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长得像”的谍战剧如何“不一样”

2019-10-31 22:36:5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假扮肖正国的陈山。

被确认死亡的军统特工肖正国的照片。

钟汉良在《一触即发》中分饰两兄弟。

陈坤在《脱身》中分饰两兄弟,乔智才(左),乔礼杰(右)。

【国剧观察】

孙皓执导,张若昀、王鸥等人领衔主演的《谍战深海之惊蛰》(下文简称《惊蛰》)正在热播。该剧根据海飞的小说《惊蛰》改编,讲述了1941年上海沦陷时期,陈山(张若昀 饰)因长相酷似军统特工肖正国,被日本特务荒木惟(王泷正 饰)意外看中,从此卷入一场腥风血雨的谍战。针对《惊蛰》的主要批评声是,跟其他谍战剧看上去太像了,落入俗套。作为一种独特且成熟的电视剧类型,谍战剧如何有所创新,的确是值得关注的议题。

谍战剧十年几经变幻

学者魏江南在《中国电视剧类型研究》中对谍战剧作出如下定义:“所谓谍战剧,就是以间谍或特务活动为主要情节或核心事件,表现我党我军及爱国人士为建设和巩固国家政权,打击国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颠覆活动,并以敌我双方间的斗争为中心展开叙事的电视剧。”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出现大规模、具有稳定美学特征的所谓谍战剧;但在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语境,谍战剧是非常稳定且成熟的电视剧类型。

2009年的《潜伏》以其巨大影响力让谍战剧成为最热门的类型剧之一,一度“荧屏处处抓特务”,之后的《黎明之前》(2010)、《悬崖》(2012)都堪称经典。但井喷期之后,跟风的粗制滥造之作太多,观众也渐渐审美疲劳,谍战剧出现了式微势头。

2014年《北平无战事》、2015年《伪装者》等作品的播出,开启了类型融合新风潮,谍战剧重回大众视野并引起广泛讨论。2016年,谍战剧出现了偶像剧化的趋势,《解密》《麻雀》《胭脂》《代号》《双刺》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偶像稚嫩的演技支撑不起谍战剧的历史厚度,这些剧集大多数都反响平淡。

2017-2018年,谍战剧开启“去偶像风”,重新回归庄重路线,市面上有“谍战教父”柳云龙的《风筝》、张鲁一的《爱国者》、陈坤的《脱身》、祖峰的《面具》等。虽不复《潜伏》的热潮,但《风筝》《面具》均口碑不错。

《惊蛰》是2019年至今为数不多的谍战剧。它既有扎实的原作打底——海飞的小说《惊蛰》在业内赢得不少好评,也大胆起用了张若昀、王鸥等实力不错的年轻演员,希望在确保美学品质的前提下争取更多的年轻观众。

《惊蛰》“长得像”体现在哪

观众对于《惊蛰》“长得像”的质疑,有两个层面意思。第一个层面,是指该剧采取的是谍战剧中常见的“双生”人物关系。

也即,剧中的主人公一人分饰二角,要么是双胞胎兄弟,要么是长得一模一样。如果他俩隶属于不同的政治阵营,在隶属敌营人士死亡后,我方人士因为“长得像”取代其身份,打入敌方阵营,获取重要情报,捣毁敌人阴谋;如果俩人都是我方战士,一方壮烈牺牲后,“长得像”的兄弟继续他未竟的事业。

比如改编自张勇“谍战三部曲”之一《一触即发》的同名电视剧,钟汉良一人分饰双胞胎兄弟阿初、阿次。阿次是潜伏在国民党心脏的红色特工,阿初是著名医生,在阿次为国捐躯后,阿初以阿次的名义继续潜伏下来,坚持斗争。

去年陈坤主演的《脱身》,也是类似设定。该剧以1949年解放前夕国共双方争夺人才为背景。乔智才与乔礼杰是一对孪生兄弟,乔智才是小市民,弟弟乔礼杰醉心于科研事业。国民党保密局获知“归省计划”后,不遗余力地对乔礼杰进行人身监控、窃取知识成果等一系列管控行为。在紧要关头,足智多谋的乔智才代替乔礼杰成为“物理学家”,真正的物理学家乔礼杰则成功脱身。

在《惊蛰》中,张若昀一人分饰军统特工肖正国与小市民陈山。陈山一出场是底层的一个小混混,因为长得像死去的军统特工肖正国,被日本机关特务头子看中,逼迫陈山当日谍。陈山始终记得自己是中国人,并没有真正屈服。在中共地下党员张离(王鸥 饰)的感染下,他成了一名双面间谍,成了我党的忠诚战士。

“长得像”的人物设定,也直接导致了该剧的剧情结构“老套”,这是第二个层面。比如“长得像”的两个人个性截然相反,往往是一动一静;小混混一定会有一个迅速成长的过程;主人公成长之后往往会卷入一场“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的三角恋当中……

《惊蛰》并没有超越这些框架和设定。

严谨和扎实才能“不一样”

但采用模式和套路,就意味着一部剧不成功吗?

也不尽然。套路从来就不是原罪。谍战剧是我国电视剧里独有的一种小众类型。这一类型已有无数作品,这也就决定了,重新创造出前人未用过的模式太困难。

之所以采用“双生”的人物结构,因为“身份”是谍战剧的核心元素。谍战剧中的主人公一定有双重甚至多重身份,比如《潜伏》中的余则成、《黎明之前》的刘新杰等,表面上隶属国民党阵营,但他们的真实身份都是中共地下党员;《伪装者》中的明楼,则有三重身份,表面身份是汪伪政府要员,隐藏身份是军统特工,而真实身份是共产党员。身份的多元,让人物关系复杂化、盘根错节,也让人物始终处于险境当中,悬念迭生、极具戏剧张力。

《惊蛰》中,陈山也有三重身份,他是军统人员肖正国,是“日谍”陈山,同时也是共产党员陈山。他既面临着被军统人员揭穿是假肖正国的风险,面临着被军统人员发现是“日谍”/共产党员的风险,也面临着被日方发现是共产党员的风险,三重风险加剧人物处境的危机,也让整个剧情更加紧张刺激。因此,《惊蛰》的问题不在于“长得像”或者模式化。那么,它真正的不足在哪?

《惊蛰》开篇颇为惊艳,节奏很快,以凌厉的剪辑、高压的氛围讲述了陈山变身并成长为肖正国的历程。第三、四集,消失三个月后,陈山以肖正国的身份出现在重庆军统总部。他如何躲过身边人的怀疑、如何帮助张离脱险也是险象环生。但从第五集之后,整部剧的节奏开始慢下来了,情感戏过于迅速,且缺乏相关铺垫,显得突兀。

陈山遭遇的第一次大的危机,是肖正国好友李伯均在他家意外死亡,他不仅有杀人嫌疑,且有通谍之嫌。这本是谍战剧施展情节魅力的时候,但《惊蛰》的处理粗糙且想当然。无论是遇害者李伯均还是陷害者周海潮,行动上的错误并不符合他们军统的身份,而陈山洗脱嫌疑的方式竟然是靠“吼”……

《惊蛰》的剧情走向还有待观望。如果剧作扎实,“长得像”也能有“不一样”的好看;但倘若不注重情节逻辑,细节不够扎实,就会让观众觉得“俗套”,最终“泯然众剧”。(李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