前也很少在这类作品中被表现,他们是另一个家庭形态,对于季胜利而言,“恶搞表情包”是很严重的事,因为这件事他打了儿子,这个事不能不化解,之前的剧本直接跨过了化解的过程,到了几个月之后,我觉得不行。黄磊就说,我们来一场“吐槽大会”化解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问题,让孩子演父母,让父母看到平时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样子。这一场戏是即兴表演,我就让孩子们学家长。比如季杨杨学他爸,面对书记和下属是不同的样子。季胜利看到这些之后对自己也有反思,向儿子道了歉。王砚辉很有表演的功力,看到他这个形象非常可爱,他把一个领导平常化,我们看到的是领导回家的那一面,演的技法非常好。

  新京报:陶虹扮演的单身母亲宋倩也引发了很多话题,虽然她的一些做法很有争议,但还是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同情?

  汪俊:陶虹很多年不演戏了,我们开始接触了一下,她当时也没那么想演,因为这个角色有争议,拍的过程中陶虹还在说,以后不会有人骂我吧。但从播出效果看,站在她这边和站在英子那边的观众都有,就说她给英子买油条这场戏,我看就有人说,哪有这么好的妈。她和英子那场激烈的吵架,也有很多人站在她这一边。作为一个单身母亲,费尽心思给孩子熬燕窝,孩子却把燕窝给后妈吃,会有人觉得,这孩子太不懂事了。但宋倩对孩子的影响,孩子最后会受不了,不愿意留在北京,要考南大。宋倩毕竟是一个单身母亲,她要争一口气,要让别人看到,她自己带孩子可以带得更好。

  新京报:相比之下,黄磊和海清的表现却有一些争议,不少网友认为他们演什么都一样,没有突破?

  汪俊:我觉得黄磊、海清的表演有突破,黄磊现在演了一个更底层的人物,不像在《小别离》中是医生,包括海清演的人物脾气也更暴了,还是有变化的。大家再仔细感受一下,把两个戏拿来对比一下看,我觉得都完成得很好。

  新京报:最近磊儿和方一凡的CP在网上也挺火的,你怎么看待这家人兄弟之间的感情刻画?

  汪俊:关于方一凡和磊儿的CP感,我没有刻意做他们俩的关系,就是兄弟。

  新京报:乔卫东会和宋倩复合吗?

  汪俊:乔卫东去前妻家,围着屋子转一圈。他会观察细节,这个书好像是我买的,家里又添了一点什么。但他当时想的不是要复婚,男的就是很奇怪。至于他俩最后会不会复合,大家就往下看吧。我自己是希望电视剧有一个好的结局,比如在拍摄中,磊儿要不要考上清华,我们是有过很激烈的讨论的,我是希望他考上的,但也有人觉得,不考上清华代表着不一定非得上名校才是有出息。

  现实话题

  我不是刻意拍“有钱人”

  剧中,方一凡一家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这个家庭的整体情况是健康的,家中没有“特殊情况”造成的矛盾,最多就是夫妻两人工作上的压力,以及方一凡的学习成绩。这个家庭的设置也就成了全剧最能和观众产生共鸣的“底色”。童文洁的焦虑,也是大部分父母的焦虑,“因为我们没有背景,高考就是你唯一的机会。”这番对白也被看作是千万高考家长的心声。

  《小欢喜》将故事浓缩在北京的一处学区房小区内,三组家庭的生活背景和水平应该都在中产层面,不会为了吃穿住行发愁,三组家长各自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着体面的工作以及能够满足孩子基本需求的能力,虽然各家的教育理念、背景各不相同,但除了方圆因为短暂失业而烦恼之外,三家人的经济能力都有保障。

  新京报:为什么三个家庭都对准了中产阶级?

  汪俊:我这部剧确实是想做一部关于中产阶级的轻喜剧,选择拍中产,是因为社会里中产越来越多,未来进步要靠他们,共鸣也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说我刻意要拍有钱人。而且我也只了解这个层级。有人说县城的孩子怎么办?那是另一个话题,是另一部戏。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阿德勒

  采写/新京报首席记者 刘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