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一战电影《1917》挑战全片“一镜到底”

2019-10-11 05:47:4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近日,导演萨姆·门德斯在纽约动漫展上表示,由其执导的一战题材影片《1917》将采用“一镜到底”的方式拍摄,“这部电影的设计初衷就是一个镜头”。门德斯称,这部电影是他迄今为止完成的“技术上最困难的事情”,但也是最令人愉快的事情。

  之所以全片只用一个长镜头,与电影的故事有关。一战期间,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受到指派,执行一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必须和时间赛跑,冒险进入敌区传递一个重要情报,挽救1600名士兵的生命。门德斯表示,“一镜到底”可以让观众身临其境,更有代入感。该片主要在英国取景拍摄,导演门德斯和摄影师罗杰·迪金斯花了9个月时间筹备。由于主要是外景拍摄,受天气影响很大,只能用自然光拍摄,让拍摄工作也变成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新京报记者独家揭秘该片如何挑战“一镜到底”拍摄。

  故事灵感 导演祖父是一战老兵

  影片以一战时期,1917年春某一天的两个小时为背景,当时德军从战场撤退到“兴登堡防线”,那里设置了地雷和狙击手作为陷阱。英国军队在与德军长期的僵局后,寻找机会消灭对手,计划进攻兴登堡,在最后关头才发觉这是德军的陷阱。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两位年轻的英军士兵奉命去前线传达命令,与时间赛跑,冒险进入敌区要求停止袭击德军,这不仅仅是为了拯救1600名英国士兵,而且布雷克的哥哥也在前线。

  导演门德斯说,这个故事的灵感源于自己的祖父,“我第一次理解任何形式的战争都是我祖父告诉我的”。门德斯的祖父参加过一战,和电影中的人物一样在战争期间也传递过信息,但这并不是关于他祖父的故事,只是电影中传达的牺牲精神是相似的。

  在电影中饰演布雷克的英国演员迪恩·查尔斯·查普曼为角色做历史研究时,读过一本叫《西线日记》的书,那是一本关于一战时期记录士兵日记的合集,他惊奇地发现曾祖父的日记也在其中。他的曾祖父是一名骑兵,在战争中受到枪伤,在无人地带躺了4天活了下来,战争结束后在一家养殖场工作直到去世。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查普曼去完成这部电影的拍摄。

导演门德斯与摄影迪金斯(图中白发者)现场交流。

  一镜到底 奥斯卡最佳摄影掌镜

  “从一开始我就想以实时方式拍这部电影,让观众一同踏上旅程,与角色同步呼吸,‘一镜到底’是讲述这个故事的最好方法。”对于导演门德斯来说,电影的概念发生在一个连续镜头里,并且是实时的,是这个项目的核心。

  虽然科林·费斯和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等大牌明星出现在影片中,但故事的焦点还是集中在两个年轻的英国士兵身上,镜头永远不会离开两位主角。门德斯表示,长镜头可以让观众沉浸在电影主角的经历中,让观众犹如亲临战壕,与他们并肩作战。

  为了挑战“一镜到底”,导演门德斯邀请到曾合作过《007:大破天幕杀机》《革命之路》《锅盖头》的摄影师罗杰·迪金斯为该片掌镜,迪金斯之前凭借《银翼杀手2049》拿下奥斯卡最佳摄影,之前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摄影13次提名,在好莱坞是名副其实的金牌摄影师。其实,在收到电影剧本之前,迪金斯并不知道导演要采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收到剧本后,剧本第一页就写着:“这是一个长镜头”。

  迪金斯表示“一镜到底”不仅仅是为了炫酷,更是为了让人身临其境。他还透露,最长的拍摄时间可能是8分半钟,演员在表演,所有的东西都要同步。这也意味着,该片采用的应该是类似《鸟人》一样的“伪长镜头”手法,并非真正现场实拍一个单独长镜头,而是用技术手段将多个“较长的镜头”组接起来,让整部影片看起来是一个镜头。

  拍摄难度 外景为主,受天气影响大

  与门德斯共同撰写剧本的是女编剧克里斯蒂·威尔逊·凯恩斯,她觉得“构建一个发生在两小时内的好故事”很难,不过她又说,“和拍摄相比,剧本的困难不算什么,毕竟我又不带摄影机”。

  困难主要留给了摄影师迪金斯。对于迪金斯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弄清楚把摄影机放在什么位置来创建场景,“每天我都希望自己不要搞砸了,因为那样的话,一切又会回到最初。”影片基本采用手持摄影,时刻处于运动状态,没有场景是重复的,要不断穿梭野外,还要保持镜头连贯性。有时要用钢索吊起摄影师和摄影机,拍广阔的场景。解下钢索后,摄影师还要抱着器材跑上车,穿越400码,再下车继续拍摄。

  更具挑战的是,这部电影很少有室内场景,绝大多数是外景,光线和天气对于拍摄影响特别大,根本无法打光,只能用自然光拍摄。如果演员跑进战壕,摄影机绕圈拍摄,根本没有空位放置灯具。整部影片是一个长镜头,必须按照顺时序拍摄,为了连戏,必须在阴天拍摄,如果遇上猛烈的太阳,剧组就停工,改为彩排。彩排期间,剧组工作人员都会抬头看天空,看云层何时能够遮住太阳。等到云来了,剧组就争分夺秒进行5分钟左右的拍摄。导演门德斯说,这是名副其实的“听天由命”。

  演员们在拍摄前进行了高强度训练和六个月的排练。演员乔治·麦凯说:“每次拍摄都像是演舞台剧,一开始就不可以停下来。”

  ■ “一镜到底”电影

《夺魂索》(1948年)

  《夺魂索》(1948年)

  导演希区柯克的首部彩色片,也是伪“一镜到底”,时长80分钟,整个故事都发生在一间房子里,总共有六次剪切,大都靠演员背影黑幕转场造成连续画面来制造观众视觉连贯的假象。

  《俄罗斯方舟》(2002年)

  俄罗斯导演索科洛夫拍摄,时长100分钟,是实打实的实景拍摄,用一个镜头展现了200多年的俄国历史,总共拍摄了4次才成功。

  《大空港2013》(2013年)

  日本导演三谷幸喜执导,100分钟,共拍摄6天。由摄影师山本英夫一人独自完成拍摄,将改装的20公斤设备穿在身上,由推车和步行混合移动,每次拍摄完他都会直接瘫倒。

《鸟人》(2014年)

  《鸟人》(2014年)

  该片是伪“一镜到底”,由10多个长镜头无缝衔接而成,时长119分钟。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4项大奖。

《维多利亚》(2015年)

  《维多利亚》(2015年)

  全片138分钟,实景一镜到底,一天完成拍摄,影片并没有因为一个镜头而弱化了戏剧情节,结局很震撼。该片曾入围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新京报记者 滕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