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贫嘴张大民”再拍第二季也无法超越

2019-12-16 21:50:4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站在2020年的关口,回望新千年的第一个十年,那是北京这座城市急剧变化的十年,也是极具包容的十年。这十年里,经历了申奥成功的狂喜和首次举办奥运会的荣耀,也成功抗击过“非典”疫情,北京变得更加开放多元。

这十年里,电视剧黄金时代的创作理念仍在闪闪发光,网文IP大行其道的种子开始萌芽,互联网与电视台的版权之争即将拉开序幕。这十年里,时代在变迁、行业在变革,但北京剧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关注没有变。

杨亚洲、沈好放、叶京等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电视剧导演,不约而同地将视角对准了大时代下北京城里的小人物,讲述他们生活的烦恼与欢喜、相聚与别离。正如沈好放所说,“那个时候的电视剧确实是数量不多,但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普通百姓的作品,出现的频次却高”。

时代是真正伟大的编剧和导演,好的影视作品不过是它的镜像与回响。在这个变化与包容的时代里,有人感怀过去,有人专注当下;有人找到了自己,有人照见了他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剧中的这些“城”叠加到一起,构成了这十年间的北京故事——有回忆有畅想,但最终脚踏实地。

《空镜子》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创作传承黄金时代

十九年前,人们对网络文学IP改编还毫无概念。而后捧红了诸多网文作家的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要在2002年和2003年才分别成立。2004年,第一部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问世,但它和刚起步的大陆网络文学无关——这部由佟大为、孙锂华、薛佳凝主演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改编自台湾作家痞子蔡的同名网络小说。

这十年间的北京剧,延续着“黄金时代”的创作方法论,组一个编剧班子搞原创,或者向传统文学要素材。《八兄弟》就是杨亚洲带着编剧在亚运村半年多憋出来的剧本;《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根据刘恒的小说改编;《空镜子》根据万方的同名小说改编;《龙须沟》是对老舍经典剧作的影视化演绎;《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改编自王朔小说《玩的就是心跳》……值得一提的是,老舍、刘恒、万方、王朔,都是京籍作家。

这十年间的北京剧,大都以小人物为主角。《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血色浪漫》,聚焦大院子弟的青春岁月和人生抉择;《空镜子》《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动什么别动感情》《浪漫的事》《鸽子哨》演绎大杂院里普通人家与时代的命运交响;《家有儿女》关注幸福小区里重组家庭的喜怒哀乐;《八兄弟》则是来京务工农民工的酸甜苦辣。

现实里的大事件也在这一时期的北京剧里有所投射。《家有儿女》刘星嘲笑家人“拿绳子蹦跶几下就叫迎接奥运了”,并宣布自己要勇攀珠峰迎奥运。叶京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结尾用字幕交代人物现状时提到了“非典”,“金燕仍在医院妇产科当白衣天使,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成绩显著,被晋升为护士长”。

外来视角看北京,镜头对准农民工

虽然都聚焦小人物,但创作者的不同视角带给这个时期的北京剧不同的样貌。叶京提供了大院子弟与北京有关的青春样本;沈好放用北京胡同生活经验塑造了贫嘴张大民的形象;杨亚洲把北京当做另一个故乡,以一种既沉浸又抽离的视角描写北京城里的芸芸众生。

哈尔滨人杨亚洲毕业于中戏,在西影厂工作过,2000年调到中央电视台。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的杨亚洲把北京当做第二故乡。“我愿意在北京拍戏,因为北京代表了中国,北京的生活状态,很多时候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状态。”这十年间,他拍了三部北京剧——《空镜子》《浪漫的事》《八兄弟》,其中既有土生土长北京胡同人家的烟火气息,也有东北来京务工八兄弟的人生经历。

《空镜子》的投资方之前找过好几个导演,都因为缺乏戏剧冲突被拒绝,但这恰恰是杨亚洲的“菜”。“我喜欢《空镜子》,把平实拍得不平庸,是创作上要做的事。这样的戏如果不注意细节塑造,就什么都没有。”

杨亚洲不是地道的北京人,但他认为拍北京戏有自己的优势,能够跳出来以外来人的视角讲述北京故事。“就像我不是陕北人,但拍了《美丽的大脚》。我在那里工作了20年,又可以跳出土生土长西北人的视角,对西部题材有自己的解读。”拍《八兄弟》,杨亚洲跳出北京人的视角,关注了农民工在北京的生活。“他们对北京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但很少有影视剧去表现他们,这不公平。剧播了之后,有观众跟我讲,他现在开始关注小区里的保安和清洁阿姨了。我感到很欣慰。”

住房困难,“贫嘴张大民”有普适性

沈好放曾留学日本,给佐藤纯弥(《追捕》《敦煌》导演)做过副导演。但他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人,曾在东城区的交道口一带住过,用他自己的话说,“确确实实对北京的胡同生活太熟悉了”。

沈好放拍摄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火了之后,出现过一大批以北京大杂院为背景的跟风作品,都未达到前者的高度。沈好放认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角色的诞生,跟时代背景和时代氛围要契合。“那时候住房困难,现在都是住小区,人们的生活已经不一样了。人物刻画要符合所处年代的真实,这个戏才会有时代感和生命力。”贫嘴张大民“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放在今天来个第二季也没有办法超越,因为你展现不了现在这样的北京。”

“咱们今天的北京,外来人口比例越来越大。这点跟深圳异曲同工,大家说上海话可以,说北京话、四川话也可以,已经没有语言的区别。”这种变化,客观上增加了北京剧的创作难度。因为在不断的变化中,想要抓住一个时代的代表、找一个具有北京普适性的人物,更难了。“你要是没有发现这个人物,千万不要就非说我这是北京题材,所以我宁愿不拍。”

沈好放眼中的北京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活在时代里的北京人,一种是现实生活中的北京人。第一种是很多人印象里提笼架鸟耍贫嘴、好面子爱充个儿的北京人,就像老舍小说《二马》里描绘的,国家都那样了,他们到哪儿还都是一天到晚称大清国子民的骄傲劲儿。第二种是现实生活里的北京人,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在变化,变得很难概括。

大院子弟与老北京隔着一道墙

以小人物为主角的北京剧里,大院子弟的青春无疑是最为独特的一类。与胡同大杂院的老百姓相比,他们生活中享受了更多的优越,但在大时代的变迁中也一样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而因为出身的关系,他们对梦想与现实落差的感受,比普通人来得更加强烈,戏剧冲突感也更激烈。

出身部队大院的叶京从《梦开始的地方》《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到尚未公映的电影《记得少年那首歌》,他的每部作品都带着浓烈的自传色彩,都是他经历过的大院子弟的青春故事。而和他的青春一起定格在影像里的北京城,如同大时代的一个横切面。

叶京选演员偏重北京籍,有部队背景更好。两部剧里,接近半数的主演都是京籍演员,“陈羽凡那会儿是闲得慌来找我玩,说能不能演个戏,就这么来的。好多北京唱歌的孩子都找过我,但我没用。”

叶京喜欢用新人演员,“用腕儿的话,第一是用不起,第二是跟他赔不起时间”。十多年后再看他拍的剧,当年的新人都成了腕儿,时间见证了成长也见证了无常——有人因戏结缘又最终分道扬镳,如陈羽凡、白百何;有人耕耘多年终成大名,如咏梅;也有人人生未半提前离场,如傅彪、班赞。

叶京的每部作品都跟自身经历有关,“全有关系,没关系我根本不会去写。”叶京说,《梦开始的地方》是为了怀念父母那一代家庭的氛围,还带着一种炫耀;《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拍的是他们那代人改革开放前的生活,“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开始无所适从了,迷茫了”;《记得少年那首歌》有随父母被下放到宜宾的经历;另一部未映的《原来我们如此陌生》,则是对自己这代人的反思和总结。

自身经历以外的题材,叶京表示也能写,但得分个轻重缓急。“连我那点事儿都写不尽道不完,哪有时间去写别人呢。我特怕再过几年记性不好,想不起来了。”他承认自己的作品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完全可以说是自传。”叶京说,他的想法和王朔不谋而合:“他(王朔)一直说,特别想写一部我们那个年代的《红楼梦》。我呢,是利用影视作品,完成我们那个年代的《红楼梦》。”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王朔、叶京、冯小刚等一批从北京部队大院成长起来的文学、影视创作者,被认为是“京圈”(北京文艺圈)的代表。但在叶京看来,他们这批大院子弟与真正的老北京,始终隔着一道墙。

在他看来,大院能够有所谓的引领文化,是因为“享受到各种优越。很多西方的流行文化,我们肯定是最早一批看到的。一般老百姓哪看得到啊?又哪里吃得起老莫、新侨饭店,甚至谁敢去吃西餐啊?”一道墙隔开了大院子弟和真正的老北京。

叶京的父亲当年被赶出北京,全家下放到四川宜宾,他才算见到了墙外的世界。“那是四川省会成都啊!我父亲带着我进饭馆,叫花子在旁边围一圈……”而另一边呢,他家虽然倒霉了,父亲还有五粮液特供喝、红塔山云烟抽。

改革开放,叶京也南下广州经过商,甚至跟王朔在北京开过川菜馆。但他觉得这都只是玩闹,从来不是正经做生意。“你们别以为我做生意特正经,我做生意的过程用北京话说就是‘瞎折腾’。”叶京说,他们这批大院子弟,活得没有那么严谨,也不会给自己规划人生。“我跟王朔,我们这一代人属于浪子。”

我们对北京的故乡和身份认同感更弱。父母并不是北京人,是外来的,是从天南海北被汇集到北京‘坐江山’来的。我们跟老北京有一种隔阂,就是墙里墙外的文化隔阂,我们在墙里头,他们在墙外面。”叶京他们当年认同的身份是什么呢?他用了一个词形容“胸大无脑”。心胸特大,恨不得要去解放全世界、全人类,觉得自己背负着这样一个时代使命,但又容易冲动,动不动就热血沸腾。

《空镜子》

杨亚洲的坚持得到了观众的认同,《空镜子》好评如潮。后来杨亚洲在故宫北门附近拍《泥鳅也是鱼》,围观群众里一位北京老大妈高喊一声“杨亚洲,我喜欢你拍的《空镜子》”,人群随即“嗡”的一声。“中国电影和电视两个行当,所有的最佳导演奖我都拿过,但那个老大妈的话是对我最高的奖赏,我没有理由不把这样的东西继续拍下去。”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当年沈好放在招待所读刘恒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种熟悉感扑面而来。于是当晚就约刘恒见面,而后合作了《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部剧。该剧在棉花胡同附近实景拍摄,成功塑造了一个北京胡同里的小人物张大民,嘴贫却心地善良,不管生活再苦再难都乐观面对。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梦开始的地方》

《梦开始的地方》《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都以上世纪70年代的北京为背景,一群部队大院子弟在时代的激流中相遇相爱,满怀梦想的青春遭遇坚硬的现实,美好与丑陋,都和盘托出。剧中很多角色,都能在叶京和他朋友身上找到对应;很多情节,也是他们真实的经历,打架、茬冰、拍婆子……“王朔不是也进过东风市场派出所嘛,都进过。《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也有这情节,都是真事儿。”

两部剧都在北京取景。叶京说,《梦开始的地方》开场两拨大院子弟在什刹海茬冰,“演宋京生的丁志诚和演宋建军的张涵予原本就滑得非常好,茬冰直接可以拍,其他人哪敢啊?”现在回过头去看,叶京觉得《梦开始的地方》很多演员滑冰水平不达标,“惨不忍睹”,没演出他心目中的茬冰。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杨莲洁 张赫

分享到: