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秋交会”主旋律剧唱主角 农村题材成新宠

2019-11-14 18:23:0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电视节目交易会现场比往年冷清多了。

被视作国产电视剧行业发展“风向标”的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11日至13日如约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走进今年“秋交会”现场,明显感受到参展剧目数量较往年有所减少,参展商和平台方也普遍对市场前景表示谨慎。近年来市场深度调整带来的规模萎缩,通过“秋交会”表现得十分直观。

论坛过去要站着听,现在有余位

根据秋交会官方统计,2019年参展项目总数量近950部,与去年同期1122部相比,有大比例缩减。另外,和过去交易会往往实际产生成交的剧目多为“二轮剧”相比,今年筹备期剧目及拍摄制作中剧目明显减少,成片首轮发行的剧目反而明显增多。这实际意味着目前的电视剧市场在整体产量下降的情况下,首轮发行都困难,这对很多一年只靠一两部电视剧生产来支持利润的小公司来说,显然并不好过。

12日下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在主题演讲中表示,“过去我们在秋交会开论坛,现场人满为患,甚至有人站着听,今天还有空余座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司若现场发布《中国电视剧风向标报告2019》,其研究成果也进一步印证了整体市场的变化。报告中提到,从电视剧备案情况来看,2019年1月至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646部、24597集,2018年同期的数字为886部、35209集,数量减少了240部、10612集,同比分别下降27.1%和30.1%。从电视剧发行许可情况看,2018年上半年,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的国产电视剧为128部,但到了2019年上半年仅为108部,数量同比下降15.6%。

“从产业特点来看,电视剧产业面临市场和政策的双重风险,呈现出资本谨慎、生产减量、播出和上线减量等多个特征。”尹鸿总结道。

献礼剧扎堆,主旋律剧唱主角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播出政策利好下,“献礼剧”成了今年电视剧生产市场上的优胜者。未来两年,播出环境还将延续这一特点。尹鸿在主题演讲中指出,2020年是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大节点,2021年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按照今年的播出政策导向,未来两年电视剧市场可能依然由“献礼剧”主导,主旋律题材唱主角的情况不会改变。

从参展剧目来看,提前规划、为献礼而定制的剧目成为主流。交易会现场公布的14部“京榜剧献”重点剧目,便以多主题多类型围绕主题创作。其中,《香山叶正红》将时间定位1949年3月,讲述毛主席带领中共中央进驻北京香山,筹建新中国四梁八柱的伟大故事。《幸福里的春天》(现更名“北京西城故事”)由杨亚洲执导、李晨主演,将时间线回溯至改革开放之初,讲述几位胡同青年成长、成家、立业的故事。由杨幂主演的电视剧《暴风眼》聚焦当代都市背景下的国家安全战线,展现了国安战士面对严峻挑战时的英勇无畏和 “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此外,《冰糖炖雪梨》和《舍我其谁》分别以冰上运动和围棋为切入点,传递坚守初心、永不言弃的竞技精神。

农村题材变热,现实主义创作需谨慎

今年的秋交会出现了大量农村题材的现实剧。在现场公布的40部“北京市(2020-2022)年重点电视剧”片单中,电视剧《枫叶红了》和《幸福隧道》同时聚焦“扶贫”工作,塑造了中国基层扶贫干部有效落实中央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决策部署的群像。《我是党员》《温暖的土地》《村第一书记》等也聚焦农村基层干部,反映农村改革进程。

片单之外,不少制作公司不约而同选择了农村题材。完美世界影视出品的电视剧《最美的乡村》,由《最美的青春》总编剧郭靖宇执笔,原班人马拍摄制作,也是以“扶贫”工作为背景,讲述共产党员在农村基层开展扶贫攻坚工作的故事。在都市剧里炙手可热的大叔型演员靳东,也在讲述第一书记题材的农村剧《温暖的味道》(原名《孙光明下乡记》)亮相。

不过,市场纷纷“押宝”农村剧,如果不提高制剧水平,而是一味迷信题材优势,也可能导致“翻船”。作为秋交会的“第二交易现场”,今年各家公司驻会房间前一字排开的海报中,就出现了大量当代都市题材和农村剧。六楼、八楼等黄金楼层的电梯间,也都无一例外被农村剧抢占核心位置。从故事简介来看,诸如《××下乡》《××书记》《×嫂》《×哥》等农村剧还在延续重复的故事和人物设定,其实并没有脱离过去农村剧的套路。这些故事虽然加上了“扶贫”“第一书记”等新的政策背景,但核心情节依然无法摆脱农村剧的家长里短和苦情路数。

据某平台购剧人员介绍,农村剧整体制作成本偏低,对中小平台来说价格相对划算,也符合现实主义创作的整体风向,“如果有一线制作班底和演员加持,其实算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但如果中小制作公司不改变固有的农村剧叙事和表达方式,收视率可能难以保证,本身就没有招商优势的农村题材,可能一夜之间从热门变冷门。本报记者 李夏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