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马德华:首次演话剧就像见“心爱的姑娘”

2019-10-31 22:37:3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马德华在《面子问题》中饰演一个50岁的小处长,为此角色他调整行走方式和身体状态。张睿 摄

老舍是马德华的“偶像”,此次演话剧《面子问题》被他看作是圆梦之旅。 张睿 摄

由马德华领衔主演的老舍三幕讽刺喜剧《面子问题》在北京隆福剧场完成了首轮的三场演出,86版《西游记》中,以“猪八戒”形象为大众熟知的马德华首次登上话剧舞台。今年恰逢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面子问题》是上世纪40年代,老舍先生创作的抗战题材讽刺喜剧,曾被《烈火中永生》主演项堃搬上舞台。74岁高龄的马德华此次“重返”五十岁,演绎即将退休、郁郁不得志的小处长佟景铭,这位认为“面子比天大”的小官吏,信奉“面子法则”,“毕生都在为面子问题斗争”,什么事在他眼里都要合乎身份——他要下属跑十几里路去买一块钱的瓜子,一件能当天办完的公事必须拖上十天。据悉,《面子问题》已入选戏剧东城·第三届全国话剧展演季演出剧目,第二轮演出也将于11月18-20日在北京喜剧院再度上演。

作为老舍先生的铁杆粉丝,马德华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表示,自己从小看着《骆驼祥子》的小说长大,对老舍作品如数家珍,而对《茶馆》《龙须沟》等舞台作品更是能背出台词,爱极了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和台词,此次登台演绎“偶像”作品中的人物,马德华自言是“圆梦之旅”。

首演话剧

像见心爱的姑娘,喜欢又害怕

新京报:在众多与你接触过的话剧项目里,为什么偏偏选择《面子问题》作为舞台首秀作品?

马德华:因为这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这部戏虽然写于上世纪40年代,但在现在社会里依然能够找到类似的现象——为了顾及面子,很多人把一些很容易办的事搞得很复杂。出演这部作品也是想给大家提个醒,有些事儿,如果你特在乎面子,就办不成实质的东西。

新京报:首次出演话剧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马德华:心里怕怕的,就好像要和心爱的姑娘见面,喜欢人家,又怕人家看不上自己。对我来说,第一次演话剧是学习的过程,虽然我过去是戏曲演员,但后来干了演员之后,发现我完全按戏曲的那种程式化去表演、去塑造人物,不是很清晰,尤其新编的现代戏里的人物,很多需要用戏剧的表演方式来诠释。戏曲可以借助程式动作表现人物,话剧少了外在艺术形式的依托,需要演员更多揣摩人物心理和动作。

新京报:为了演好“佟处长”,你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马德华:我其实还是挺下功夫的,主要看了一些能反映那个年代社会现象的老电影,找了很多40年代的老报刊和相关读物,感受当年这些人在重庆时的感觉。《面子问题》故事发生的地点就是重庆,男主角佟景铭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处长,却从他身上折射出了当时各种各样的现象问题,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对于百姓的安危、对于抗战毫不关心。

老舍先生的作品在当时的强权之下表达得比较隐晦,不像鲁迅的作品很犀利。《面子问题》中老舍先生用了另一种讽刺方式,没有直来直去与现实问题做对抗,他用小官吏来展示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

新京报:剧中佟处长的年龄要比你实际年龄小20多岁,这对你来说有没有挑战?

马德华:肯定是挑战。比如日常生活里做什么事都得向50多岁人的动作靠近,尤其行走,不能跟老人一样。我身体在有意地调整,体力也受到影响,所以这戏其实对我这个岁数的演员来说挺吃力的。

新京报:演《面子问题》后对“面子”有了哪些新思考?

马德华:其实“面子”从正面理解,是尊严,我觉得现在有些个面子是应该讲的,尤其为了大众的面子,应该有。如果从反面讲,“面子”也带有某种虚伪的概念。“面子”就像人一样,善良和邪恶只是一念之差。

话剧情结

更懂如何立体地塑造人物

新京报:你如此喜欢话剧,为什么之前就没有想过出演一部作品?

马德华:因为那么多年都在从事原来我自己的戏曲工作,拍了《西游记》以后,我的工作重心又基本是在影视上。这么多年我秉持着一个信念是,只有能够勾起我的创作欲望,我才会去诠释它。

新京报:按你这么说,《面子问题》让你在70多岁的年纪又萌发了创作欲望?

马德华:演《面子问题》其实是为了学习老舍先生当时先进思想的内涵,他对当时的社会有自己的看法与愤懑,他巧妙地用了舞台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来展示。原来《老舍五则》也非常好,那时候我就想要参加,但那时确实太忙了,挺遗憾的。

新京报:作为一个话剧迷,你觉得话剧对于自己的艺术生涯有哪些影响?

马德华:我曾在李丁老师的带领下,在话剧研究会下属做过“喜剧实验部”,我们一直在尝试喜剧该怎么展示,那个时候我跟北京人艺和中国儿艺很多演员的关系都很好。话剧演员,演一个人物要写“人物小传”,在戏曲里面是没有的,尤其演新编戏的时候,人物小传能够让戏曲演员从角色到动作方面找到一些依据。李丁老师当时就跟我说,你演任何人物的时候,要站在这个人物的身份上去思考、去看待任何事情,包括讲话的感觉,这样塑造出来的角色才会立体,这些话我至今都印象深刻。

新京报:谈谈你眼中的老舍先生?

马德华:从上小学的时候就接触老舍先生的作品,那时候的语文课叫文学,有一篇文章是《骆驼祥子》的节选,那个时候我天天朗诵这篇作品。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的班主任送了我一本《骆驼祥子》的小说,包括老舍先生的剧本《茶馆》、《龙须沟》我都有,他的作品代表的就是京味文化,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小时候老舍先生的家我都去过,胡絜青先生还给我写过字,我至今还都珍藏着。(刘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