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双子杀手》不够“李安”

2019-10-18 19:48:2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原标题:《双子杀手》不够“李安”却是挑战电影新语法的尝试

正在片场指挥的导演李安(右三)。

《双子杀手》在今天终于和观众见面了,在此之前已经有太多看衰李安的低分评价。这些主要来自北美影评人的反对意见具有惊人的同质性,争论尤其集中在:我们真的需要更清晰更真实的影像吗?

在欧洲要找一块匹配《双子杀手》的银幕实在太困难。2016年,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首次实现了3D、4K、120帧的超高播放配置——尽管当时全球只有五个影院符合这一要求。但是三年前,谁不想跟着李安去看一眼属于未来的影像?

三年过去,在北美、欧洲这样的票仓重地,或许多了几十家、几百家能够放映“HFR(高帧率)”的电影院,仅仅意味着顶了天能看到3D、2K、60帧的《双子杀手》;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120帧依然只存在于传说中。

更何况,对于拍出过《卧虎藏龙》《色·戒》《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李安,人们对故事的期待大过一切。而《双子杀手》这个最早立项于1997年的企划,很难说是最李安的作品。李安的影迷都在担心李安重拾类型片替人打工,可是没多少人记得,恰恰是在拍摄《绿巨人浩克》时,李安第一次对好莱坞大制片厂妥协,放弃胶片转向数字摄影。谁承想16年后,李安成了数字摄影革新第一线的导演,甚至领先于技术狂人詹姆斯·卡梅隆,用3D、4K、120帧技术,面向“真实”拔足狂奔。

这也是他的支持者——无论是艺术上还是技术上的,还是他的投资人,空前统一的信念:这是代表全人类探索电影技术和视听语言新边界的划时代伟人,一切为了《马尼拉之战》——那个李安真正想拍摄的拳王阿里VS弗雷泽的世纪之战,他为之奔走已有七年之久。

在《双子杀手》中,120帧并不是李安唯一侧重的技术梦想,由维塔工作室(WETA)实现的“返老还童”之术,亦是本片的亮点之一。影片中无论是由克里夫·欧文所养大的二十多岁的克隆人Junior,还是当作武器培养的青少年克隆人,都是由男主角亨利基因的产物,因而都由威尔·史密斯本人亲自饰演。以这两年在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动作捕捉技术为基础,以威尔·史密斯本人早年的生活、银幕影像为参考,演员完全通过自己的演技去呈现不同年轻程度的“自己”。

当然,这并非该技术的首次运用。无论是一闪而过的钢铁侠,还是热气腾腾正面硬抗的终结者,都已经让观众们尝过了鲜。就近来说,该技术在马丁·西科塞斯的新片《爱尔兰人》中的大规模使用最为惊人,让三位影坛传奇从老年重返中年,上演纽约黑帮传奇。但是大量针对这一技术在该片中运用的评论也不无遗憾地提到,科技可以让老影帝的脸变年轻,却无法让他们的神态和体态重回盛年。人们依然能看出,“戴着”年轻面貌的阿尔·帕西诺从沙发上起身的时候,蹒跚迟缓如一个老人。

但是这个问题在李安的《双子杀手》中并不存在,CG的高妙运用让人几乎难以辨认哪一个威尔·史密斯在演哪个年龄,他年届五十依然保持轻盈敏捷的体态(并且和动作替身团队配合密切),真正实现了让不同年龄的威尔·史密斯在大银幕飙戏。特工亨利和克隆版的他的几场对手戏:摩托车追逐、近身肉搏、暗洞偷袭等,都以超越想象的完成度,让观众为年龄对比、演技爆发而震撼。甚至临近尾声,威尔·史密斯演出了一个青少年杀手版的克隆自己,其临终时刻不可复制、不可想像的天真怅惘神色,再一次证明,“史皇”当然是好莱坞的演员,而李安,永远是世界上最会做演员指导的大师级导演。

但比起维塔的“返老还童”技术,《双子杀手》真正的重心,还是在于120帧——3D也不可比拟。李安半路接手这个项目,一定程度上是为他人打工,完成一个作业,只是在作业中夹带了他120帧的昂贵野心。《双子杀手》动作片的类型格局,大量跑酷、飙车的戏份,决定了必须使用更轻盈、便捷的拍摄。因而本片并不是使用笨重的3D摄像机拍摄的,3D效果是后期转制实现的。

李安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拍摄中,意识到当时摄影的技术瓶颈所在:景深、细度、帧数……所有看过这部美到让人窒息作品的观众,都会理解一个导演是如何萌生对于技术探索的热望。李安在很多场合表达过为什么自己这么痴迷于120帧:当代影院通行播放的24帧只是处于低成本考量而作出的选择,绝大多数影院都有能力实现60帧的放映,这已经能对观影体验产生质的提升;但如果到达100帧以上,则几乎不会产生频闪,120帧是目前可能达到的最完美结果。他坚持,高帧数的摄影和放映,会实现更真实、更沉浸、更充满人性的银幕。

针对这一点,北美前期传来的不积极评价,和《比利·林恩》时期的差不多。许多观众依然无法适应丝般顺畅的影像进程——太真、太快;传统电影的布景和特效在摄影实现的hyper-realism效果中显得非常出戏,花花草草、窗台灯展都由于清晰而在和主角的脸抢戏;而和高新技术脱节的动作设计,让人感受到奋力搏斗的威尔·史密斯快要跳出银幕,试图挣脱取景框的束缚。

当然,观众依然能看到李安前卫的调度。低照度下的动作戏因为新技术有了更好的体验,他在不断重新调整光线,重新寻找人类眼睛适应的银幕对比度;超高清摄影让人物视角的切换具有更强的效力,而李安在摸索动作戏快剪和长镜头更好的节奏——120帧下,动作电影需要改头换面的新语法。

一个64岁的老人,拿过三尊奥斯卡奖杯了,还在兢兢业业地磨炼技艺。他在拍摄时不停地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没有坏媒介,只有不够好的艺术家,“一定存在另一种属于高帧率数字摄影的美感,我正在努力寻找它。”

所有人,甚至李安自己都会承认,《双子杀手》并不是他的第一流的作品。但是这种挑战电影新语法的旅程,已经足够令人尊敬。历史的改变并不是靠一部电影,李安在冲击他的机会。(顾草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